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模仿·创新— —浅谈中学作文训练“三步曲”
2012-08-15江苏张锋
江苏 张锋
积累·模仿·创新— —浅谈中学作文训练“三步曲”
江苏 张锋
针对现实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困窘,笔者从生活体验、素材积累、模仿创新等方面,力图运用积累、模仿、创新“三步曲”训练打通“蜀道”,突破作文训练困境,优化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 三步曲 积累 模仿 创新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上来看,作文教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可是许多语文老师常常会感叹:教语文难,教作文尤其难,让学生写好作文难上加难。很多学生把作文当作负担,有的更是哀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为完成任务,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写,七拼八凑,所得之文假不忍睹,空不堪读。怎样打通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蜀道”,引导学生强化学习的内驱力去写好作文呢?这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笔者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尝试。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积累
许多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困难事,不知写什么,从何入手,那不妨就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先以日记的形式来写,记叙、抒情、议论,自由发挥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可写个人生活,诸如性格、爱好、心事、心愿;也可以写学校生活、老师、同学或一堂课、一次活动;可以写社会生活如集邮、捐款献爱心活动、旅游;还可以写那万紫千红的自然,高山流水、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只要让学生写自己最了解的东西,学生就不会觉得无物可写,无话可说了。
在学生有了基本写作水平之后,还要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在广度、深度、精度、速度上下功夫。所谓广度即观察时要充分调动视、听、嗅、味、触等感官的功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深度,是对观察对象作纵向的剖析,有本质的感知。精度,是观察事物要尽可能精确,力避含糊马虎。速度,是要讲究效率,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提高速度。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在实际写作中,认真审题、立意、定体,写出有一定分量的文章并日臻完美。
二、运用摘抄、材积累料,创造“缀成”
作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较多,在校吃住,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所以缺少社会知识积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搜肠刮肚,说句过头的话,简直就是一种煎熬。而写作的源泉不仅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还包括从新闻报刊等媒体中所获得的间接知识。因此,广泛的阅读,是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这就要“读书破万卷”,只有鼓励学生博览,广泛涉猎、才能开阔视野。不怕看书杂,就怕不看书。怎样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多年的作文实践,我以为首先是要学生多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爱抄好词好句的习惯,这无疑会对作文训练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在平时,我鼓励学生多做摘抄。多则一段,少则一句、一词,摘录精彩片段,记诵名言、警句、谚语、格言、口语、顺口溜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学园地里吸取丰富的养科。为什么呢?人非生而知之,毕竟课外积累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的脑袋是个积蓄,这个积蓄像点点小雨一样,点点滴滴落下来,哪里有这滴水刚好长果,那滴水刚好长叶的呢?你就多积蓄,要用的时候自然就流出来,该流什么就流什么。”叶老的话正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作用。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积蓄多了,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才能产生破壁腾飞的妙境。大家熟知的大学问家卢梭,他把读书分为三个步骤,即储存、比较、批判。这三步之首是储存,‘储存’就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更是如此,也要善于汲取前人和名家的“养料”。大量实践证明,凡是写作水平高的人,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所以,为使学生作文写得好点,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当然摘抄、积累,为的还是运用。怎样才能做到恰当的运用呢?这就需要常读、多思,对精彩的部分进行体味,力求甚解,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多动笔,写读书笔记、观感。做到丰富积累之下的充分发挥运用。读是为了熟悉、记忆,烂熟于心,运用时才能呼之即来,为己所用,思是为了消化、创造,为运用作准备。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要求同学们经常翻阅,多读、多思:这个词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一段、这个事例可以在写某一类文章时借鉴。由于这样多抄、多读、多思,作文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与文章有关的好词、好句、好开头、好结尾,这时“灵感”也就容易产生了。摘抄、积累是与“常读”、“多思”和“多练”的艰苦劳动相伴的,假若没有“常读”、“多思”和“多练”,那“灵感”是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的。
三、适当模仿 借鉴积累 生成创新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创造活动,肯定是有模式的,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规范,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则无法实现,起码说难以顺利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模仿、再造、创造。模仿与再造是基础,创造是模仿与再造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传统书法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每个书法家的目标是要形成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草书,但他们总是从描红到临摹,最后才到草书。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正处在“描红与临摹”阶段。可见,讲模式不但与培养创造性并行不悖,而且是培养创造性的必要准备。
摘抄、积累,使同学们在作文中受益匪浅,大多数同学利用平时的摘抄在作文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但是这还不是写作的最终目标,参考或模仿是可行的,但一字不漏地全部照抄则是不可取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会抄的是要抄门道的。借鉴的同时还要有所创新,比如有一次我对学生进行以“爱心”为主题的作文训练,有个同学在作文的开头就这样写道:爱心是风,吹遍每个角落;爱心是云,点缀整片天空;爱心是雨,滋润大地万物;爱心是树,遮挡炽热夏阳。”显然,这是引鉴初一语文教材《理想》的开头,这不是抄袭,而是“旧瓶”里装上了“新酒”,将他人之句化为自己之词了,而且运用得恰如其分。
总而言之,从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作文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说它“特殊”,那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实践阅读中所学到的文章规律及各种技巧。阅读在作文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读写结合构成了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这就是作文“三步曲”,但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是很长的一条路。有理念、有计划、有步骤的作文训练之路一定会闪烁着五彩的缤纷;即使是曲折也会有很多香花、蝴蝶陪伴。只要我们语文工作者巧妙地发动学生辛勤地“耕耘”,合理地“播种”,文学的芳草地一定会香飘万里,鸟语花香的。
江苏省睢宁县王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