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多维方式

2012-08-15姜玉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

姜玉齐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滋生蔓延;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外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和侵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影响。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关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共生的关系,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方式。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坚持四种基本方式:优势引领、传播引领、整合引领和价值引领,通过这四种基本的引领方式,以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一、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高势位,即优势引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必须花大气力在“彻底”与“抓住事物的根本”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理论优势,实现优势引领。

1.优势引领的学理界定。所谓优势引领,即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不是靠强迫,而是靠自身的理论魅力与内部建设,使理论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即依靠马克思主义相对于其他社会思潮而言,处于高势位。

2.优势引领的认识逻辑。优势引领是根据文化势差、文化质差与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推演出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位,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前提与基础,进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高势位。一是认识到“思想文化具有流动性”[2]及引起思想文化流动的基本原因是文化势差。所谓文化势差,任继愈在《群言》1987年第12期中指出,“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以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必然受先进的一方的影响。先进一方是施者,落后的一方是受者,这种现象,好像水之趋下,不可逆转,故称之为‘文化势差’”。不同思想文化因其自身蕴含的知识、价值取向、发展规律及外在表现的品质存有差别,以及知识、概念、判断的层次和位阶不同,与社会实践是否统一及统一的程度不同,所具有的“势”能是不同的,从而产生“势位”上的差异。“势位”上的差异又导致不同思想文化的判断力、吸引力、凝聚力、整合力、渗透力及影响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思想文化由高势流向低势、由强势流向弱势、由有势流向无势。二是明确了文化质差是“导致势差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考察势差的重要方面”,是“不同文化的类别差异,这种观点反对‘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不同文化类别特别是隶属于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在总体上的势差”[3]。历史之经与空间之纬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基因与土壤。从历史之经来看,文化根据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五种文化形态,而从总体上来看,越是进步的社会形态,其文化也越是进步,其“势”也就越高、越强、越优,反之亦然。从空间上来看,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在某些方面存在“真空”与“缺位”而存在势差亦或不同文化的内蕴知识、价值取向或现实观照与时代主题、历史任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及符合的程度不同而形成势差。三是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质差”与“势差”导致了处于高势位的思想文化向低势位的思想文化的流动,并使低势位的思想文化、生存状态及其社会土壤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一种社会思潮要在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其他社会思潮,必须处于高势位。如果某种社会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较不处于高势位,不具有高势、强势、优势地位,就无法成为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无从谈起。四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处于高势位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前提与基础。思想文化间的流动是由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支配的现象,但需要一定的主体承担这种行为,所以,这种流动现象又具有主观意志的积极参与。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恰恰是对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批判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都肇因于文化势差。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理论武器不仅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还是从在中国场域与不同社会思潮相比的角度审视,都处于高势位,具备高势、强势、优势的理论品格。五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高势位,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现实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关键在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即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时代主题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形成指导现实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二、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即传播引领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通过传播媒介阵地,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来实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带有互动性与创造性的交往活动。

1.传播引领的内涵。传播引领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在既定的传播环境中,是通过传播者文化的采借与把关、传播动机信息编码与符号同构、传播渠道、受传者的信息接受、传播效果等传播因素环环相扣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创造性转换并掌握于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2.传播引领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通过传播途径引领社会思潮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是传播引领的实践逻辑。传播引领的实践逻辑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互动与影响。一是传播环境的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环境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它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环境。目前,传播环境复杂化,表现在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抵制由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既要实行对外开放,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又要防止国外文化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渗透和侵略;既要发展互联网技术,又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特别是防止网络上的色情、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腐蚀。总之,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要恰当处理一元指导与多元共生的关系。二是传播者的文化采借与把关。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处于优势、高势、强势的文化,越是优先被人们选择,其传播的速度也就越快。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民族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把关者与采借者,又是传播引领的主要发起者。他们的学风、理论素质及水平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甚至还决定着传播引领的有效。所以要求传播者必须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代表国家与民族的声音,反映人民的意愿。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人们产生疑虑,期待有正确的理论引领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这样,批判与斗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批判与斗争中正确的理论得到了阐发。从理论层面解答时代课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等品格。所以传播者在引领社会思潮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传播与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理论掌握于人民群众,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是传播内容即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换。传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根据受传者的文化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进行必要的创造性转换,创造出能够使受传者理解与接受的,与受传者较亲近的文本。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民接受与认可,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转换。在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按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在形式上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采取“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合而不仅是简单的照抄照搬、生吞活剥。四是传播渠道的拓展与通畅。对于思想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社会思潮不去占领,那么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传播媒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担当着转达、表述以及弘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利用报纸、书刊及传播媒介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战与斗争,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在论战与斗争中得以彰显。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对媒体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与政策,反映和表达人民意愿,巧妙地对各种社会思潮斗争、批判、争论,形成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舆论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借助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效整合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切实提高舆论传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大科学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工作的力度,引领人们辨明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形成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的舆论优势。五是传播技巧、方式、方法。任何社会思潮的传播只有符合受传者的思维习惯及接受心理等,才有可能被受传者接受并加以流传。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在传播技巧、方式与方法上实现创新。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由深奥艰涩到通俗易懂,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多数人理解与掌握的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六是受传者的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其中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是重点对象。根据文化的互动转型论,跨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与输入,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传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对传播文本进行过滤、估价、重新解释,使传播文本深深地打上受传者解读的主观烙印。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深入了解受传者,把握受传者的利益需求、知识水平、思想觉悟及思维方式,有的放矢地掌握群众,引领社会思潮。传播者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包括受众的解读特点“有的放矢”创新传播文本,把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特点的传播文本呈现给受传者,使受传者能够快捷讯速地实现对传播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就能够能够契合受传者的心理需求,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传播的速度与效率,拉近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最终获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接受,并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动。

三、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之间的关系,即整合引领

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之间的关系,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态度分析评价当代社会思潮的性质和作用,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采取理性的方式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整合。

1.整合引领的内涵。整合引领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社会思潮采取开放的姿态、理性的态度,吸收社会思潮的积极因素、包容社会思潮的合理因素、批判抵制社会思潮的有害因素,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价值观念得到较广范围的认同,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

2.整合引领具有独特的逻辑进路。一是逻辑起点: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社会思潮属于精神生活领域,归根到底是对一定时期内物质生活的反映。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有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积极的、进步的、正确的因素,也有与社会发展方向悖逆的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因素。针对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社会思潮,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二是逻辑展开:以理性的态度吸收社会思潮中积极、正确的因素,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社会思潮中的有益、合理的因素,批判社会思潮中错误、有害的因素。首先,要以理性的态度吸收社会思潮中的积极、正确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之间要采取理论沟通、交流、对话、批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来追求各自的完善、发展与创新,寻求扩大社会共识以社会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与生命力。只有以理性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吸收和聚合社会思潮中的一切具有科学理性及人文精神,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有益因素,才能够激发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无限活力,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友爱的精神纽带。其次,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社会思潮中有益、合理的因素。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特点以及合理性差异,善于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多样性社会思潮中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的前进方向并行不悖的因素或成分,在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中谋共识、求发展,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以开放的姿态包容、整合社会思潮,旨在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度汲取全国各族人民广泛而深刻的认同,增强人民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够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级或群体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再次,要批判社会思潮中错误、有害的因素。对于思想文化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进步的社会思潮不去占领,落后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去批判社会思潮中错误、有害的因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错误、有害的社会思潮予以针锋相对的揭露、抵制、批判与斗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思想舆论导向,并把握领导权与主动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是逻辑归宿:有效引领,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整合引领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社会思潮,采取吸纳、包容、批判等方法,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共生的关系,增强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整合引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渐进的动态建设过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善于整合引领社会思潮,以形成合力,始终保持进步的精神状态。

四、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即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内核,也是最高层次的引领。引领自然包含着对价值主体——人民群众需要的尊重与满足。立足现实生活引领社会思潮,注重引领与人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共生,引导人走向“应然”生活。价值引领以人的发展作为价值的标准,找准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引领找到了基本的立足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所体现的价值系统,从灵魂深处束缚制约着人民,不摆脱这些束缚与制约,就谈不上人的发展,所以,价值引领实质上是引领的最关键之点。

1.价值引领的学理界定。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人们在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实际上指出了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关系范畴,即标志着主体的需要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价值引领,即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守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质点,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和精神提升的作用,即通过对人的引领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人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社会主体,只有通过对人的引领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价值引领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条件,更是最重要的引领方式与途径。

2.价值引领的内在结构。价值引领在内在结构上包含为人民谋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为人民谋利益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首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出发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关键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支持与拥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居于社会主导地位,依靠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优势和强势,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最为重要的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真心实意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代表他们的现实利益。其次,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的实践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推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需要人民群众来承担,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与拥护,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推进历史发展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将人民群众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最终目标。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是为了人民群众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群众的过程。人民群众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最终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首先,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引领社会思潮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是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有效引领、成功引领的根本所在。其次,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实质上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从根本上说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将人民群众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与最高革命纲领相结合,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三是守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质点,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和精神提升作用。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5]。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质点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价值的形式多样化,但是价值质点不可改变,若改变,文化则发生质变。当文化的价值质点不能给人们展现真、善、美和理想信念时,人们必然丧失对于该文化的认同和崇拜之情。如果文化创作丢失了价值质点,追求庸俗、低级、颓废,放大假、丑、恶,压制真、善、美,那么这种文化徒留躯壳,只会沦为赚取笑声的工具,毫无价值关照可言。社会主义文化一旦离散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价值质点,其价值主体地位的彰显和最高的价值取向就会随之消失。

总之,在以上四种引领方式中,优势引领强调的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势位,只有高势位的社会思潮才能有资格引领低势位的社会思潮,即要与时俱进、推动理念创新,这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和基础;传播引领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传播媒介掌握于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整合引领是以开放的姿态、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含有批判、抵制、吸引、控制、包容、利用等态度;价值引领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内核,也是最高层次的引领。在这四种基本的引领方式中,贯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的是真理与价值、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既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又关注了价值主体的利益需求,并将两者统一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上。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注人民的利益需求和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守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质点,使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就是为了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 季羡林.东方文化集成·总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 何一,青萍.文化势差、质差与文化流动的历史诠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 艾斐.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N].人民日报,2010-08-20.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