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浅谈教育新政背景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2-08-15江苏戚士云
江苏 戚士云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浅谈教育新政背景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江苏 戚士云
教育新政背景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前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习惯养成的内部动力、外部要求、机制保障等多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几点有效方法。
教育新政 语文 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教育新政,教师教的时间受到了严格控制,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却相对多了,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受到了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成了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迅速拿出具体措施的新课题。只有抓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新政才能健康顺利平稳推进。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是实现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推进素质教育素养化、日常化和实现学生发展终身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小学生自制力、意志力较弱,他们的语文学习更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很多,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些习惯的养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认识 形成内驱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先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用浅显的道理,具体的事例,讲清每一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形成一种内驱力。
例如,为纠正学生坐姿不端正,伏在桌上看书写字的不良习惯,我不是批评指责,而是这样启发引导的:首先指出,坐姿不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到一尺,容易产生近视,班级视力检查情况说明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坐姿不正引起近视的。接着介绍了生理卫生初步知识,联系被压弯的小树长不直的情况,说明如果长时间伏在桌上,压迫胸部,就会影响肺的正常发育,如果歪侧着身体,易使脊柱变形。学生听了,一个个不由自主地伸直了腰部,挺直了胸膛。我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伏在桌上,养成懒散的作风;坐姿端正,才能精神振作地学习。
提高认识,教师要满腔热情,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肯定,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通过作业的批语给予鼓励,使学生既有信心又乐于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单靠训斥和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认识提高了,并形成内驱力,才具有按一定方式行动的坚强决心。
二、区别要求 具体指导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意志的努力,也不需要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根除,却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自制力,经过严格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
1.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对学习习惯的要求,应根据年级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的需要,区别对待,即使对同一种学习习惯的要求,不同班级也有所区别。对学生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切合实际,逐步提高。例如,对认真看书的习惯,不同年级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允许用食指指着书本,逐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不读错,不读漏,也不读破词。到学生学会用眼读书,就不允许用手指头指着书本读,也不允许高声唱读,能根据课文内容和标点,正确读出语气和停顿,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等。随着年级的升高,进而要求学生掌握默读技能,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就使不同年级的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相衔接,循序渐进。
2.严格执行,坚持不懈。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专家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开始提出的要求,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3.热情帮助,具体指导。学生明确了要求,应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锻炼。首先,要教给方法,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必要时还要给予示范。其次,要深入调查了解,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有的放矢。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去根除与之对立的不良习惯。
例如,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边听边记忆,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小学生的有意识记忆日益占重要的地位,无意识记忆仍在起作用。他们不善于给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在听讲前,如果教师不给予提示,他们就不能带着目的任务去识记,被自己的兴趣支配,分散注意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识记方法。例如,形象识记法:根据所听的内容,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映现相应的画面,凭借画面,识记各部分的重点及其联系,掌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默诵识记法:抓住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边听边在心中默诵。速度要快,而且不出声,不动嘴唇,通过默诵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要点识记法:边听边把所听的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抓住各部分的要点进行识记,减少识记对象,记忆就更鲜明了。整体识记法:循着说者的思路,边听边分析,区分主次,抓住主要内容来识记,也可以根据题目或开头部分,迅速抓住中心,再从这个中心(整体)出发,记住说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前者是从部分到整体,后者是从整体到部分,但都是抓住整体来识记。在使用以上几种方法时,可以耳听、心想、手写,促进抽象记忆的发展。
三、明确目标 反复实践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不得法,有可能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以低年级学生抄写生字为例,如果坐姿不端正,执笔姿势不正确,笔顺规则错误,虽然把字抄对了,作业得了满分,日复一日,习惯就成自然了,这样抄写,次数越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就越得到强化。如果用抄写生字来惩罚学生,学生受压抑,马虎应付,甚至抄错了,其负面的影响就更大了。对每一项训练,有明确的目的性,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才能收到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书面作业是大量的实践机会;次数不多的课堂板写是一种提高的机会;经常性的书空是一种配合的机会;为班级抄写黑板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教师手把手的个别指导也是一种教育的机会。
练习要和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创造条件,是给学生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但不能脱离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孤立地进行。离开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无所谓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学过程是相互依存,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水涨船高,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相辅相成。
以培养学生写后修改的习惯为例,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多改。⑴先让学生写草稿,再安排时间,要求学生自改并互相交流,然后抄正。⑵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基础较好的,可以用“批”的方法,指点启发,让学生自改;对基础差的,可以有重点地“改”,或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加强辅导。⑶教师批改后,根据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补充练习,进行专项训练,加深体会。必要时,要求重写。课内作文训练的次数毕竟有限,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活动课程里得到更多的锻炼。在班刊、校刊开辟“病句诊所”的基础上,扩大训练的范围,开展“纯洁语言文字”的活动,让学生到街上看招牌、广告、标语、布告等,或阅读报刊等文字材料,要求找出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包括病句、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能提出修改的意见。
四、树立榜样 因材施教
模仿和影响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另一种途径。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在无意模仿中养成的。从课内到课外,都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仿效机会。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教,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应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例如,对作业本,教师不但要及时批改,及时发现,而且要认真,尊重爱护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涂删,批改符号整齐,前后统一,批语书写工整。这样,就给学生以一种具体亲切的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有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以课堂听讲为例,同班的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听讲的收获却不同。这和他们的知识基础、自觉纪律和听讲习惯密切相关,但问题的症结大多在听讲习惯的差别。有的小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很好地理解吸收,产生缺漏,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再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时而违反课堂纪律,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注意是和个性密切联系的,每个学生注意的发展和品质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了解他们的不同点,因材施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五、协调一致 整合教育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坚持整体性观点。学习习惯的各方面的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整体。其养成训练不要顾此失彼,而要纳入育人的轨道,全面要求,整体训练,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在养成训练的过程中,要各方面配合,协同努力,常抓不懈。首先,培养良好的学风。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起督促和约束作用,形成集体舆论,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次,统一步调。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在不同的阶段突出训练的重点。齐抓共管,不能各行其是。再次,全面安排,学校应制订方案,统一布置,使各年级能够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最后,家校配合。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有关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学生,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只有在时间、地点、督促者、要求等各方面做到协调一致,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总之,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当这种习惯趋于稳定而形成个性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并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