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与真情共舞 精彩随童心放飞——作文脱离生活的弊症与对策

2012-08-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5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长期以来,小学生囿于课堂,习惯于闭门造车。因而作文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缺失了童心的灵性,童言的纯真,童趣的质朴,成为一种没有生活质感的苍白绵弱的文字。

弊症一:习作与生活相左

翻翻学生手中关于优秀作文的书本,书中列举事例多是子虚乌有的“老到、深刻、散文诗”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戴着面具拿腔拿调的稚嫩的脸。胡编乱造的现象,习以为常。生活中的色彩斑斓,难以在学习中寻觅,自我的真实场景,难以在学习中呈现。

对策:链接生活 让情境“如影随形”

“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多彩,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倾听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笑看满天晚霞,让学生在开阔的生活空间里静心思虑,感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老师就要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做到一看(看得仔细)、二听(听得真切)、三思(思得深入)、四记(记得清楚),深化认识,深化感受,用心体会,学会思索,学会发掘,学会采撷。

生活到作文的转换还需切入口,需要引导、唤醒、激活沉睡在学生心灵深处的丰富的记忆表象。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蚯蚓,抓过蛐蛐,捕过蜻蜓,玩过蜗牛,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我们要教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田野大地;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瞬息万变的社会,去了解形态各异的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充分挖掘资源,为孩子创造链接生活、体验生活的“场”。如学校开设“校园大风车”、“幻想创意屋”、“成长麻辣烫”等栏目,帮助学生找到观察点和写作灵感。开辟体验劳动苦与乐的“植物园”“实验田”“养鱼池”让学生亲自种植、放养,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在活动中放飞自己童年,放飞梦想。这样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

弊症二: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的生活

当前我们学生笔下的生活是静态的,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他们每天都如在“同一条河”中徘徊、游走。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在我们的习作中却经常看到他们写到满树相同的叶子。无新意、无精神、无思想,千篇一律,“万众一心”。写老师总写到园丁、春蚕、蜡烛,写同学一定是要写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写景也总是那些常用的词语。学生缺乏那些有创意的、充满童真的想象力的语言,习作内容只能在生活的共性中打转转。

对策:“点”上捕 让感官“如临其境”

提倡学生写随记,写日记,把平时的见闻感受“抓”写下来,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试着写出自己对这一切的感悟,抒写心中的“不满”;倾诉成长的“困惑”;描摹生活中的“哀伤”.即使是“上学路上”这每天习以为常的事。它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花样”出现,因为每一天的天气会不一样;路上看见的人或景物会不一样;每天上学的心情也会不一样;一起上学的同伴也会不一样。习作时只要抓住一些“点”,在“点”上做文章,在“点”上捕捉差异,记录差异,在“点”上寻找出发展与变化。而不是“面”,更不是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深刻立意”、“思想健康”的作文价值取向。让学生“我写我见、我闻、我感、我思,”让作文如同生活一样真实。

当然同一个“点”,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上着手,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写出差异,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比较,或引经据典等方法把它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开始写得可能并不精彩,但是只要是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身,我手写我心。只要让学生有想说,要说,不说不行的心理就已成功一在半。此时学生们已经学会把生活变成文字,作文也会因此有个性。

弊症三:大人腔 陈词滥调泛滥

小学生的许多习作现在已让人触目惊心——内容成人化、语言成人化。作文满口大人腔,满篇假大空。没有一点趣味,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小学生作文中比比皆是。如写《身边的好人好事》,学生写作素材只局限于“捡钱包”,“牵瞎子”,“拾脏鞋”,“让位子”,“推车子”……真实的“谎言”满天飞。作文中找不到真实生活的痕迹,不是胡编乱造,就是四处拼凑。

对策:“引”出童心,让真情“如泉喷涌”

目前儿童习作的大人腔、套话现象特别严重,其根源是学生没有写“自己的话”而是学着成人腔、说着成人话。这样的“话”既失去了儿童情趣,又缺乏成人的老练,显得不伦不类。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习作不成人化,而回归儿童化呢?首先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要儿童化,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如写《我的烦恼》在一个学生的习作中真实地再现了妈妈发现爸爸有外遇后,家庭发生了永无休止的战争。又如一位同学写《我的爸爸》,写了爸爸“阴暗”的一面,写到爸爸每天喝得烂醉如泥,整天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点头哈腰,而面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朋友求他办事,却态度冷漠,爱理不理的。这两位同学写的虽然不是什么可歌颂的内容,但恰恰是学生自己“想写”的,我们不能因追求所谓的思想健康而随意否定。其实更应鼓励和肯定这种记实的习作态度。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让他们敞开心扉。老师可以利用每天的课间或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谈,让他们谈谈自己感兴趣的事。今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最近从电视上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新闻?网络上最近流行什么歌、什么话?你家有什么新鲜事?这样的交谈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像在课堂上那样受纪律约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好多学生都争着和我交谈。有一次,一位同学哭丧着脸跑到我家告诉我:她的爸爸和妈妈很早就离婚了。可是最近总有一个男人往她家中跑,正和妈妈谈论结婚的事,她十分害怕,担心又会失去妈妈。她不希望妈妈再婚。有的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家的小狗昨天产下了四只可爱的小狗……”有的也会告诉我:“昨天妈妈说我晚上睡觉时梦游了,抱着被子就要往家外跑……”听着孩子们这些充满童真的话,我感觉他们已把我当知心朋友了。我这时就有意识无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这些写进自己的日记里或作文中。把自己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到的,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内心的情感,再现生活情趣。渐渐地他们在习作中表达“真心”“真情”也就不再难为情了。他们的作品屡屡获奖。同学们的赞誉,家长的肯定,老师的鼓励,充分激发了学生“写真”的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良好文风。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倡导有感而发,随机而作,竭力淡化作文教学痕迹,把作文教学回归到生活这个逻辑基点,将作文的教学过程“融解”在学生生活之中,才能避免习作内容的平淡、不新鲜,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惹人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