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推动 推进文化强市——合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探索与实践
2012-08-15瞿辉王德桡王飞
瞿辉 王德桡 王飞
(合肥市委政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1)
坚持创新推动 推进文化强市
——合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探索与实践
瞿辉 王德桡 王飞
(合肥市委政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1)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增进民生幸福之需,是合肥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重要实践课题。本文从合肥“十一五”以来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出发,概括了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合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探索路径和举措,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兴业态为重点、以统筹的思路谋划推进、以科技融合为路径、以政策支持为保障。
合肥 文化产业 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也是合肥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 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十一五”以来,合肥在推进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建设的同时,主动顺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趋势,坚持创新推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前列,总量位次不断前移,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第15位、第9位、第1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第13位、17位。今年一季度,合肥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完成GDP860.9亿元,同比增长13.2%,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增速居第7位。同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连续6年超过30%,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占GDP的5.7%,文化产业快速崛起为合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最近,合肥被正式批准为全国16个 “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之一,为我市新兴文化产业新一轮跨越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合肥指明了方向。当前,合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向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一座形神兼备的现代化城市,既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既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十二五”时期,合肥致力建设文化实力之城、活力之城和魅力之城,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10%,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合肥区域性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合肥于2005、2007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了各项改革试点任务,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其做法于2009年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100例”、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合肥改革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彻底改、动真格、有成效、重创新”。
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职能。整合、归并原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广播电视局的职能,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构建资源共享、机构精减、高效快捷的行政运行格局;组建了市文化娱乐、印刷、发行、音像、网吧等协会,积极发挥中介组织自律、管理、服务功能。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文化市场,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的格局,发起成立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依托省会城市、合肥经济圈优势,促进区域市场资源融合、优势整合。为确保文化市场监管有序,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施综合执法,改变“管办一体”的模式,实行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相对分离,文化市场监管与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执法职能合并。同时,建立市、区(县)两级执法网络,形成与公安、工商、通信管理和交通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心”下移。
做优做强做活文化企业。大力推动文化电影企业实行国有资本全面退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和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加快内部运行机制转换,重塑了一批市场主体,激发了活力。比如,广电改革推行“网台分离”,成立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公司,目前资产由注册时的1亿元增加到8亿元以上;合并组建合肥广播电视台,实行非时政类节目剥离、制播分离,成立文广演艺集团,2011年经营收入跻身中部省会城市前3位;组建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形成日报、晨报、晚报、今日生活报、手机报、网络全媒体联动发展态势,近两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
面向未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将文化管理的重点落实到产业规划、市场监管、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健全更加开放有序的文化产品要素市场体系,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活力。
二、以新兴业态为重点,积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合肥市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网络出版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70%以上,在文化产业中比重越来越大,发展势头强劲。
动漫产业迅猛发展。依托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在合肥高新区建设总投资26.5亿元的动漫产业园。思科、腾讯、完美时空、智明星通、幸星等业界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截至2011年底,基地拥有动漫和服务外包企业305家,从业人员7000人,全年总产值达35亿元,税收超1亿元。2011年,全市原创动漫作品30多部,总时长达8000分钟,产值超11亿,《黑脸大包公》、《蘑菇村的故事》等原创作品成功出口北美、中东等地区。《巴菲特神秘富翁俱乐部》原声动画片引起全球注目。
数字影视异军突起。左岸、万达、中影、华谊兄弟等国内外著名院线纷纷进驻合肥。截至2011年底,全市对外开放电影院20家,拥有大小银幕97块,比“十五”末增长5倍,全年影院票房收入达1.32亿元,增长70%,其中万达影城的整面墙式超视野巨幅银幕为华东地区最大。2011年,全市广电产业创收超5.5亿元,其中合肥广播电视台创收2.5亿元,总量直追武汉、长沙,增幅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
新媒体产业风生水起。“合肥在线”是安徽两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单月独立访问者达712万,在省内新闻网站名列第一,在全国省级新闻网站排第九位。“合肥论坛”注册会员超过170万人,日访问量超过300万人次,是安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网络社区,获评中国20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互动网站”。移动多媒体发展迅速,全市2100多辆公交车和200多个楼宇都已安装了安徽移动电视接收终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合肥将进一步破除要素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重点实施三项策略:一是集群发展策略。通过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和一批主题突出、产业链完整的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特色园区,努力形成广播影视、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等八大新兴文化产业集群。二是龙头带动策略。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兴文化企业,打造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形成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三是品牌培育策略。依托合肥企业、院校、社会团体和知名企业,加快合肥国家级动漫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积极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打响一批企业品牌和行业品牌,领航“合肥文化”整体品牌。
三、以统筹的思路谋划推进,持续壮大繁荣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紧密联系,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合肥坚持以系统的思维、统筹的办法来谋划和推进,促进文化产业与事业,文化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共同发展。
统筹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合肥新建文化体育设施942个,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其中,重大项目27个,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3.5倍和14.8倍。先后建成了合肥体育中心、合肥广电中心、合肥大剧院、滨湖轮滑场、渡江战役纪念馆、合肥美术馆、安徽名人馆(新馆)、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同时,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办”、“公共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运行更有效率。比如,合肥大剧院、合肥体育中心等大型文体设施通过引进保利集团、中体公司等市场主体来运营,提升了运行效率。2009年,北京保利剧院正式进驻合肥大剧院,年演出210场以上,接待观众14万余人,提升了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推动了合肥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统筹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项目打捆”、资源整合、整体开发,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休闲、体育、会展的融合发展,催生文化新业态、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一是与民俗旅游休闲相结合,广泛开展“新春文化庙会”、“庐州放歌”、“休闲娱乐文化节”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近万场次,充分激发市民文化消费热情,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积蓄文化产业发展势能。二是与举大型品牌或特色赛事相结合,先后举办了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第四届中部博览会等大型高端赛事活动,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 “草莓节”、“葡萄节”、“龙虾节”等,拉动城市文化消费,提升对外文化影响力。三是依托包公、淮军、三国、巢湖等丰富的文化元素,新建了徽文化民俗博物馆群、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设施。下一步,合肥将进一步发挥省会优势,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做大做优。
统筹巢湖综合治理开发与巢湖特色文化名片打造。巢湖是合肥的独特资源、靓丽名片,巢湖流域既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又为发展现代文化提供了空间。合肥已把巢湖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正在推动的巢湖综合治理、保护、利用系统工程之中。未来时期,将围绕巢湖着力打造一批体育、休闲、观光、影视基地和文化创意项目,成为合肥文化产业发展新的亮点。
四、以科技融合为路径,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合肥有着深厚的创新传统和鲜明的区域创新特色,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82个、各类研发机构562家,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60名,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近年来,相继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安徽国家创新工程试点省的核心城市,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已成为全国大型科技与文化会展知名品牌,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21%以上,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产业技术,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均诞生于此。连续七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
近年来,合肥始终统筹创新推动和文化强市战略,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涌现了一批体现科技支撑的优势文化企业,形成若干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特别是依托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和政策体系。目前,合肥市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带动文化整体竞争力提升,为国家层面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提供地方借鉴。一是大力创新融合体制机制。推动建设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组建语音信息等研究院,面向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成果的吸纳和转化能力。二是积极搭建融合平台。继续推进“三个融合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快“一中心三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三是完善融合政策体系。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资金,积极研究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合肥文化产权交易所为依托,着力打造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和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四个平台,形成中部最具竞争力的发展平台。四是以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文化剧院等,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五、以政策支持为保障,做优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体制改革、规划引领、转变政府职能、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 《合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2015年)》,《合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功能定位,努力寻求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结合老城区改造,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围绕滨湖新区建设,引导时尚文化产业集聚;发挥高新区的创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二是健全产业激励政策。先后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 (试行)》等文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扶持重点。2011年又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从规划、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动漫产业,合肥从2010年开始,每年设立5000万元发展基金,扶持软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同时,放宽文化投资领域和条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以奖代补等办法,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并探索有偿使用、投资参股和融资担保等形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打造好发展平台。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加强文化项目库建设,这几年共征集项目超过300个,投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连续举办五届文博会,累计现场交易额6.63亿元;在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重大活动和每年100多场的各种展会中,都将文化与市场对接作为重要内容。
抢占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先机,实现新跨越,必须继续坚持做优环境不动摇。营造更加开放创新的发展氛围。牢固树立“大开放”、“大文化”的理念,在已有改革基础上,深化文广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产权制度等“深层次”、“实质性”改革,鼓励工商、税务、消防、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为文化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公共管理服务。同时,积极参与长三角、中西部、港澳台以及国外先进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合肥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完善文化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等配套措施,形成优惠政策“洼地”。进一步做强文化融资平台。组建市文化投融资平台,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强文化与金融对接,形成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搭建多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和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试点街区,“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更新符合产业迁入要求、体现本地特色的文化项目库,吸引动漫、网络、出版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项目落地开花。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培育引进。加快实施合肥“555”人才培训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引进50名拔尖人才、500名业务骨干,构建文化人才资源库,积极培育、发现、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让合肥成为文化人才积聚的高地,使人才成为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2-05-23
瞿辉,合肥市委政研室调研二处处长;王德桡,合肥市委政研室党刊信息处处长;王飞,合肥市委政研室调研二处科员。
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