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012-08-15刘立军许英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党组织

刘立军,陈 蔚,许英鹏

(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广东惠州516001)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各阶级中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的“特定阶级利益集中代表者”、“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指明了政党的社会属性。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更关系到执政的安全,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一、政党在场:现代社会管理的组织运行基础

社会管理一般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而政党是以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为目标的政治组织,这是政党与一般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根本区别。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政党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政治领域。政党是由持有相同或类似政治观点或政治目标的人组成的,代表的是特定阶级、阶层或全体的利益,这个“出身”使得政党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在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中,政党是联系公共权力与社会公众的桥梁,是社会管理的主体。

政党具有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成为执政党后,这些功能就和政府的统治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利益整合功能。一个政党在执政条件下要得到社会认可,就必须把协调好社会各方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从这个角度上说,执政党协调利益矛盾、整合各方利益就贯穿了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一个政党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实现对社会的有效主导或领导,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广泛而稳定的群众基础。这种整合是基于对政党的政治优势资源的有效开发而形成的,其本质是凝聚人心,引导民众认知,从而使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社会是促使政党生成、发育的土壤,政党对社会的经营和开发,关系到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前途和地位。

二、基层党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组织资源

当前,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从现实来看,社会发展滞后已经给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带来若干棘手问题,并间接引发了政治领域的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突出和艰巨。

执政党组织政权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要使其组织网络延伸和覆盖面扩大,并使这些组织有效运转。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组织动员力,整合和协调社会。中国共产党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也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有着400万个基层党组织和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完备的组织系统是执政党动员和组织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载体。党的基层组织大量活跃在群众之中,享有较高的社会政治权威,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构建了一定的社会网络,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现行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管理最活跃也是最可靠的力量。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中还存在着“无主管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无具体制度管理”、“有制度却无办法管理”并存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运用好执政党的组织优势,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查漏补缺”的政治弹性作用,构建“当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缺位时,党组织自动补位”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从党本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看,社会管理创新本质上是要实现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功不可没。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力量,发挥资源优势,贡献社会管理,成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组织。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转变功能,通过服务社会、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成为具有服务社会、整合社会的有效力量。因此,基层党建应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共赢。

三、衔接补强:执政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实现路径

在政党——国家——社会的逻辑中,执政党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既包括秉持社会公正的原则运用政策工具,也包括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在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整合各方面利益要求,从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对接、善待社会组织、培育多元主体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多路径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管理发展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

1.支持社群对接,提升执政党的嵌入影响力。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先进性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一是本质上有关联性。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社会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二者无论从价值理念还是从工作方式上都有相通之处。二是内容上有重合性。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虽有区别,但是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二者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社会工作的内容,恰恰是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的基础。三是方法和手段有互补性。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对做好社会工作都是有益的。当前,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力,使工作在不同岗位的党员在维系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带头作用,以党的组织力促进社会管理。当然,为了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的某些传统方式和方法需要进行变革才能获得新的活力。而社会管理中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可以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因此,通过将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对接,认真研究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在服务中凝聚群众,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嵌入影响力,实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这两个目标。

2.善待社会组织,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国家赋予社会工作者更大的力量,并不一定会削弱国家管制社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与社会可以达成相互增权的格局,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能够增进双方的能力。按照这一观点,执政党在进行社会治理时将面临两个重要任务:一是促进社会组织发育,二是善待社会组织,促使其发展壮大。一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通过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力。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远没有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具体而言,一是社会组织总体数量不足,难以应对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其原因主要有:有时候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抱有疑虑,在注册登记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诸多的限制,而且部分群众也对新社会组织缺少了解,不信任。二是由于社会组织走上管理社会事务前台的时间短暂,再加上一些政策规范等因素,导致其承担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低下。这样,就使得党和政府不得已而去“管”很多原本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实施的事项,“越位”的结果是社会组织更难发育。因此,执政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在尊重社会组织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其成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培育多元主体,分解执政党社会管理压力。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提倡政府权力下放,改层级式的集权管理体制为平行网络状的互动管理形态,力争形成政府、公众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社会管理领域培育多元主体,既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可以适当减轻执政党的社会管理压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决策和治理机制,政府、公众、专家、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社会各主体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共同决策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敞开民众表达的大门,使民众畅所欲言,为政府献计献策。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稳定管理机制,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基层党组织处于核心地位,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凝聚和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指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使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成为多元治理的主体,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局面。在社会管理中,政府可以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培育多元主体,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去解决其他问题。

4.政府购买服务,打破社会管理资源供给格局。为了实现社会管理目标,执政党可以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宏观引导和影响社会发展。此外,执政党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即利用财政工具,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进行具体的、有特定对象和目的的管理。其基本路径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拿出经费,对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进行资助或公开招标购买其服务。这种政府采购是在新公共管理思路下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特殊,再加上其成立时间较短、社会公信度不高、自行对外开展业务的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社会捐赠和服务收费的比例普遍较低,大多要借助政府资源才能获得发展机会。从我国社会成长的现状来看,制度化的财政支持是必需的。当前,提高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主观上重视并充分信任社会组织,克服购买意识薄弱的主观障碍。“强政府,小社会”不利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尽快形成,“强政府、大社会”才是解决之道。二是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流程,以制度化的途径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如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预算,克服政府购买服务随意化等不规范的现象。三是促进政府购买服务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道路。政府在确定购买社会管理服务之前,应该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加强民主参与和评估,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展开,以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管理绩效,克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政治功利性弊端,避免运动式、作秀式的做法,使政府财政作用最大化。

[1]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N].学习时报,2011-03-01.

[3]赵耀.执政党利益整合视角的社会管理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6).

[4]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5]吴新叶.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政党在场:执政的逻辑与实现[J].理论与改革,2010,(4).

[6]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6).

[7]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8]李春耕.国外政党社会工作经验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2,(2).

[9]李玉福.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J].理论视野,2011,(3).

[10]陈文新.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资源[J].理论与改革,2012,(4).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党组织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