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2-08-15文丨党淑梅
文丨党淑梅
传统的新闻源如通讯员供稿、热线报料、会议新闻、宣传机构通稿、图片社发稿等,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受到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互联网以其信息传播多、快、广等特点让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在网上寻找新闻源,然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又使很多信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欺骗性。如何实现对各类新闻源的扬长避短,把新闻源用足用好,值得深思并探讨。
1 提高通讯员队伍新闻素养
通讯员是最稳定的新闻源,他们每天都为新闻机构提供稿件。但是,随着网络等新闻源的兴起,通讯员开始有了被边缘化的趋势,但其作为媒体主要新闻源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通讯员队伍相对稳定。他们大多都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本单位、部门、企业的情况很熟悉,并且能够及时提供新闻稿件或线索。
二、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一般而言,通讯员都是其所在单位文字功底较好的人,能够基本准确流畅地报道新闻。
三、可信度相对较高。由于通讯员是单位内部人员,因此所提供的稿件可信度高,有些部门的通讯员稿件还会加盖公章。
但是,随着媒体产业竞争激烈,通讯员渐渐不能满足媒体对稿件对质量上的需求,原因有三:一是通讯员一般是站在本单位、本部门、本企业的立场提供稿件,往往宣传意味较浓,新闻价值较淡。二是一些通讯员为了提高发稿率或多赚钱,往往一稿多投,因此提供的稿件缺乏独家性。三是有的通讯员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利用新闻单位的信任来编造新闻。比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所编著的《我们错了》中一篇题为《依赖通讯员旧事变新闻》一文中提道,《南国早报》的通讯员曾经把两年前的一起保险索赔案件“移花接木”到2004年,造成新闻失实和新闻单位的被动,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造成难以挽回的名誉影响。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通讯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依然是新闻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通讯员的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最好开设一些培训课程,就新闻工作人员的道德规范、工作职责等内容进行再教育。同时,也要对一些不合格的通讯员进行及时处理,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另外,新闻单位也要从自身出发,以高度责任感来审核稿件,对任何有疑点的地方都要进行核实,比如安排记者进行补充采访等,以保证稿件的真实性,提高稿件的质量。
2 建立报料热线平台 采取奖励机制
如今,众多新闻机构都设立了报料平台,鼓励市民报料,并对采取的信息对报料人进行奖励,少则几十块,多则上万。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民报料的热情,但以目前的普通情况来看,这个平台远远未发挥其巨大功能,有的甚至成为了摆设。
首先,部分新闻单位管理不善。各个版面为了自身利益分别设有联络电话,不仅不利于市民的记忆,也导致了新闻的分流,试想如果报料电话能够像银行客服电话或者购买飞机票的中介电话那样简短好记,势必会在市民脑中产生深刻印象。
其次,重视度不够。诚然,很大一部分热线电话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未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但接待员依然要予以适当回应,来保证报料人的热情。同时,对于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要高度重视,相对于有限的经济利益,很多报料人更在意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如是否得到了曝光和及时处理,这就要求新闻单位跟进报道。
3 深度挖掘会议新闻 找到新闻价值点
现今很多政府机构都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政策,并征求意见,因此会议新闻已成为了新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涉及到了新闻关键点。
读者往往不会在乎哪个政府部门、单位或企业开了什么会,而是更关注会议哪项内容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因此,记者的责任就是找到这些点,并且及时提问、采访,对新闻点进行扩大、挖深,写出关注度高、新闻性强的稿件。
4 对互联网资源有效利用、谨慎开发
当下,网络成为获取新闻源的重要手段已经是大势所趋,尤其是网络的快捷性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常常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在Osama Bin Laden之死的新闻事件中,美国前任国防部长Donald Henry Rumsfeld的参谋长Keith Urbahn在Twitter上发布信息“有个信誉很好的人告诉我,他们杀死了Osama Bin Laden”,而这条信息就成为了最早最完整透露Osama Bin Laden死讯的“突发新闻”。
网络信息传递虽快,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看上去非常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线索”,该如何利用处理?恐怕是摆在很多新闻单位面前的难题。在问题面前,不少新闻单位选择了先报道再核实,以争取点击率或销量的最大化。然而,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新闻失实。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闻记者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作为新闻源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平时注意收集梳理较有权威性的新闻源。以微博为例,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关注他人的微博。笔者认为与新闻源关系较为密切的几类微博有:名人微博、资深媒体人微博、党政机关微博等。比如,名人微博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名人动向,资深媒体人的微博能为记者提供新闻情报;党政机关的微博则一般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
二是注意核实新闻线索的准确性。从网上得到新闻线索后,不要急于进行新闻报道,而是要首先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比如,记者可以通过追溯消息的最终来源来向消息发布者进行确认,或是通过向消息涉及的相关部门和当事人进行事实的核对。做到不做假、不盲传,做好新闻的把关人。
三是加强信息整合 ,杜绝片面报道。网上的信息源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应有大局观,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源进行整合,还原事件本来面貌,避免为某些新闻源牵着鼻子走。同时,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的准确性。
5 从其它媒体找资源 “冷饭”做出好滋味
从其它媒体找新闻无疑失了新闻报道的先机,不过如果能把这锅“冷饭”做好,也不失为一篇有责任心的后续报道。甚至可能超过最初报道的影响力。
有两个关键点要注意:首先,抓重点,挖深度。既然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就需要在新闻的质量上下工夫。比如《中国青年报》的长篇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据采访记者王石介绍,这条线索源自他们在《北京晚报》上读的一条短讯,不过几百字,但他们仍然觉得有新闻价值可挖。相比较,《北京晚报》传递的是表层信息,《中国青年报》则进入到更深的层面,新闻的影响力随之大增。
其次,抓阶段性节点,选择特殊切入角度。一个事件的发展往往具有阶段性,即使没有抢占先机,也可以从某一节点切入,往往可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对新闻源的巧秒运用会为新闻采写带来惊喜,新闻工作者除了对传统新闻源要把握好以外,对新兴的网络新闻源也要小心谨慎,不能一味求快而忘记肩负的责任。笔者认为,学会对各种新闻源的整合,是一个新闻单位立足乃至发展的根本,一味的追求大众眼球而忽视报道的生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