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

2012-08-15文丨郭利萍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时政导语电视新闻

文丨郭利萍

(山西省忻州广播电视台,山西忻州 034000)

1 电视新闻的种类

电视新闻的类型有七种:一、省领导调研:突出省领导的主体位置,处理好省市领导的位置。景别要有变化,要有空镜、过渡画面。二、会议新闻:突出实质性内容,有效信息,行业会议要抓实质性内容,标题不要以会议命名。会议报道存在的问题:(1)重程序,而言之无物;(2)面面俱到,无重点;(3)要附资料画面。三、主题报道:题材要从政策上把握,采制上要找好切入点、找好典型、抓好细节、讲好故事、点面结合。四、经济报道:(1)选题要抓取本地亮点;(2)要贴近百姓生活,宏观的报道从百姓生活切入;(3)多强化分析,要有深度;(4)多打比方,多用对比,少用数字。五、节日报道:要有特别、要有特点、避免雷同。六、动态消息:灾害事件、竣工。不要漏报,要及时、现场感要强、记者出镜、同期声采访要在现场采制,突出时效性。七、社会新闻:新人、新事、新风尚。

2 主持人出现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主持人现场着装、形象、语言要昂扬向上;同期声采访要精练、自然;画面细节必须有背景声;语言有华实、忌空泛;“巧”字上做文章。

3 新闻写作和拍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不等于宣传,宣传不等于新闻。新闻是传播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宣传是主观意图观点、观念的扩散。简单的说:新闻是讲事实、宣传是讲观点。讲事实有没有宣传意图?有,但必须包含在事实里,不能说出来,是有形的事实,无形的观点。越高明的记者越善于把自己的观点藏在事实里。(倾向性观点有时要借别人的口表达出来,而不是记者自己直接说出来)。

常见问题:(1)开头不写事实,而是“戴帽”。为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这个“为了”就是帽子,大多数情况都不必要戴帽子,能不能“为了什么”要看事实,所以新闻开头要直接写事。“落笔先写事,去掉宣传味”。(2)导语中加一个套子,“上、中、下”例如“在XX基础上”“在XX改革潮流中”把鲜活的事实压住、框住了,八股味十足。(3)结尾穿靴子。新闻的结尾应该是事实说完就结束,不要再提希望、表决心,这种尾巴非常讨厌。(4)胡拉乱扯、生硬联系。把宣传精神强加给新闻事实,而不顾客观事实,本身包含什么思想。总之,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就是强调在落笔时要写事实,要去掉宣传味。

3.2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事实分为两类,一类叫普通事实、一类叫新闻事实,即新鲜的、不同于一般的,有特点的事实。

要把新闻事实抓好,在电视新闻中,关键是写好导语。

从新闻记者的思维看,首先应选择新闻事实,然后考虑从哪个角度表现事实,即写好导语,再次是选择新闻由头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实。

毛泽东引用古人名句给导语下过一个定义:“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只言片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就是一篇之精华。

写作导语常用的方式:(1)叙述式:这是电视新闻中最常用的方式,用叙述的方式,三言五语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说出来,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放在第一段。(2)提问式:自问自答,通过自问点出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回答,很吸引人。另外,当某件事或某种现象在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争论不休时,通过提问使你警醒。(3)引语式:会议新闻最常用的方式,即引用讲话者讲的一段最重要的话,领导视察、调研时,常用这种方式做导语,衡量所谓最重要的话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领导认为重要,群众认为需要和关心”用这个标准去搜索,很容易找出这段引语来。

总体而言,导语写作有以下诀窍:筛选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要突出主体要素;语言要简洁,最好用单句,说清楚就行;新闻要素不要全了,有的要素可以后面交代。

3.3 新闻与人物的关系

用新闻的形式,报道先进人物或先进典型拍好不容易,拍得感人更不容易。

3.3.1 拍新闻人物要有新闻由头

人物的先进事迹很多,但是从哪入手、选择、切入点很重要,要选择人们关注他的事件作为由头、作为引子,这样就和群众有了贴近性、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3.3.2 要写主体业绩,而不要给人物做鉴定

用新闻的形式选取这个人物最主要的一两个事迹,把人物的整体风貌表现出来,用骨干事迹把人物立起来。

3.3.3 要讲究结构技巧

提倡从故事入手,大多数成功的人物新闻作品都是从讲故事入手,客观上所有人都容易被故事所吸引。讲故事一定要有情节,而情节中一定要抓细节,故事要通过情节来推动,而好的细节能丰富情节,使人印象深刻。这种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可分为:文字表述上的细节,如十进家活动抓逃犯,公安人员15次到某个逃犯家,逃犯家属5次落泪等,罪犯最终投案自首。再一个是表现任务细节的画面,如爱民书记于波粗壮手的特写,他上山擦汗,端起农家的碗喝井水的细节,既表现气氛,人物表情又真实,又能表现领导深入基层的亲民作风。这样的细节有两个作用:使人物丰满、真实;丰富画面剪辑。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创作三要素:(1)选取典型场景。(2)表现典型事件。(3)捕捉典型细节。

3.4 新闻与语言的关系

毛泽东讲新闻语言运用有三个词,叫做准确、鲜明、生动,这三个词概括了新闻语言的特征。要准确生动的表现事实、说明观点。

官语在这里特指文件中、报告中、会议式的语言。当然,作为喉舌是要讲官话,但是官话不能太多,即使讲官话,也是留给书记、市长在某种正式场合讲,其它情况不宜在新闻中采用过多的官话。

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结合点: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链接是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也就是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解读。

(1)关注点不同。首先时政活动是民生记者的一个新闻信息来源,民生记者的关注点应该不同,不能像时政记者一样。进行时政类报道,而首先应关注这个时政信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老百姓最关注其中什么信息。(2)侧重点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时政要报全局性、指导性、全面准确的信息,而民生要报其中老百姓最关切的、最关心的,而不能报程序性的领导讲话。(3)出发点不同。既要选择不同的新闻由头,民生新闻要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从情节性的新闻由头出发。

4 新闻策划有关事项

电视具有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特点,合乎人们的认知和接受的本能,是更加人性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明确报道主题,围绕主题对记者采访活动作出安排,包括主持人现场,采访内容、画面。围绕综合报道的主题,在某一方面突出本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以中央台的报道为样板,提前策划报道形式,抓住有特点的细节和新闻线索进行储备性采访,待报道时机成熟进行相关的组合报道。抓住其他平面媒体的新闻,借鉴其报道角度,进行报道。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跟进。对其反响、反应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采访。对突发性事件,判断其新闻价值,多从现场抓拍第一手资料,特别注意现场声、同期声的完整性,注意现场的细节和感人、震撼人的新闻画面,为下一步深入报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时政导语电视新闻
导语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时政要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时政资讯
时政
时政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