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核心
2012-08-15江苏张家君
江苏 张家君
人文情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核心
江苏 张家君
语文学科是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努力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使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做人的道理,提高人文修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可见,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才能使之形成道德意志并实现道德行为。对教材深入挖掘德育题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解做人的道理,使幼稚的思想逐步成熟。以下笔者将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题材做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情怀的核心表现,教材中主要通过自然风光之美感染人,通过爱国英雄形象激发人,以及通过语言文化熏陶人来实现德育目标。
1.自然风光感染人。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教育内容。如《滕王阁序》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边城》中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还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西地平线上》等文章所营造的壮美境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2.爱国形象激发人。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教师帮助学生能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神世界得到升华。比如,在讲解《指南录后序》时,引导学生联想在国家衰微外敌入侵之时,有人誓死抗敌,有人苟且偷生,也有人屈膝投降。此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得尤为可贵,借此教育学生在国家需要之时应当挺身而出,甘洒热血,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在《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至于黯然泣下,以至最后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3.语言文化熏陶人。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活动,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又能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例如朗诵杨炯《从军行》这首诗,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得特别铿锵有力,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这种有感情的诵读下获得德育的渗透,比空洞地讲如何如何爱国效果好得多。
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培养学生美好的人生观,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丰富着读者的思想和感情,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人生的价值与规范,最终提升道德品质,熔铸意志品格。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和选修教材中“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时,教师介绍作者虽屡遭贬谪却依然能够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旷达之语,让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人虽处逆境饱经挫折仍能豁达乐观地面对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又如《离骚》的教学,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而《论厄运》《直面苦难》等文章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自尊自信,奋发图强。
三、亲情感恩教育
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营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里,看不到高深的办学理念,也没有言辞昂扬的校训,而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热爱你的妈妈!这句平凡至极的话触及孩子们心灵中最为柔软的一隅,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世间最为寻常又最为珍贵的亲情。
亲情,这是人间至情,是文学作品中久读不衰的话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题材的文章很多,写得也最感人。我们从刘鸿伏的《父亲》一文的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流过的眼泪中,似乎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胡适的《我的母亲》,则是一首母亲的赞歌。文中的母亲,她那严教、宽容、仁慈的恩师形象,会永远定格在学生的记忆中。阅读这些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母子亲情,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美德。还有李密的《陈情表》中那个祖母躬亲抚养孙子、孙子“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形象,《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爱妻的思念都是以亲情为内容的极好题材。通过这些内容教会学生珍惜家人、宽容待人的人文情怀。
四、生命意识教育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则是教育的要义。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而它就显得更加可贵。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这种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就需要让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热爱他人。教材中有关生命的教育题材也比比皆是。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时,指导学生联系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海伦·凯勒等杰出人物的事迹,鼓舞青少年面对生命中不可逃避的苦难之时,珍爱生命,直面逆境,要确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梭罗的《神的一滴》把瓦尔登湖看做神的一滴泪。他热爱自然,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崇尚个人自由,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通过对梭罗的生命态度的分析,指引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而奥尔多·利奥波德《象山一样思考》让学生学会去平等面对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这些都是发现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最好题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开动脑筋,做生活的有心人,必能提升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人文情怀之花开遍语文课堂。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