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农村文化建设新高地——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2012-08-15张志林
张志林
(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处,河南郑州450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向全党全国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但是,能否建成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才能建设文化强国。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呢?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徐学庆博士的新作《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作,本书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一、该书高屋建瓴,系统、科学地分析和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难点、重点和着力点,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重要参考
该书以5章36万字的篇幅,科学地指明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文化的属性和功能;深入探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全面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中国农村文化具有十大特性和十大功能。十大特性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先进性、开放性、群众性和实用性,十大功能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就是指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和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等。至于复杂性,则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但如何在统一性中体现多样性,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如何在计划性中体现灵活性,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克服旧的观念和做法,把文化建设由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凸显全新性。这一全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二是农民精神面貌呈现新景象,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情况,四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科学文化教育和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二、该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实践中扑捉鲜活的资料,充实和丰富作品,体现了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良好交融
作为理论著述,贵在创新,最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作者从实践中来,通过个人实地调查和大量个案材料来丰富和佐证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扎实的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功底,深入探究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治理机制、运行机理,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综观全书,本书的最大创新之处是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十大机制。这十大机制分别是:一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五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六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七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八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九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十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这十大机制相互间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几乎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机制建设并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作用,才能切实改变农村文化建设“一手软”的状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说,这十大机制的提出,既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也是现有出版新农村文化建设诸多论述中未能全部触及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它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该书文风端正朴实,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是理论著作大众化的又一成功范例
文风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端正文风,反对党八股。习近平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端正文风。做到文风端正,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这突出表现在行文流畅,语言朴实生动。作为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著述,一般以为理论性较强,学理性较深,行文读起来往往会枯燥,但此书言简意赅,清新明亮,很符合大众口味,让人读起来无乏味之感,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相当的语言文字驾驭功夫。同时,作者还注意运用当下农村工作中总结的精炼语句,或是农民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提醒我们应引以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在说明个别地方或领导干部领会和执行上级政策时,出现“抓机遇就是钻空子”,“抢速度就要找漏洞”的怪现象;在论述随着一股新的“厌学风”、“弃学风”的浸润下,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有文化不当吃喝,没文化照样赚钱”的思想;在论述当前个别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气,白费力气”和“张书记来了办站,李书记来了解散”的现象;在论述农村个别领导干部轻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认为“锣鼓响不响,庄稼照样长”;在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提出要转变“等皇粮”、“靠放粮”、“要救济粮”的观念;等等。运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老百姓一看就知的语言,无疑是本书的又一亮点。它凸显了本书不仅写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各级领导干部关注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而且是一本真正让农民看得懂的优秀著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是《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1年推出的10本书之一。《河南社会科学文库》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额资助出版的代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文库。该文库从2011年起,每年出1辑,每辑出10本。收入《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1年的图书,是由专家经过匿名评审从近百种书稿中精选出来的,当属代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