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州地区的传播
2012-08-15胡为雄
□ 胡为雄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州地区的传播
□ 胡为雄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广州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杨匏安,以及自沪至粤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更使共产党人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并为他们预后坚持共产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广州地区;传播;杨匏安;陈独秀;孙中山
广东在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开思想风气之先的省份。主张变法自强的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民主革命的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他们都先后在广州留下了活动足迹。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时,广州的共产党组织亦于1920年底成立。其时广州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虽然不像上海及北京地区的影响大,但在时间上也属较早之列。待至国共合作时期的到来,广州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
广州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杨匏安,陈独秀、孙中山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媒介看,《广东中华新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一枝独秀。这份报纸创刊于1916年,这家规模较大、曾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报纸,其办报人多为留日归国学生,社长容伯挺是李大钊、林伯渠的朋友,也是中国留日学生反袁世凯组织——神州学会的成员。从1919年5月起始,该报增设“通俗大学校”专栏,专门介绍西方新思潮和科学知识。继之,该报率先在广州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广州的其他刊物如《劳动与妇女》周刊(1921年2月创刊)、《青年周刊》(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1922年2月创刊)、《劳动周报》(1923年4月创刊)等,也或多或少地刊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或刊登带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时论。此外,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劳动者》周刊(1920年10月创刊)也刊登过下层劳动者爱压迫和剥削状况和改造不合理社会的文章等。后来,从上海迁粤的《新青年》、《向导》等中共的刊物,更是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力量。
一 杨匏安的贡献
广州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来自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的杨匏安(1896-1931)。他既是五四时期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杨匏安曾东渡日本半工半读,初步接触了西方各种思想流派及各种社会思潮。归国后,1918年他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为该报撰写了50余篇近10万字的文章,介绍西方心理学、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各种思潮,并首次较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到华南。
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的宣传,主要见之于他1919年7-12月为《广东中华新报》的“世界学说”栏目所撰写的专文,这些文章共有41篇,约4万字,分别介绍了包括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派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其中最长、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连续刊载了19天,差不多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同时问世。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乃世界经济矛盾演进自然发生的结果。不过,杨匏安的文章与李大钊的文章所不同的是,李大钊主要以日本学者河上肇的著述为蓝本,而杨匏安则主要采用日本共产党第一任委员长堺利彦的观点。
在《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杨匏安热情赞颂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并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论,指出资本家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近代社会阶级冲突的根源。他在文章开头说:“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①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N].广东中华新报,1919年11月11日-12月4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33 -134.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杨匏安作了重点介绍:“唯物的历史观有二要点:其一乃关于人类文化的经济之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第一说谓人类社会生产机关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此实为社会之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之政治法制,及种种精神上的构造,皆随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而基础构造,其内部亦有最高动因,以促其自己之进化,此最高动因,即生产力是也。第二说谓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随之而变动。社会组织即社会关系,与布帛粟米无异,亦人类依生产力而产生者也。手臼产生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产出产业资本家的社会。社会组织即其始亦尝助长生产力的发展,然其发展的力若到社会组织不能适应之程度,则社会组织不独不能为之助长,势必加之以束缚妨碍矣。此时生产力虽受束缚妨碍,然仍发展无已,发展的力愈大,与社会组织之冲突愈迫,其结果非令旧社会组织崩坏不可,是则社会革命也。”②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N].广东中华新报,1919年11月11日-12月4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34.
杨匏安进而阐述了马克思的物质决定精神的文化史观和阶级竞争观:“自马克斯倡其唯物的历史观以后,举凡社会的科学,皆顿改其面目。……然马克斯之论文化史,谓不成于人类的精神,而成于物质的境遇。从表面观之,各种文化,似皆出自人类之努力,惟实际上终由物质而决定。……是故物质之结合位置一变,则人类之文化亦不得不一变,如唯物的历史哲学所言,一切道德、法律、政治、经济、艺术等等现象,皆须随顺时宜,常起变更,固无永远适用者也。”“马克思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因土地共有制度既坏之后,经济的构造,皆建在阶级对立之上。所谓阶级,即经济上利害相反之阶级。其分别则一方为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一方为无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一方肆其压服掠夺,而一方则受压服掠夺者也。此两种阶级,在种种时代,以种种形式而表现,若亚细亚者、若欧洲古代者,若封建者、若现代资本家者。是等生产方法出现之次第,可作经济组织之进化阶段;而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在社会生产方法中,乃采对敌形式之最后者;阶级竞争,亦将随此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矣。至于社会何故呈露阶级对立之现象,在马克斯意见,则谓全由一个之社会团体,依生产方法的独占,而掠夺他人之余工余值而已。”③杨匏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N].广东中华新报,1919年11月11日-12月4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34 -135、136 -137.
这里,杨匏安既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有关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必须相适应的原理,也阐释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同时,他还专门介绍了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说),揭露资本家掠夺工人剩余价值的方法及其后果。他认为“资本经济行为的动机,但求扩大此赢余价值”。资本家恒欲延长劳动者之作工时间,而劳动者一面要求减短,是为两方冲突之处。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社会发生经济恐慌,并且这种“经济恐慌不特循环不已,且每次愈益加烈”,造成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形成极少数财力最雄厚之资本家,以操纵一切之生产。资本垄断的后果是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杨匏安不仅在《广东中华新报》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也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他称“马克斯之学说,一方采用国家社会主义,一方借社会民主党而施行,故在德国之社会主义,其势力极盛。”①杨匏安.社会主义[N].广东中华新报,1919年10月18-28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24.
1922年,杨匏安又在《青年周刊》发表《马克斯主义浅说》一文,从唯物的历史观、阶级竞争说、经济学说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其话语更通俗。在《马克斯主义浅说》中,他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释主要是以日本学者堺利彦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译文为根据,并加以一定程度的发挥。杨匏安说:“什么叫做唯物的历史观呢?这是本着实在一元论所生的历史自然科学的观察,更加入一种革命主义的便是,他说历史的根源,不在天之创成,实归之地之物的生产,以技术的和经济的因子,为一切政治上及精神上的历史原动,生产上有所变化,历史上也就起了变化。生产的手段-器具机械-就是在历史上划分时期的标准,生产的形态,就是在经济上把社会分裂成为种种的阶级,由此所生的阶级间的战争,就是人类的历史。”“无论那一国的法律,道德,都建筑在他的社会经济上面。如果社会经济的特性生了重大的变化,那此制约这个社会经济的各种形式也一定跟着他摇动转移。”②杨匏安.马克斯主义浅说[J].青年周刊4-7号,1922年3月22日、26日、4月2日、9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48.进而,杨匏安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说:“阶级竞争说,是和唯物的历史观很有密切关系的。马克斯既认定物资的生产和生产的分配法的变迁发达,作为历史上的变迁发达的根源。”而“从来一切社会的形式,都建筑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抗上面。”③杨匏安.马克斯主义浅说[J].青年周刊4-7号,1922年3月22日、26日、4月2日、9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51、152.资本制度,造成经济恐慌,造成劳动者和资本家阶级的对抗。“所以这种生产手段的私有制度,应该废除,把共产制度来做他的替代。”“社会革命,不独解放无产阶级,并且解放受现在社会不公平状态所苦恼的一切人类。”④杨匏安.马克斯主义浅说[J].青年周刊4-7号,1922年3月22日、26日、4月2日、9日,杨匏安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53.
由上可见,杨匏安作为华南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解释是比较准确、完整的,他虽然不及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具有全国性的影响,而只限于广东地区,但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同样功在史册。
二 陈独秀的功绩
中国共产党主要发起人、领导人陈独秀,也曾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产生很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应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之邀南下,出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到广州后,他向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征询在广东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意见,还与谭平山等人创办了《广东群报》(日报,1920年10月创刊)。1921年春,广东共产党组织成立后《广东群报》即成其为机关报。后来《新青年》因被上海法国巡捕房查封被迫于1921年4月南迁广州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陈独秀南下广州,不仅促成了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1月,陈独秀曾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演讲社会主义。他在演讲中强调:只有“在俄国才还了马格斯底的本来面目叫做共产主义”,其主张是“阶级战争”、“直接行动”、“无产阶级专政”、“国际运动”。⑤陈独秀.社会主义之批评——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演讲[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53、254.1923年夏,陈独秀在广东高师共作过四次演讲,再次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关于《社会之历史的进化》演讲中,陈独秀批评对于社会进化的三种错误见解,即以为社会进化是循环的、退后的、超越的,指出“社会的进化,非速亦非迟,乃是根据人类生活的要求,依据历史的阶级,自然地演进,必无循环、退后或超越之理。”①陈独秀.社会之历史的进化[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54.他进而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说社会的进化其程序可分五个时代:原人时代、渔猎时代、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陈独秀一一简单地阐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说“自原人时代以至工业时代,都可发见社会进化的痕迹,伊都是根据人类生活的要求而发生的,我们若要改造社会,必须先明白社会之历史的进化,然后才知所从事。”②陈独秀.社会之历史的进化[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59.陈独秀还认为,“社会的进化”“乃是依历史的阶段而进步,非速亦非迟,不过采用革命的手段而促其进化,或许能使他变快一些罢。”③陈独秀.社会之历史的进化[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59.而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讲中,陈独秀首先提及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化根据。他说:“社会组织进化的历程,是从渔猎时代酋长时代,进而为农业时代封建时代,则农业手工业时代进而为机器工业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再由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进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时代。这个进化历程的变迁,纯是客观的境界,不是主观的要求。”④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60-461.陈独秀强调:“所以马克思派的社会主义者,很注意客观的境界,就是这个缘故。”⑤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61.他还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指出:“我们要想把中国现在不好的社会改造过来,一定不可忽视了客观的境界。不然,必至弄到主张社会革命简直和张勋复辟是同样的价值。”⑥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61.对于社会主义制度,陈独秀认为简单说有二:一是资本集中,二是财产公有。对于存在的四派社会主义,即基尔德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和马克思底科学的社会主义,陈独秀认为马克思底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办法最周密,它对社会改造的主张“处处不离开唯物的历史观”。⑦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70.结合世界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形,陈独秀进而讨论了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开始进行的问题,认为中国的关税、工商业、金融、交通、矿业等“全操在外国资产阶级国家的手里”⑧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75.。“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像欧美——各国已达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阶级,他们勾结外国帝国主义者为后援,资产阶级、劳动阶级都在他们压迫之下,所以中国劳动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目前工作,首先要做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A].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77.陈独秀的这些观点,表明他在成为党的总书记后已经较多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的提法则可视为国民革命即将兴起的前奏。
三孙中山的巨大影响
广州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根据地,孙中山在广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功绩值得大树一笔。从其革命经历看,孙中山曾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在此期间开始宣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1917年9月,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被国会非常会议推为陆海军大元帅,第一次在广州建立政权,与北洋军阀专制政权相对抗。1920年11月,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建立政权。他从香港抵广州后,即在省署宴会上发表演说,强调中国必须统一。在演说中,他对列宁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赞扬,说俄国“此次实行社会主义,遂酿成一种良好风气,而此种风气传到欧洲,欧洲各国竟莫能抗。”⑩孙中山.在广东省署宴会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第5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430.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与共产党合作,使中国民主革命出现了新的高潮。此时,孙中山曾同苏联外长通信,并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以实际行动表明他将实行联俄的政策,并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倾向。然而,陈炯明的叛变使他的理想未能实现。1923年2月,两广拥护孙中山的军队驱逐了叛军首领陈炯明后,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计划首先经营广东以“作为实行主义之发轫地”,并明确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政策。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
在这一时期,孙中山向往马克思主义并带动国民党人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主要与国民党人的革命经历特别是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有关。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就感到西方列强并不支持自己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的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被转移到北洋军阀手中,最后上演复辟帝制的丑剧之后,中国陷于军阀混战致使民不聊生。这令孙中山几近绝望。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孙中山对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认识得更加加深了。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孙中山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转而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社会主义苏联,从而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他尤其把社会主义学说视为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谋求中国人民生存的思想武器。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更加热衷宣传马克思主义,尽管他对马克思主义是按照自己的视角来解释的。1924年8月3日,孙中山在作民生主义演说时对马克思主义切实解决问题的实际精神表示敬佩:“在马克思的学说没有发表以前,世界上讲社会主义的,都是一种陈义甚高的理论,离事实太远。而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社会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360.在谈及马克思得出科学的社会主义结论所持的研究方法时,孙中山这样指出:“马克思所求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由于他这种详细深奥的研究,便求出一个结果,说世界上各种人事的动作,凡是文字记载下来令后人看见的,都可以作为历史。他在这种历史中所发明的最重要之一点,就是说世界一切历史都是集中于物质,物质有变动,世界也随之变动。并说人类行为都是由物质的境遇所决定,故人类文明史,只可说是随物质境遇的变迁史。”②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363.
正因为赞同马克思主义,也就在这一时期,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顺应时代的潮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故孙中山在在民生主义的演讲中这样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③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A].孙中山全集:第9 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355、38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赞同和以俄为师的主张,以及实行的具体政策,使共产党人积极加入到国民党主导的国民革命中,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大显身手,从而协助国民党人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北伐壮举。在这整个过程中,不仅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州及整个华南地区的传播,也为共产党人在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后继续坚持共产主义运动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胡 建)
D231
A
1007-9092(2012)02-0109-05
胡为雄,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