APP下载

给图片加点“温度”——论新闻摄影的情感诉求

2012-08-15文丨丰智慧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摄影温度情感

文丨丰智慧

(浙江省开化县新闻中心,浙江开化 324300)

“一图胜千言”,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对报纸起着活跃版面、吸引读者、证实新闻的作用,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当前,新闻摄影趋于表面化,缺乏深度,缺乏人文关怀,题材的泛滥导致质量下降。同时信息资讯过剩,读者层次在提高,人们需要更多揭示新闻深层次的图片。同时,媒体的激烈竞争导致过去难以曝光的题材尤其是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车祸等曝光率极高。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读者对图片需要一种情感的“按摩”。基于新形势,以尊重读者对图片新闻的情感诉求,注重图片新闻的情感表现为突破口,最终提高图片新闻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被新闻摄影界普遍关注。

1 理想的图片新闻离不开情感信息

在新闻拍摄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因为尽管其中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而受人欢迎。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闻图片要感染人,除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画面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新闻摄影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在具体的新闻事件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动作、心理活动。注意去捕捉事件过程中人物内心流露的情感情态,新闻照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活起来,画面才能活起来,才有可能使人可信而产生共鸣。

今年6月份,开化17岁少女徐雨文因患胶质脑肿瘤去世。她生前留下遗言,要把身体的4个器官和2只眼角膜全部无偿捐献。一方面是花季少女生命凋零的悲凉,一方面是器官捐献大爱无疆的阳光,如何把握冰火两端?我从她生病的时候就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开始关注,拍摄她爸爸给她轻轻按摩减轻病痛,她妈妈常常轻吻女儿紧握女儿的手、弟弟深情呼唤姐姐、同学们来看望为她祈祷等温暖的画面。这个新闻本来可以抢时间刊发,争取首发权,考虑到雨文还在医治之中,担心刊发出来后也许会给大爱的一家人带来伤害,就把拍摄的图片作为资料先保存着没有发。当得知雨文经过多20天的救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我立刻赶往杭州医院,流着泪安静的全程记录徐雨文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片段:雨文父母亲咬着嘴唇填写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亲人们悲痛欲绝的诀别、送雨文进入手术室摘取器官开始大爱壮举,到完成手术送到太平间,回到家乡开追悼会到入葬。每次我是汗水夹着泪水完成拍摄,拍摄时没有去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是避开残忍的画面、用充满情感的细节、侧面、背影来表达美丽善良的雨文和大爱一家人,拍摄之余还常常放下相机,去拥抱安慰大悲无语的雨文妈妈还有她幼小的弟弟。当志愿者赶制纪念小雨文的电影在雨文村里播放,让更多的村民了解遗体捐献的意义,从而消除对雨文父母的误解,画面中出现一段小雨文笑着唱《感恩的心》的视频时,雨文妈妈突然扑到屏幕上双手抚摸着笑盈盈的女儿深情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台下一片哭泣声……当时我正在旁边二楼阳台上抓拍到了这令人感伤的一幕,照片刊发以后,打动了所有读者的心,更加理解朴实善良一家人的伟大。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反映一个新闻事实时,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事实维度,另一个是情感维度。两个维度的结合点,才是这则新闻在整个价值判断中的坐标。

2 图片新闻情感信息缺失表象

图片新闻的情感信息在单一新闻中体现为一种意境。但在新闻实践中,情感信息缺失、情感意境缺失的新闻图片比比皆是。走火入魔般的偏面追求,使得新闻摄影误入歧途。

2.1 借口图片新闻的纪实性,而将审美情感抛之脑后

用图片形式反映灾难性新闻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杭州某都市类报纸曾刊发过一则图片新闻,它反映的是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起车祸。记者也许是想出新,结果铤而走险,拍了这样一张车祸现场的照片:一辆大货车头部被撞得支离破碎,驾驶员被挤压在车内,从驾驶室里挂出一条血淋淋的腿。从构图上看,这条腿属特写,成了画面的中心。整幅图片看了以后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图片所拍的确是“纪实”,但这种纪实背后,记者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不得而知。对拍摄具有悲剧色彩的图片新闻,我们记者应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生命的漠视、对死亡的麻木不仁,就是人性的缺失。这样的图片新闻,除了给读者心头为之一震外,谁也不愿多看一眼,根本无美感可言,而对死者和他的家属更是一种不尊重。

2.2 借口增强图片新闻的视觉冲击力,而将职业情感抛之脑后

图片新闻应不应该摆拍?业界有争论,基本一致的观点是: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适当的策划和摆拍,有利提高图片的画面效果。但凡事都有度,过多摆拍违背新闻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制造新闻。

关爱弱势群体是各媒体关注的常规性新闻题材,拍摄效果上要出新也是件头痛事。有些记者就动起了歪脑子,在拍摄前,先与拍摄对象聊天,而且尽找些让人伤感的话题聊,聊着聊着对方往往会伤心流泪了,记者举起相机一连串“咔嚓”。我们不妨来个逆向思维,如果记者能抓到一位捐助者为弱者“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而感动得流泪的画面,其传播效果绝对比前者要自然得多,其情感意境也要比前者珍贵得多。

2.3 为某种功利目的,而把道德情感抛之脑后

现在的摄影记者队伍趋向年轻化,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急功近利的摄影记者也大有人在,这样就容易产生“问题照片”,少数违背新闻规律和败坏社会道德的假新闻照片有时堂堂正正地刊登在报纸上,引起我们的关注。去年,有关厦门暴雨中骑车人摔跤照片的争论,在社会上和新闻摄影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组照片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它又一次引发争论: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与道德情感之间应如何找到平衡点。

3 如何提升图片新闻的情感信息含量

人大新闻学教授喻国明说:“传媒人的人格要求: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不应该只是一个能拍到漂亮画面的摄影工匠,更应该是一个具有高情商、高智商的历史记录者。

首先,记者本人必须有一种和谐的心态。人内心的和谐是基础。一个充满私心杂念的记者不可能拍出真善美的图片,更不可能拍出有高雅情感意境的图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年轻记者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往往忽视了日常的学习,心态浮躁,功利心强,只求每天能发多少稿,每月能拿多少奖金,甚至梦想“一图成名”,很少考虑拍摄图片过程中的情感意境问题。

其次,关注细节。图片新闻选择的是一个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到结束整个流动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象征性瞬间,而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也为记者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自由的空间。这就需要记者带着思考走近新闻事实和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拿起相机一阵猛拍,运气好可以抓到好镜头,如果一不留神,该拍的没拍到,后悔就晚了。到了现场后,更应该保持思维的高度集中,缩短“入戏”时间,敏锐发现细节、快速选择细节、果断抓拍细节。

我以拍摄残疾人运动会为例:尽量避开残疾人身体的缺陷,力求拍出美感,表现他们积极乐观、顽强拼搏的精神世界。他们躺着举重时,从侧面、头部着手,拍摄运动员双臂奋力向上支撑,勇敢地举起杠铃的瞬间;在游泳比赛时,避开他们蹒跚走路的姿势,而拍他们跃入蔚蓝色泳池中矫健身躯在朵朵浪花中奋力划行的优美画面。

再次,适度策划意识。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进行适度的策划,是增加图片新闻情感信息含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情感高潮。

总之,有着丰富情感信息的图片新闻既是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更是营造社会和谐舆论氛围的重要舆论传播手段。让图片新闻在事实与情感两个维度中的座标系中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是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应尽的义务。

猜你喜欢

摄影温度情感
一张票的温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停留在心的温度
测个温度再盖被
用26℃的温度孵化成功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