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辩证关系论析

2012-08-15杨启金张俊花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二者大众化中国化

杨启金,张俊花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两个命题。二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科学认识并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各有侧重、相互区别,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区别

1、二者内涵不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欧洲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结出果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不懈追求的,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客观必然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着诸多阐释,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科学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2]后来,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也曾深刻地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有许多是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与解决过的问题。”[3]此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有过诸多界定,综其所述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问题,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将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使其科学化、体系化,即是一个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过程。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自身以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要真正实现其目的就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毛泽东同志也曾讲到:“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5]这一论述形象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从过程视角来看,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丰富多样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其能够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所谓的群众化。另一方面,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主观世界,即实现从理论到物质力量的转化,实现所谓的实践化,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2、二者侧重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民族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发挥作用必须要实现民族化,就中国而言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强调将来自于西方的科学理论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使其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吸收利用,使马克思主义富有中国的民族文化气息。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情况,即要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入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科学学习领悟理论并深入了解实践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侧重于广泛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民性特性内在地要求其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掌握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解决指导思想的有效宣传和广泛普及问题,旨在通过采用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促使人民群众对其的认知、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要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旨在通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上升为人民群众自身自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联系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和基础。广大人民群众要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首先使产生于欧洲的、有着特定语言模式、概念、范畴和思维习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倒敌人。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6]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紧密结合,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准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发展方向,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指导自己的实践。”[7]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持之以恒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密切结合起来,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南作用,才能持续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的和归宿。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使这一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运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的和归属,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8]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带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武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优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马克思主义不能只被少数人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掌握,并自觉运用于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其由一种科学理论和精神力量转化成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否则,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吸收、消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9]90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胜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产生这两大理论成果,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切实解决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实际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可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前进。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内蕴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二、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蕴含着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属,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各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科学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纠正学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独立开来研究的错误倾向,消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片面理解,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科学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广大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主体,只有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认识实际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最后,科学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深入把握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透彻理解。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有利于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其能够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运用,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659.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05.

[6]毛泽东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7]肖贵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05).

[8][9]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猜你喜欢

二者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