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任务驱动的有效性
2012-08-15夏宇
夏宇
(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例谈任务驱动的有效性
夏宇
(扬州市新华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任务驱动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能将这种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教学,需要对任务进行良好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使任务有效地驱动教学的整个环节,带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继续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最终目的。
有效;课堂任务;信息技术
在我省“五严”背景下,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教育各界积极研究探讨的课题,其最明显之处在于要求教师要学会向课堂要效益。相对于其它课程,信息技术有着较好的学生缘,再由于它对学生来说有着较低的功利需求,因此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并且乐意去学,而从课时设置上来看,信息技术所占课时较少,加之其独特的实践性质,课堂时间显得十分宝贵和紧张,由此引出众多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吗?是否还存在着“放羊式”管理或类似培养“微软操作员”的软件操作教学?有多少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信息素养的锻炼和提升?是否形成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是否有效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诸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师表达、师生互动、教学反馈等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能否有效地确立、执行及反馈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任务为探讨点谈谈笔者对创建有效课堂的看法。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为什么做
不可否认,现今的学生还是十分好学的,求知欲也非常强,经常在上课之前会有学生满怀好奇心地主动问:今天我们学什么呀?而我们真正开始授课时,会发现所精心准备的内容并未被所有学生接纳,从他们的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原因即出在教师自身,是我们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以我们的臆想来决定了学生的喜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备课时缺少了对学生的有效分析,没有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前期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若此时不能开好头,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在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教材改版后,笔者第一次讲授选择结构(VB)时,所使用的情境导入是根据学生分数判断等级的例子,整个上课过程比较沉闷,最终也只有一小半的人数能最终完成任务,教学有效性非常低。之后反思,虽然分数和学生息息相关,但有可能是少数学生所讳忌的,教师所臆想出来的所谓符合学生兴趣的案例实则是从教师角度所构造出来的,这才是学生提不起精神学习的原因。既然VB这种非大众化工具不能引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共鸣,那就从趣味性入手,于是构思了“制作滚动字幕”教学设计,同样是选择结构的内容,但学生一开始就被动态的效果所吸引,加之在frontpage中也接触过滚动字幕,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共鸣,接下来的教学也就非常顺利了。
学生有好奇心,也很功利,他们希望所学的能在实际中应用到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而那些对他们来说遥远的、不能触动求知神经的知识则会消极对待,因此,除了根据教材及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过程外,也要对情境创设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上下足功夫,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使从情境延伸出来的任务得到有效地执行,才能使教学顺利、高效地展开,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意愿,知道为什么学,学过了可以做什么,让他们知道信息技术课也是有真材实料的。
二、有效的任务内容——做什么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握好重难点,设计任务时,要将三维目标有效融合,贴近学生,具有可操作性,切忌脱离实际、支离破碎。任务驱动教学实质是以任务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通过任务的执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内容就是学生要做的事情,目标明确、有联系、有意义才能利于学生开展实施,才能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记得曾经听一位教师讲授“体验网络数据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了解,所设置的任务涵盖了法律、图书、地图、音乐等网络数据库,这些任务实质上是一个个独立分散的小题目,如“《商标法》第十二条说了些什么”、“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译原理》ISBN号为多少,主编是谁”、“搜索XX歌曲的歌词”等等,学生通过对网络数据库的重复检索操作虽得到技能的提升和认知的加强,但也很明显看出这些任务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也是脱离实际并且毫无关联的,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进步,操作熟练的学生开始漫无目的地东看西看,而操作慢的学生为了应付这些任务仍在疲于奔命地练习,而这种练习实则非常低效。在课后与同轨教师交流之后,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些任务,其中一个就是“旅游外出计划的制定”,大意是学生从本地出发,到外地某景点旅游,该如何安排行程,比如公交、火车、飞机、景点等时刻和费用。时值国庆前夕,不少学生确有外出安排,此任务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实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加强,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任务推进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任务分层进行,否则容易使学生在过程中迷失。如在讲授“制作文选封面”一课时,一位老师用了前15分钟讲授了制作封面的各个技术要素——艺术字、自选图形和文本框,接着剩余的30分钟基本全是学生制作,一节课下来没有几人能完成作品,而少数完成的作品质量也不高,原因在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在构思上和对结果的茫然中。之后交流,对此进行改进,将任务大致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①课前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封面(提前构思);
②制作封面上的书名(艺术字);
③制作出版单位等附属信息(文本框);
④绘制封面上的花案(自选图形);
每个阶段都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出,层层递进,在每个层次,学生都有目标任务,这些细化的任务完成起来轻松自然而又合情合理,效率自然提升。
因此,现实教学中除了要避免任务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这种情况外,还要尽量避免任务目标过大、任务间联系缺失、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任务目标太大,缺少有效的过度,容易造成学生无从下手、完成质量差,最终结果可能只有少数几人能完成;任务间缺少联系、分离独立,易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个跳跃的片段,学生难以从中体会总结出隐含在任务下面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进行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难以培养有效的信息素养;任务难度设置不当,便不能体现出差异性,各层次学生难以得到适合的锻炼,对于任务难度,在实行分层教学时,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应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正所谓“跳一跳才能拿到”,这个度是要准确把握的,太高则无法达成,太低则是低效的重复。
三、有效的操作行为——如何做
新课程实施后,信息技术已经淡化了对技术的教学,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这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为此,有些教师可能会忽略学生做的过程,学生的一些投机取巧、拷贝、敷衍的行为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就学生如何做而言,笔者认为更多的责任在于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己找出做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结果。按理说,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该是整节课最忙的时候,也是动态生成的时候,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操作的过程,要注意捕捉出现的典型问题,适时地进行集中、单独的辅导或提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
比如在信息安全一节中,如果教师直接将相关理论知识讲授出来,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安全常识有深入的了解,遂将知识点内化在了五个有联系的搜索任务中:
1.网络病毒有什么危害和特点?
2.网络病毒一般以哪些方式传播?
3.我的机器出现“倒计时关机”字样和现象,是怎么回事?
4.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若需要某个软件,请尝试搜索下载。
5.我们该如何保护电脑不受病毒侵犯?
以上问题放在教师的BLOG文章中,接下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来回答相关问题,并要求他们将找到的答案跟帖在每个问题后。结果并未按预设的情况产生,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并且非常冗长,几乎就是大段复制粘贴过来,其出处是搜索引擎找到的第一个链接中的内容。如果放任不管,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发现问题后,立刻宣布新的要求:要有效地回答问题,仔细阅读并提炼答案,做到语言精炼、准确,笔者甚至给出了字数限制的要求。有了新的约束,任务完成的质量便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做任务是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做是教师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巡视走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课堂的生成,但教师要灵活掌控和处理,不能遇到问题就越俎代庖帮学生解答,也不要因为怕产生生成而限定死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任由生成产生而影响教学,教师要学会引导、催生学生智慧的生成,要学会机智地面对动态生成,做好助手角色,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四、有效的作业评价——做得怎么样
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过程,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监督、知识巩固和激励作用。试想一下,学生完成任务后若没得到教师的批改或评价,他们会怎么想?久而久之,他们还会认真完成吗?因此评价必须要做,而且要做足、做到位,虽然每位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但未必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实施。
对于课堂上就能完成的短时任务,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来判定,如在用word制作个人名片的课例中,不同的学生制作出不同的效果,此时教师不能仅仅表扬制作精良的一方,适当的可以拿相近的作品作比较,进一步还可以让制作者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看出不足,得到提升。
对于比较耗时的长期任务,一般以作品呈现,如学生网站,具体实现时,笔者制作了一张包含学生姓名的网页并挂在BLOG教学平台下,每个姓名都是指向该学生网站首页的链接,其中包含了师评、自评和生评三个功能,大家都可以随时打开每个作品进行欣赏、评分和评价,被评者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从而做出更新和改善,并且期待新的建议,评价者通过评价,除了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技术,自己也得到了提升。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任务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做到“有发必做、有做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返”,教师要在评价的方式、内容、思想、创新度等方面多加关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民主、公平和公开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促进教学的正向发展。
有效课堂的构建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也是个长期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积累、多思考,落实好教学要素。就单纯以任务而言,若我们设计的每个任务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优秀的、有效的,并能将教师、学生、知识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形成精心设计——明确目标——有效实施——及时反馈这一良性循环,那我们的课堂又怎么会没有效率呢?
[1]费海明.教学要素:高效率课堂生成的落脚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
[2]陆小敏.也谈构筑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DB/OL].http://www.rlzx.sdedu.net/it/jslw/lunwen/201005/726.shtml.2008.
[3]解冬梅.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J].科技信息,2009.11.
(编辑:郭桂真)
book=15,ebook=51
G424.1
:A
:1673-8454(2012)10-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