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识地图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2012-08-15汪丽芳聂竹明

中小学电教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者资源

☆ 汪丽芳 聂竹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而网络课程是开展远程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远程学习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对于开发优质、高效的网络课程,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学生个性化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教育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缺乏,使网络课程设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导航系统不完整

目前,很多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导航方式单一,不规范,只体现了目录导航,很少有课程综合运用知识链接和检索导航,未能建立一个层次清晰、明确的学习导航系统。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内容是超媒体、非线性的形式组织编排的,学习者可以多路径、自由浏览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学习自由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航”。目前,对一些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很少有课程用帮助导航、演示导航等策略给出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几乎没有课程提供对整个课程的全文检索功能,让学习者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引导其自主学习,各个知识点、各单元间的切换只能靠“上一页”、“下一页”、“首页”等热字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仅靠记忆来明确自己的学习位置与进度,一旦学习进程中断,学习者只能从课程首页开始进入,依次寻找前次已到达的学习位置。

2.未能提供丰富、有效的自主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学习的一大特色,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活动的时空分离。目前,很多网络课程并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很多存放的只是教师的电子教案、上课用的PPT或者课堂板书,这些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是供教师课堂教学用的,而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讲适用性并不强。另外,还有一些课程所提供的资源是文本或图片形式的参考书目,枯燥乏味,学习者课后还需花大量时间去查阅这些书目,而书上的内容哪些对学习是有用的,学习者又得花时间去找,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严重阻碍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进度,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教学优势。而且,不少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对外封闭的多,共享性差,更新率低,难以给学习者提供最新的资源信息。

3.学习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学习评价设计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测试评价和课后习题的方式,评价方式仅局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课程设计者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学习同伴的评价。远程网络学习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心体验、情感的改变以及和学习同伴的平等对话,都将影响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自身评价和同伴评价对于学习者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课程评价重知识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网络课程的评价形式多采用单元练习题、模拟题等有着标准答案的测试形式,而缺乏基于实验、案例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练习。最后,对于学生答案作出的反馈,有的课程直接把标准答案附在测试题的后面,有的则直接生成答案,把结果反馈给学习,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回答给出适当的分析和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地图与网络课程

1.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主要基于情报学理论,强调知识的创造以及人的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知识地图的定义。知识地图覆盖的领域很多,如:情报学、哲学、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等。它起源于地理上的地图,美国捷运公司最早的知识地图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美国地理地图。带有索引号或表示层次关系的表格和文件,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表和信息资源分布图,是知识地图的早期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地图进入了电子时代,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普遍使用的超文本链接和应用链接就是知识地图的简单形式。

知识地图目前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其本质就是一个知识向导,揭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使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取显性知识,还能捕获到隐性知识。知识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实现组织知识的共享与重利用。知识地图之所以要尽量完整地揭示组织的知识源,就是要使学习者在需要知识时,能够很有效地找到它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已有的知识能够被所需要的人找到,实现组织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智力资产的价值。

2.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地图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目前,网络课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学习指导,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导航系统不完整,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等诸多问题。本文引入了知识地图这个工具,它指向知识而不包含知识本身,它具有导航功能,却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将知识地图运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能力。

知识地图是一种显性的、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它描绘一个系统中的知识结构、知识联系,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导航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其形态多种多样,不一定是图形,只要能够显示知识之间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就已经构成了知识地图。这里从网络课程中知识地图的需求出发,将知识地图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型知识地图,包括通常所说的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是由一些主题或概念等知识内容所组成的,是比较容易结构化、标准化的知识,用来表达组织内部知识及知识来源间的关系。只包含了叙述性知识,知识来源多为显性知识。流程型知识地图,主要用于描述某事理过程,依据活动流程所组织而成。包含了叙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来源包含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专家知识。能力型知识地图,主要用来描述知识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教师或专家技能、经验知识等。也包含了叙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来源多为教师或专家知识。能力型知识地图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是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向谁请教,或者可以和谁去讨论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某知识点的可咨询的教师、专家或同学。

三、运用知识地图提高网络课程质量

1.学习导航作用

知识地图可以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使无序的知识信息以有序的面貌呈现出来,形成完整的、条理清晰的课程框架,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优秀的导航系统,能够使学习者迅速定位到自己所要找的知识点,不会发生康克林等人提出的“漫游中的迷航”和“认知超载”的问题,即学习者不知道自己当前所在的节点内容处于整个知识体系的位置,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因此,导航系统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网络课程设计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辨别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被无关的信息所干扰。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指导和导航,使学习者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是有用的,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2.自主学习资源设计

由于知识地图是自我驱动和以刺激学习者运用学习资源寻找学习方法为目的,因此,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思想。知识地图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进程,即提供学习路径选择策略。由于学生的起始能力和学习风格不同,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知识地图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以便学生选择。仅有这种策略远远不够,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仅要用知识地图呈现课程内容,为学生清楚、明了、直观地展现知识的结构,还需要扩展学习资源,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3.学习者知识测量与评价

知识地图可以作为一种评估知识现状、展示可利用资源、发现需要填补的空白的工具。可以通过填充知识地图或对他人知识地图进行纠错的方式来实现学习者知识测量和学习效果评价。还可以视为知识的库存目录,用来评估网络课程知识库,例如,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哪些是学生需要的知识以及知识的使用情况等。而网络课程中运用知识地图的主要目的以及最明显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了解知识有哪些,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管理以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地图还可以让学习者进行课程总结。总结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新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总结对于新知识的练习和巩固都是非常必要的。使用知识地图完成课程总结,能同化学习材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网络课程中,教师还可以用知识地图设计好现成的课程总结,使学习者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差距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当然,还可以由学生用知识地图自已设计课程总结。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习者了解到自身学习的缺陷和不足,让学习者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学习,有效地实现个别化学习。

[1]边际.我国知识地图研究现状、实践与热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

[2]韩玲.运用知识地图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0.

[3]刘进军.知识地图在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中的运用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1).

[4]陈伟红.试论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8,(01).

[1]陈立娜.知识管理中企业知识地图的绘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3,(08).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习者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