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批判为个性化阅读演绎精彩
2012-08-15浙江王玲平
浙江 王玲平
让阅读批判为个性化阅读演绎精彩
浙江 王玲平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让学生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阅读批判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质的提高。
个性化阅读 批判阅读 引导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去实现,新“课标”要求我们“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作为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这三个环节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真正体现,尤其是阅读批判,可谓将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演绎精彩。落实得好才能开展好探究性阅读,实现创造性阅读,实现读以致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的增多,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并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动态生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学生动心的瞬间、困惑的焦点、认知的偏差、意见的分歧、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都蕴含着宝贵的个性化生成资源。面对如此多的有价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资源,教师必需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独辟蹊径,让阅读批判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推动力。
一、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批判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在新“课标”下,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只要是学生认知的兴奋点,就有可能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地疏通、引导。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批判。因为阅读批判是建立在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是在读者自我感受基础上的理性思辨,所以深刻的阅读批判总会显示鲜明的个性。
那一天,《珍珠泉》的教学已接近尾声,泉水中那美丽而神奇的泡泡在学生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沉浸在美丽的珍珠的遐想之中。突然,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想给泉水换个名字。”他略显兴奋地说。我有点吃惊,但还是笑着鼓励:“你说说看”。“泡泡泉!”他胸有成竹地回答,大概为自己的创意感到非常满意。“嗯,不错”我一边肯定,一边在心里思索:“泡泡泉”这个名字虽然直白,但是抓住了泉水的特点,作为泉水的名字不也挺合适的吗?而且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泡泡对他们来说,也许具有特殊的意义。既然说到了取名,何不让大家来共同参与这个话题呢?想到此,我笑着对他说“那么把你的‘泡泡泉’和‘珍珠泉’比一比如何?”“嗯……”他抓了抓头皮,说:“我再想想。”他开始寻思。这时有些学生开始跃跃欲试,急着想要发言。我连忙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还是叫‘珍珠泉’好,因为课文中说上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是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多像一串串的珍珠啊!”“是啊,这泡泡像珍珠一样美。”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随后深情地念了一遍——“珍珠泉”。此时学生从我的朗读声中体会出“珍珠泉”的好处来,好几只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上闪着兴奋的光芒。有的说:“把这泉叫“珍珠泉”,也说明村民们非常喜欢这泉水。”有的说:“我觉得这泉水很有用,给村民带来许多的好处,所以村民们把它叫珍珠泉。”我不禁为学生们喝彩:“大家说得太好了。看来村民为泉水取名,不但抓住了泉水的特点,还倾注了自己的无限深情。我想刚才这位同学为它取名泡泡泉,也一定满怀着喜爱之情吧。”
这样的阅读角度就更新了,学生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更个性化了。阅读批判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了主观印象,才可能有客观判断。
二、阅读批判让个性化阅读更深入、更深刻
阅读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感知—理解—欣赏—评判—迁移。显然,“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以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的。只有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形式,细致地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恰当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加贴近作者,才能“入乎其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课堂上,有时候由于知识的不足,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猝不及防的尴尬。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学生个性化教学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我讲到《燕子专列》中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不畏严寒拯救燕子的时候,出现了下面这样一个情节:
师(动情地朗读):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生(突然):老师,他为什么不戴手套?【这一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在学生的印象和生活中,只要天气一寒冷,他们都会戴上厚厚的手套,那贝蒂是戴了还是没戴?她又为什么不戴呢?这个问题看似跟课文无关,其实不然。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你们觉得她戴手套了没有呢?
生(肯定):她没戴!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那幅图没画她戴手套。
师:哦,你观察得可真仔细!
生(突然):她带了,放在衣服包里呢!【我一听,精神更足了,因为学生正一步一步地进入我所期望的情境之中。】
生(较真):你看,图上不是只画了光光的手,没画手套吗?怎么叫戴了呢?
生(着急):老师,我说的不是戴红领巾的那个“戴”,而是带来的“带”。
师:嗯,我知道你说的意思了。两个(戴、带)读音虽然相同,可意思却不一样,我们应该分清楚。【于是乎,我把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字又比较了一番。】
师:好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就刚才的问题再继续讨论。
师(装出一副很疑惑的样子):天气这么冷,她戴着帽子,穿着厚厚的棉衣,那她有手套,为什么不戴上呢?【这一问,立刻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眉头紧锁……沉寂了几秒,教室里又沸腾起来。】
生(兴冲冲地):老师,我知道了,她要拯救燕子。
师(启发):还没说清楚,拯救燕子为什么还要脱掉手套呢?戴上手套拯救不行吗?
生(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
生(也恍然大悟):燕子已冻僵了,她的手套是冰凉的,不能暖和燕子,必须把手套摘下来,用手的温度去温暖燕子……【听到这儿,我已露出了微笑。我知道,学生已无须再听我多讲了。他们已理解了人们为拯救燕子的那种忘我的精神和他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现在的学生思维开放,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跟这个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上他们会提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那么的精彩,令人意外而又惊喜。阅读批判就需要学生这样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理解,才能在阅读批判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继而作出正确的评判判断。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阅读批判促使个性化阅读“散而不乱”
我们说,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能经受时间淘洗而出现在语文教材上的,基本是经典之作。文本的主流是好的,引导学生从读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在教学第一节课《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漓江之水的清,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想想,除了文中所写“漓江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外,还可以看到什么?请仿照书上的句式练习说话。
问题提出不久,学生很快举手发言。
生1: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和小虾。
师:小鱼和小虾都历历在目,可见水真清。行!
“不对。”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你的理由是……
女生:俗话说“水清则无鱼”,漓江的水那么清,怎么可能有小鱼和小虾呢?
好一个“俗话说”,弄得大家一时间无言以对。
的确,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不影响教学,我马上想起“水至清则无鱼”中的“至”,让学生现场查字典,“至”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学生很快确定为“极,最”那么“水至清则无鱼”就是说水清到一定的极限才会没有鱼。而据老师了解桂林还有好多种鱼,至于有哪些鱼,孩子们可以下课去查一查。但同时表扬了这个同学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以批判的眼光去学习。于是继续上课,清得还可以看见什么?
生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
生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草在飘荡。
生4: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让你忍不住想捧一口喝。
…………
显然,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就成了自由化的随意解读,这时的阅读批判也成了对漓江水清则无鱼的“批判”。阅读欣赏是阅读批判的基础,阅读欣赏是“入书”,是敬重作者的“仰视式”阅读;阅读批判则是“出书”,是评判作者的“俯视式”阅读。阅读欣赏要求读者深入作品内核,贴近作者内心,要“见得亲切”;阅读批判则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以便“用得透脱”。阅读欣赏到位了,阅读批判才有可能准确、确切。
四、学生的阅读批判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阅读是一个精神再生产的过程,“阅读批判”是对精神产品进行再生产的难度很高的创造性阅读环节,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有许多困难要克服的。阅读教学就是他们的训练场,教师就必须担负起“教练”的纠偏指误的责任。笔者曾看到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的引导:
师:你们喜欢这两个小孩吗?
生:喜欢。
师:两个小孩说的都不对,你们怎么还喜欢?
生1:因为他们善于观察。
生2:因为勤学好问,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3:我不喜欢这两个小孩。因为他们太没礼貌了,不该那样对大人说话。有句话不是说“一个傻子提出的问题,一百个聪明人也答不出来”吗?
师:那你觉得他们应该怎么说?
生3:没关系,老先生,您回去多研究研究。
生4:我觉得这两个小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不对的是对孔子那么没礼貌,对的是他们敢于向孔子问问题。
师:说得好!这两小孩这样与孔子说话,确实有些不礼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天真、稚气的表现,也挺可爱的。
学生的阅读批判是个性化的,难免偏颇。为了避免学生钻牛角尖,必要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有创意的阅读。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批判应该听命于科学的理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7.[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崔茂新.个性化阅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教育报.2006.6.5版
[4]许锡强.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中学语文资源网.
[5]程芳.不,一百种在那里——谈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湖北教育2004.1.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