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2012-08-15江苏吴伟星
江苏 吴伟星
初中作文教学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江苏 吴伟星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作文课程资源引入了源头活水。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作文课程资源,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开发校本课程,让地方文化整合成作文课程资源;亲近自然,积累生态文化资源;深入社会,挖掘社区人文资源;自由表达,运用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 自然 社会 表达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轻视作文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教师往往阅读教学课程意识强,作文教学课程意识弱。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地区,阅读教学有教材,因此“有本可依”,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而作文教学往往无教材,因此“无本可依”,作文课程资源开发开创性大,难度也大。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凭借、依托和支撑。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为什么一提到作文就头痛?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缺乏写作课程资源。正如裁缝做衣需要布料,瓦匠造房需要砖头,铁匠打铁需要生铁。庄子的话更是一语中的:“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有了丰富的作文课程资源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时挥洒自如,左右逢源。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多管齐下,努力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为作文课程资源引入源头活水,就能让作文教学有情有义、有声有色,富有生活气息、文化气息和创造气息。
一、开发校本课程 让地方文化整合成作文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各学校的课程建设富有个性,多姿多彩,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以地方文化为基点,开发校本课程,就让地方文化自然而然地“裁剪”为作文课程资源。
以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例。编写校本教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如何编写一本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我为此殚精竭虑。经过一个又一个暑假的日日夜夜,我终于编好了校本教材《北塘河畔》。本教材追溯历史,反映现实,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郑陆镇的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教材的板块主要有:寺墩文化乃至历史名人李兆洛、现代作家高晓声、科技精英许学彦、方言文化、特色菜肴、诗文荟萃、民间传说、书香校园,等等。寺墩文化大大提前了中国的文明史,是良渚文化的优秀代表;李兆洛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清朝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当代作家高晓声是郑陆人民的骄傲,他的作品《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享誉海内外;科技精英许学彦是闻名中外的中科院院士,我国现代船舶设计的一代巨匠。家乡的谚语、方言、歇后语等带有鲜明的常武地方特色,是吴文化的一部分;家乡的特色菜肴——黄天荡大闸蟹、焦店扣肉脍炙人口,令人叫绝;“诗文荟萃”展示了郑陆人民、郑陆青少年学子的多少才华和诗情;郑陆的“民间传说”又让家乡增添了多少古朴和神秘;“名句赏析”给学子展示了我国古文化的精粹,增添多少书香韵味……这本校本教材,深受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喜爱,并荣获常州市优秀校本课程案例一等奖。这本校本教材,整合了家乡文化,成为学生优秀的作文课程资源。
二、亲近自然 积累生态文化资源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大自然的美景在作者的脑中留下初步印象,在写作时产生审美情思,并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家乡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作文课程资源,在开发这些资源中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写作热情。如我们常州市典型的生态文化资源很多,有牟家村农民公园、常州青果巷、大运河,体现春秋文化的武进淹城遗址、横山桥镇的横山、溧阳的天目湖、金坛的茅山,等等。每次外出,我们都充分准备,精心组织,由教师带好队,负责组织、安全、后勤等事项。学生在游览过程中,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每到一处地方,他们就会用数码相机拍下大自然的美景,回去后发在网络上,让大家一起欣赏。家乡处处有美景,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而有趣的书。一位学生游览了天目湖,情不能自已,用优美的文笔描绘天目湖的美景:
“一阵微风吹过,天目湖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在太阳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在蓝布上撒了一把白银,熠熠生辉。在湖边眺望,天目湖宛如一条狭长的银色的带子,向远处伸展开去……”
和煦的阳光,悠悠的白云,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沉稳的山,灵动的水,自由的小鸟,可爱的鱼儿……生机盎然的常州地方资源,给了我们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在开发家乡生态文化资源中,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
三、深入社会 挖掘社区人文资源
家乡的名人资源,是最直接的社区人文资源,能让学生近距离领略、感悟、体验这些仁人志士的人生轨迹,培养学生建设家乡、追高望远、见贤思齐的美好情感。开发这些社区人文资源,为作文课程资源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就以我们常州为例。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宋代文豪苏东坡曾三次来常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产生了数学家华罗庚、企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作家高晓声等杰出的人士。这些名人,灿若星辰,是作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近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挖掘身边的社区人文资源。现代著名作家高晓声出生于我们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的董墅村,生于斯,长于斯,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漫步于郑陆的古村小巷,我们依稀可见高晓声的生活轨迹;流连在董墅村高晓声故居,我们仿佛看见他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对学生而言,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情感储备。在活动中,我们实地调查了高晓声的故居,发现故居现有木式结构二层老楼房一间,厅屋一间,现已陈旧,无人管理。我们又采访了郑陆镇政府领导,了解对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事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我们又开展了“高晓声作品研讨会”,重点研讨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以下为作品《陈奂生上城》的讨论片断:
学生甲:高晓声是写作高手。“‘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开头就不落俗套,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乙:这个开头,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心情的轻松愉快,也设置了悬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学生丙:小说的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例如,‘呱呱叫’、‘格啦嘣脆’、‘热辣辣’等词语,多么熟悉啊!原业这是我们常武方言。我们看了,感到真亲切、真生动!真是“越有地方性,越有世界性。”
学生丁: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如陈奂生在城里卖油绳前后的心理活动,很符合农民的身份,细腻动人。
…………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作文课程资源。活动后,学生写成了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报告、高晓声作品读后感、保护高晓声故居文化倡议书等各类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的活动,有了真实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真切动人。
四、自由表达 运用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了各种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就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写自己对地方文化资源真实的感受、体验、鉴赏、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开发家乡地方文化资源的兴趣,我常以家乡的文化资源为题材,以身作则,写下水作。如今年,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写了一篇下水作《谁不说俺家乡美》:
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描绘着神秘的江南;五千年的漫漫春秋,魂牵着多情的江南。
我们的家乡郑陆镇,就是坐落在江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老的北塘河,由东向西,横亘在古镇之间。河水潺潺,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古镇悠远的历史。
五千年前,郑陆的先民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生生不息。寺墩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代表,举世闻名,出土的玉琮、玉璧,精美绝伦,被称为“惊世之宝”。
郑陆新街,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远方的客人。农贸市场呈长方形,规划得井然有序。喝早茶的人悠闲地谈论着镇上的新鲜事;买菜的人们摩肩接踵……一排排高楼大厦,遥遥相对。“薰衣草”、“阿里巴巴男装店”、“温州名剪”等商铺,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乡下的美景更是让人留恋。当你来到牟家村,你会看到,新农村建设让徐家村如诗如画。新楼挺立,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溪水清澈。河岸上杨柳成荫。桑树在肥沃的土地上长得粗粗壮壮,它的树枝向小河斜生着。野杨梅树的果实有青有红,水灵灵的。麻雀在树林间跳来跳去。蜻蜓在小河上自在飞翔。高大的槐树,一到春天便开出一簇一簇洁白的小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向空旷的田野弥散。小河里的菱盘上长满绿绿的水菱……
啊,谁不说俺家乡美。月是家乡明。树是家乡绿。
啊,谁不说俺家乡美。水是家乡清。人是家乡亲。
啊,美丽的家乡,在我们清澈的眼睛里,在我们琅琅的书声里,在我们如歌的文字里。
…………
在班里,我朗读了这篇下水作,学生深受感染。一位学生说:“老师,没想到你把我们家乡写得这么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让你来写家乡,你还可从哪些角度来写?”学生甲说:“我会描写我家乡的一处美景。”学生乙说:“我会描写我镇管师傅用传统手艺在桶里烘烤的麻糕,又香又脆。是我们镇饮食文化的代表。”学生丙说:“我会写我镇的另一位名人,著名育种专家江祺祥,他培育的稻种闻名遐迩。”……我鼓励同学:“你们讲的都是我们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我们去调查、去探究、去体验,你一定会有新的惊喜。”于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文笔,将家乡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篇篇动人的文字。
总之,只要我们带领学生多实践、多观察、多赏析、多反思,我们就能将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成多姿多彩的作文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厚的积累。“积学以储宝”,“厚积而薄发”,学生在作文时就会达到“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神思》)的自由之境,从而让作文教学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