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古诗词教学中“练笔点”
2012-08-15江苏朱圣宏
江苏 朱圣宏
捕捉古诗词教学中“练笔点”
江苏 朱圣宏
古诗词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品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练笔时机、巧妙安排练笔内容,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会使学生的古诗学习变得更扎实、更厚重、更有情趣。
一、亲近作者 丰满诗人多维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每一位诗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们独特生活经历或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由于诗人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久远,学习古诗,了解作者阅历和时代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解读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创作“诗人简介”,便于学生全面掌握诗作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诗作的情感与主旨。
学习《示儿》,我引导学生提前走近诗人、解读陆游。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爱国”是陆游一生的基调。然后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所了解的陆游,于是《“爱国诗人”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陆游的抗金梦》……一篇篇具有童声的“诗人简介”应运而生。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国家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带着这种感知学习《示儿》,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富有儿童情趣的“诗人简介”,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对诗作的感悟理解。
二、紧扣诗眼 挖掘诗歌潜在内涵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即在诗句中用得最为灵动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字眼。这些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品一字而境界全出,对表达题旨、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巧妙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诗作的“诗眼”,涵咏不同诗情,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内核”铺路架桥。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字耐人回味,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人“喜欲狂”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绘。《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这样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其中有学生写道:“老翁:老太婆,你看看,这儿绿水青山,清风习习,荷香阵阵,真一派好风景呀!老媪:是呀,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不就图个太平日子吗?老翁:你看看我们的老大多勤劳呀!刚吃完饭就去地里锄草了。老媪:我们不就是在享儿子的福吗?我们的二儿子也正在编织鸡笼呢。老翁:可不是吗!你再看看那淘气的小儿子,整天在河边玩耍,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像他两个哥哥一样啊!老媪:放心,放心,这才叫讨人喜呀。他两个哥哥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老翁、老媪:哈哈……”这一环节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体会到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这样抓住诗词之“眼”,读写结合,不仅更加纵深地挖掘了诗歌内涵,还在运用中巩固了语言积累,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捕捉意象 再现诗歌优美意境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诗歌中美的意象,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在反复诵读中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从中品味诗歌意境。这时若能合理地安排写话练习,把简单的词语解释、串讲句意,变为学生自由书写自己脑海中的优美意象,更能让学生融入诗情诗境。
孟郊的《游子吟》让人感受到一份深深的母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写。把简简单单的“密密缝”三字转化为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油灯下,两眼昏花的老母亲,执著一支细细的银针,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夜已深,人已静,但母亲没有顾得上为自己捶捶酸麻的脊背,揉揉发涩的双眼,一针一线缝啊缝……”这样的教学过程,由“纳”到“吐”,达到了激活形象、入情入境和内化语言的目的。这样的诗歌形象还有很多很多,如刘禹锡笔下的月夜洞庭湖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游园不值》一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给人们的想象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满园春景”;学习《如梦令》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日暮”、“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进行描绘。这样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进而感悟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
四、变换文体 演绎诗歌动人故事
在古诗教学中,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或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让其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全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诠释。这样既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利于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学习《忆江南》时,为了区分诗与词,我要求学生把词改写成诗。有的学生改成七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乡风景旧曾谙,怎么能不忆江南?”还有的改成了五言:“春来风景好,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李白的《赠汪伦》,短短的四行诗句把朋友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联系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将《赠汪伦》改为记事的文章,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诗改编为课本剧或文包诗。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在阳光灿烂,草长莺飞的三月,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各色鲜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柔和的阳光中,两个人在小路上默默地走着。他们是李白和孟浩然。
孟浩然就要到扬州去了,两人依依不舍。来到黄鹤楼上,李白叹了一口气说:‘仁兄,你就要到扬州去了,我们俩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再见面,我送你一支毛笔,希望你写出更好的诗作来。’
孟浩然也拿出一幅画,画上画的是一棵青松,他说:‘贤弟,这幅画送给你,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他们各自收好礼物,紧握在手中。
李白倒了一杯酒,满怀深情地递给孟浩然:‘兄长,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缓缓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两人凝情对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孟浩然慢慢地上了船。
小船越走越远,两人各自挥手远望。直到看不见了,李白还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
这样的改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心灵中,在灵魂里,学生与诗人面对面,心贴心,感同身受,感受着一份浓浓的手足情、离别情。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