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我国高校工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2012-08-15吴学松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工会工作教职工工会

吴学松

(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面对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高校深化改革已经到了关键节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改革诸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正在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职工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高校工会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组织特殊的功能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突出服务职能,不断加强高校工会的服务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高校工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

高校工会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由广大高校教职工联合起来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开展工作的过程,就是实践好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好高校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用优质的服务为高校改革发展、为教职工凝心聚力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是全面践行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为党赢得在高校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宗旨”意识强不强关系到高校工会能否在情感上与教职工融为一体,能否在思想上与教职工产生共鸣,进而在行动上能否把热忱为教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切实履行工会职能的基本着力点

维护、教育、建设、参与是工会的四项职能,这四项职能,既相互交叉,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工会工作的完整体系。而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党委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就是要围绕工会的四项职能,真心实意地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添砖加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是职责,服务是本质,维护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维护就是服务。这是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指导思想最准确的定位,是对工会工作本质的回归。”[1]因此,高校工会无论是履行工会法规定的四项基本职能,还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高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归根结底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贯穿于高校工会工作的全部主线。所以,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是高校工会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的基本着力点。

(三)积极完善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

作为高校教职工自愿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是由高校工会的组织性质决定的。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的天然职责。“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教职工所享有的包括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权益的总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内涵就是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2]而教职工参加高校工会的目的就是通过工会组织更好地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利益需求。作为高校工会应当敏锐把握这一特性,自觉地将工会工作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服务上,为维护教职工的具体权益真情服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这是不断完善高校工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我国高校工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高校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而艰巨。高校工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体现新作为,展现新风貌,就必须对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不足之处有清醒地认识。概括起来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不强,竭诚服务的思想基础不牢

“所谓工会服务理念,就是‘教职工关心、需求是什么’的服务意识,是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使工会工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职工服务得以校园和谐的理念。”[3]所以,高校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然而实践中,基于运作方式的依附性,高校工会对工会本应以服务维权为中心的任务产生了偏差。有的高校工会被当作“三类科室”、“安置基地”,缺乏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思想,满足于四平八稳;还有的工会遇到难事就退缩,强调客观,有时会站在教职工利益的对立方,充当“说客”。这使得广大教职工在权益受损时,不能把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工会,工会工作“缺位”现象明显。服务理念不强,竭诚服务教职工的思想基础不牢,直接影响了广大会员对高校工会组织的信任度。

(二)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服务仍停留在传统层面

截止到2012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3000万,毛入学率达27%,并计划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完成的2020年时毛入学率达到40%。[4]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也对高校工会传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然而现实中高校工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福利工会”的层面,“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布置会场,带头鼓掌”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平时工作中片面强调教职工的个体义务的履行而忽视他们个体的权力,导致只强调教职工是义务的主体而忽视其权力主体的地位,进而在很多方面忽视教职工合法权益,偏离了高校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向。因此,娱乐化的工作内容,简单化的工作手段,导致了高校工会服务面向仍旧停留在传统层面。

(三)组织建设环节薄弱,创新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我国教育工会自上而下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区)、学校等五级。各级各类学校在上级工会和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也相应建立了各级基层教育工会。单就形式而言,我国高校工会是健全的。但具体到个体的高校工会,基于制度设计层面的缺陷和“行政化”倾向,难以形成对高校和有关部门的约束,往往形同虚设,甚至有些成了无人员、无办公地方、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工会”。“工会和工人的价值利益取向应保持高度一致,但工会现存的行政化弊端,导致当前的工会组织显得软弱无力,不能够真正维护职工的利益”。[5]还有少数高校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思想意识上认为工会是学校的一部分,工会有事也得向校长汇报;有的校长潜意识中工会是行政的一个附属,是补充机构,忽视了工会工作独立性的一面;还有的高校工会组织松散,对会员的凝聚力也不强,很多教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找主管领导解决问题。自身组织建设的薄弱,导致了高校工会仍在沿袭过去的工作思路,创新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三、加强高校工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围绕基本职能,不断强化服务理念

只有树立会员至上的服务理念,才能为高校工会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引领发展方向。高校工会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高校工会的存在就是跟教职工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替教职工说话办事,争取和维护其应有的权利,做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困难方面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和第一督促解决人”。工会也只有全心全意地为教职工服务,认真履行服务职能,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履行好其它基本职能,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其主要工作是在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广大教职工开展活生生的人的工作,因此工会的服务理念、工作细致度都要提升上来,将对人的关心爱护、理解支持、鼓励帮助等服务理念作为高校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6]

(二)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工会的职能在拓展,任务在加重,难度在加大。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培养高校工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要严格依照《中国工会章程》、《工会法》及有关工作制度来规范自身工作,如会费的收支、新会员入会、工会干部的选举和培养等,特别是要完善高校工会日常工作制度,如高校工会工作细则、党政联系会议制度、教代会制度、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分配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以便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依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对于《工会法》新作出的规定,要及时研究并制定新的制度和措施,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以适应依法治会、依法管理的要求。

二是加强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工会章程》中明确要求: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熟悉本职业务,热爱工会工作,受职工信赖的干部队伍。当前,一些工会干部无论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还是精神状态上,都已经距离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要求有了较大的差距。高校工会要强化服务职能,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有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在服务广大教职工的工作中,能够做到认识到位,素质到位,责任到位,自觉地站在教职工的立场上,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标准。

(三)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在高校中,工会是由众多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组织,它不仅应该具有普通工会组织的传统功能,更应该具有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师德师风养成等功能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或者说是一个承载人类文明传递、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团队。”[7]高校工会要根据自身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以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中心,把教职工会员团结在周围,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要以多样化、多渠道的高校群众性活动为依托,将教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置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评比、岗位练兵、授课竞赛、结对帮扶、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文体联谊活动,把工会的基本职能广泛渗透到活动之中,引导广大教职工在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凝心聚力,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高校工会还要在各项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措施等方面展现出特色创新,寓教于乐,发挥出工会的作用和群体效应,确保工会工作在继承和创新中有深度、有新意。

(四)强化理论研究,不断指导工作实践

面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新形势,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把生动的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而通过强化理论研究来进一步指导高校工会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客观需要。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各高校工会理论研究之风不浓。毋庸讳言,高校工会工作既有一般工会工作的共性,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搬一般的工运理论。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日益深化,教职工的利益格局也发生着重大的调整,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内在需求也逐渐多元化,高校工会在工作领域、工作条件、对象和方式等方面,较之过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前瞻性,高校工会就必须自觉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将实践和探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和升华,进而做到“心中有大局,工作有章法”,带动“学习型”、“服务型”工会的创建。

综上所述,“工会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和办事的组织”。[8]教职工是高校工会工作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高校工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真情关心教职工的生存和发展,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把服务教职工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才能真正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

[1]曹麦宁,侯慧贤,张晓林.论高校工会的服务职能[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8-41.

[2]翟立红.《纲要》背景下的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3):13-15.

[3]许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工会网站设计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11).

[4]马海燕.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20802/n349645160.shtml/2012-8-2.

[5]朱秀玲.论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

[6]参见秦剑军.以人为本: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J].世纪桥,2010(13):55-56.

[7]彭金柱.增强高校工会服务效能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4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8.

猜你喜欢

工会工作教职工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
工会工作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于国企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