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高新区在开放创新中崛起路径探析

2012-08-15合肥高新区发展研究中心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合肥高新区建设

合肥高新区发展研究中心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毗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市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十一五”以来,高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高新区在推动发展中努力做到:

一、解放思想抓发展,以开放理念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一是聚焦主体,创新驱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以培育高端化、有特色、上规模的优势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培育高端产业,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上狠下功夫。通过科大讯飞、量子通讯等企业的原始创新,催生了领先世界的语音产业、量子通信产业。通过四创电子、美亚光电、工大高科、科大立安等企业的集成创新,高新区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合肥三洋、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向高端发展,家电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长安汽车合肥项目等通过异地新建,提质扩产,转型升级。

二是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提升引资质量,在招引德国大陆、日本精工、美国3M等世界500强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引进思科、英国MICC、深圳普联、腾讯等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根植性。集聚高端人才,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和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实施为契机,加快高新区人才市场建设,着力引进海归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增至10人,海归创业团队36个,支持项目资金1.05亿元。引进金融机构和高水平中介机构,与招商银行、深交所、华安证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区内银行、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达35家,引进中国技术交易所合肥工作站、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中铭国际资产评估公司、前程无忧(人才网)等高水平中介机构20余家。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集中精力,重点支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频节能技术与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引领产业高端升级,着力打造以格力、美的、三洋等为代表的千亿家电产业集群,以长安汽车、日本NSK等为代表的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培育20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打造以晶澳、赛维、阳光电源、3M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四创电子、量子通信、美亚光电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有研发部门,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117个,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基地中心14个。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全力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家电工程研究院等实体性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1年,帮助企业获得各类创新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区财政安排创新扶持资金1亿多元。企业研发投入21.4亿元,占GDP的7.4%,获得专利授权1850件,企业有效专利突破1万件。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服务全省战略。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完善合芜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省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转化服务平台;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打造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依托国家家电质量检测中心和家电工程研究院,打造服务全省家电产业发展的研发、检测服务平台。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 “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创新平台二期将于2014年建成;高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成为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近三年来,累计新增孵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新增毕业企业300余家。搭建科技融资平台,构筑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鼓励初创企业发展,首期分别设立天使投资3000万元和创新贷6000万元;强化上市辅导,已上市企业14家,在A股市场募集资金70.35亿元,“十二五”末,争取上市公司达30家。搭建示范应用平台,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建好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推进军民结合,建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建好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以务实精神抓改革,推进城市西部组团和科技新城建设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集中集约、展示形象、留有余地”的原则,以确保项目落地为抓手,“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0亿元。新增通车里程117公里,新增开工面积717万平方米,水、电、气等市政配套同步跟进,全区已建成较为通畅完备的路网骨架,具备较强水、电、气、热等供应保障能力,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

二是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中心突破、扎堆布局、积聚人气、方便生活”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多层次住宅等生活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目前,建成区已经有两家五星级酒店,正在建一个2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一个省级示范高中,另外,计划建设一个中加国际学校,还有一批中高档住宅和商业,最近正与绿地洽谈规划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建设“森林园区”。严格保护各类水体,建设“一山两湖”绿色景观。每年开展春冬两次绿化大会战,西扩大蜀山森林公园5400亩,绿化覆盖率增至45%,人均绿地面积16.9平方米。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整合、增资做大做强高新集团融资平台,高新集团融资平台总资产有150亿,现在贷款余额达70亿。同时,连续发行两次企业债券,2010年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2012年3月发行12亿元企业债券,通过企业债券的方式,解决资金的融资问题。

四是深化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精简工作部门,深化建设、投融资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打破编制、身份界限,以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推进干部竞争上岗和工作人员双向选择,实行全员考核、同岗同酬、易岗易薪,优化干部队伍,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民生工程、惠民政策。实施安居工程。妥善推进拆迁安置,坚持实物补偿。2011年,12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8465套。续建和开建复建项目5个,住宅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约22660人。发展产业、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十一五”以来,新增各类创业实体1539个,新增就业近5万人。创新培训方式,开展送培训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等活动,开展订单式在岗培训,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00余人,培训农民工近8000人。

二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园区内各类幼儿园、学校由2005年的6所增至24所,新建幼儿园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至4家,三甲医院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节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城市管理,推进环卫、园林等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创新城管执法理念,实行奖惩并举措施,引入经营户奖励机制,建立专业管理、商户自律和群众参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实施四大战略:一是产城融合战略。将园区产业发展与未来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打造合肥大都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区。二是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新兴产业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统筹发展战略。合肥高新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还将构建三大产业体系:一是先进制造业体系。将拓展智能家电产业,做大汽车及配套产业,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将做强新能源产业,壮大公共安全产业,提升通信设备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三是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将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商贸物流服务产业、完善社区服务产业。

猜你喜欢

合肥高新区建设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