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探讨

2012-08-15王宜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王宜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探讨

王宜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主要原因有:“西学东渐”的先后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呼唤着一种新思想的到来;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样适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有利于国人接受。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原因;新思想;十月革命;大同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资本主义发达基础上的欧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开始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信仰,并成为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什么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呢?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西学东渐”的先后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呼唤着一种新思想的到来

1840年以后,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方法和理论。鸦片战争以后,以“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为代表,发起洋务运动,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但是,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仅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物质外壳上,且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也走到了尽头。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实行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但是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宣告夭折。〔1〕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引入三权分立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让权,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窃取,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先后失败,使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资本主义道路到底适合不适合中国,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中国革命,他们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苦闷中。当种种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学说都显得无能为力之时,中国仍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革命理论的匮乏,呼唤着一种新思想的到来。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样适合中国

正当中国人民处于迷茫和徘徊之际,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国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虽然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此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欧洲,是基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位于世界的东部,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当时的国情与欧洲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是没有的。

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国情基本上与中国是一样的,都表现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导致经济、文化极端落后。但是经过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启发,他们把向西方学习的目光转向社会主义俄国,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革命性、实践性同样符合与俄国国情相似的中国,可以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2〕。同时,由于封建军阀内外勾结,帝国主义剥削沉重,反帝反封建斗争势在必行,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它付诸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有利于国人接受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之所以能在五四时期在中国这片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结合点。具体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3〕,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制社会的诸多弊病被克服,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以及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已不存在。中国自古就有追求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理想。“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它描绘了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这种理想状态即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代表了最朴素的大同观念。后人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对大同世界的追求,近代太平天国设计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方案,这是代表农民对美好平等生活的憧憬;康有为的《大同书》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他所希冀的是一种消除国界、人类全部均等、没有差别和压迫的大同社会;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依靠发展资本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共福利事业为公民共享,这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理想。这些大同思想都代表了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和向往,但是由于其缺乏科学的实现依据,因此很难付诸实践。

近代中国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专制压迫的国家,人民特别渴望平等、自由和尊严。正是由于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所以,当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那种要求自由平等、反对两极分化的思想马上就与之产生了共鸣,在观念上更容易接受这种西方的新思想,并最终将其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革命指导思想〔5〕。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优越性,使得它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迅速传播成为历史必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后来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顾友谷.早年常乃德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

〔2〕刘海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重要求〔J〕.理论探索,2012(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5〕周新城.如何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习论坛,2012(3).

A81

A

1009-1203(2012)05-0009-02

2012-08-29

王宜胜(1990-),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