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从名家积累写作材料事例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2012-08-15江苏丁忠荣
江苏 丁忠荣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从名家积累写作材料事例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江苏 丁忠荣
现在的中学生,常戏说当下学语文的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那为什么怕写作文?究其原因:要么是因为没有生活经历,无写作材料;要么是因为没有感情和思想,缺少写作冲动;要么是因为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写作的习惯,如此等等。我们不妨从一些名家积累写作材料的事例中来领悟写作的真谛。
一、体验生活 用心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流浪各地,报童、工人、水手……这些最底层的职业,他都干过。为了拥有第一手的创作材料,他广交朋友,工人、农民……甚至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是他家的座上常客。请他们吃饭,和他们热聊,向他们请教,及时将跟他们的谈话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为了创作一篇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作品,他装成落魄的穷汉躲到贫民窟里,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难民收容所,和难民们一起排队领面包,和他们谈话聊天。晚上,就躲在安静处,拿出笔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三个月后,他提着满满一箱的资料回到美国,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并轰动当时欧美国家。据说,杰克·伦敦所积累的大量创作素材,有些只要稍加整理,即可成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短篇小说或特写,且脍炙人口。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课堂,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既能体验到快乐,又能接触到世间万物,并能直观地感受事物。这是读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实践产生真知,富有生活化的作文,能感受到真知。要引导学生抓住实践的契机,体验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喜怒哀乐。法国作家福楼拜是莫泊桑的老师,他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叫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莫泊桑开始感到很是为难。这时大师福楼拜点拨他了,让他观察:早上和晚上拉车牛的神态是否一样?赶牛车的人酒足饭饱和饿着肚皮后对牛的态度是否一样?饿着肚子的牛上山岗和饱着肚子的牛上山岗的状态是否一样……他举出的细节,举不胜举,要求莫泊桑对这些细节加以观察,莫泊桑如醍醐灌顶,连声说着“好写!好写!”
由此可见,对写作来说,生活的体验是何等的重要!只有亲身感受到的人、事、物,写出文章中才有血有肉,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美丽的花朵,要根植于广袤的大地;杰出的艺术,要来源于丰富的生活。
二、且行且思 读有所悟——“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读书必动笔,或另外用稿纸、书签和笔记本作摘记,这种习惯一直保持着,直到晚年。读《二十四史》,他批注了数次。在湖南师范大学求学时,从老师家里借到《伦理学原理》,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在书上动笔墨做起记号,不仅对全书用毛笔逐字逐句地进行圈点,而且还打上了单杠、双杠、三角叉子等符号。这本约十万余字的书,读完后他写下的批语竟达一万二千余字,整本书可以说被批注得“面目全非”。对艾思奇所写的《哲学与生活》,他不仅读了多遍,还作了三千余字的摘录。为了写《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在延安找到了所有马列哲学著作等相关读物,如果在延安找不到,他还请同志专门从外地买来供他阅读研究,边读边思,并且都作了详细的批注和摘录,真正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有了深厚的思想积淀,他趁热打铁,白天睡,夜里写,保持旺盛的写作状态,连续“奋战”几个星期,终于完成这两篇不朽著作。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史学家司马光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写下了巨著《资治通鉴》,三十余载,坚持不懈写读书笔记。列宁读书,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画的五颜六色的记号,书页的空白处,经常看到他写的评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怎样做好这个吸收工作,为写作打基础,阅读是重要的一环,而动笔墨式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这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读者边看原文,边联系自身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与文本深入地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圈点勾画。让自己的思维留下轨迹,打上烙印,让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主动阅读、思考阅读、深度阅读、个性阅读,更是一次次的零碎写作,甚至是创作的过程。日积月累,长此以往,一定获益良多。让学生将阅读成为习惯,把写读后感、写批注成为一种常态,让思维活跃,让心灵放飞,那作文将不再是中学生的“三怕之一”了。
三、聚沙成塔 坚持练笔——“积跬步以至千里”
著名作家高玉宝没上过一天的学,但他对文学创作却特别爱好,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怎么写作?那就要学习、积累、训练。他在战争之余,将那些有用的资料,用瓦片、废纸等随时记写,自己一生的曲折故事就这样日积月累地记在上面。开始每写一句话,十有九个字不会写,都要请教同志们,好几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经常因不会写的字而停笔,或用画物来代替。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凭借着他的努力和执著,长期的素材积累和准备,他仅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高玉宝》这篇二十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草稿。托尔斯泰有个随身笔记本,这个“百宝囊”随着他走遍了全莫斯科的图书馆,访遍了所有能给他写作有点帮助的人,记了一本又一本笔记,形成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终于写成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著作。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坚持每天观察、思考、写作,哪怕是一行两行的日记,一定会时常与灵感邂逅。是的,每天有点牵挂,每天写些东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始终保持寻觅、搜索、思考的状态,记录原生态,拍摄真生活,抒发灵性,表达情感,不讲究选材,不追求立意,不刻意布局。坚持、坚持、再坚持,长此以往,这些“第一手资料库”中,一定会有你速降的灵感,大作的萌芽,成功的起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这些名家积累写作素材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阅读思考,坚持练笔,给文章这幢高楼大厦添砖加瓦,给文章这汪大海以源头活水,给文章这片森林以丝丝绿意。保持这种状态和境界,那写作将不再是学生的苦痛,而是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的内在自觉。
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隆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