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版权产业发展的融资策略
——以云南省为例
2012-08-15刘婷婷
刘婷婷
(云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论版权产业发展的融资策略
——以云南省为例
刘婷婷
(云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2010年,中国首次发布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统计数据。版权相关产业概念的内涵在相当程度上与文化产业概念重合,但版权业理论更体现文化核心财富的价值内涵,它提示人们: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应适当拓展,除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后端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外,还要解决创作阶段没有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为例,结合有关金融扶持文化的政策,探讨版权业的融资方式、金融对版权业集聚财富的引导作用。
版权产业;云南;问题;方式;作用
版权业的准确表述是“版权相关产业”,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提出。1990年,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开始研究版权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布了《美国经济中的版权相关产业》的报告。此后许多国家采用“版权相关产业”概念进行研究,但分类方法不一而足。200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家工作组在版权相关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上达成一致意见,即版权相关产业为版权可发挥显著作用的活动的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和非专用支持产业。它清晰地表明:在版权产业链上,作品使用方式的拓展、复制发行量的规模,体现着版权业核心财富的规模及总量。作品的创作则是整个版权业的支点,没有作品,处于产业中后端的新闻出版、电影制作、广播电视、舞台表演乃至广告服务等将无法开展。
2010年,中国首次发布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统计数据,版权业理论和相关统计,让我们从另一侧面对文化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确定版权业的范围是以版权法为基础,它是“全部或部分活动与版权法相关的”产业,可以说,版权业是建立在国家版权立法基础之上的产业门类。没有版权保护制度,版权业将无从谈起。
一、云南省版权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优质文化原料较少,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文学创作为例,云南省作协现有省级会员1415人,中国作协会员141人,基本上集中了云南省文学界的人才精华。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云南作家在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作品共79篇。2010年云南省评选的滇东、滇西文学奖主要评选小说类。两个奖项各12种作品获奖,这些作品主要是三年来我省作家发表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的优秀作品。追溯到几年前,云南省有11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获得骏马奖,《水乳大地》、《女人是“蜜”》、《解放大西南》、《真爱长歌》、诗集《云南记》和《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荣获国家级奖项。而从出版情况看,截止2011年11月30日,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使用书号总量已达4796个,而文学艺术类作品所占比例较大,云南作家的优质作品很难满足省内的出版需求。
2、创作活动的市场目标不明显。在云南,从事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群体不小,但创作活动的市场目标不明显。从云南省版权局作品登记的情况看,2010年全省共登记作品341件,到2011年11月底登记作品425件。这不是全省创作作品的总量,然而,这些作品中80%为美术作品,大型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值的文学作品、电视剧本、电影剧本、舞台剧不多;省版权局代理的计算机软件登记每年20余件,主要是专业性较强的生产流程控制软件、检索软件、办公软件以及警务指挥软件。能进入市场、通过销售软件本身获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软件极少,说明创作的市场目的还有待增强。此外,云南省的一些获益性较好的作品,也并非从创作阶段就有意识地吸引知名的演创人员介入,普遍缺乏为市场效益共同进行创作的聚合,而整合创作资源,确保餐桌质量想花费的资金不比聘请著名影星的片酬低。
3、缺乏购买高端海外作品使用权的资金。早在中国加入国际性版权公约之前,云南人民出版社就看好拉美作品,出版的拉美文学丛书品种多达40余种,形成了较强势的拉美文学品牌。到“九五”期间,云南人民出版社制定过出版拉美文学丛书的规划,但加入国际性版权公约后,购买这些作品版权的资金成了主要问题。2011年,新经典文化公司引进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版权费用高达120万美元。云南出版集团公司虽然是我省文化产业的重量级企业,但要支撑拉美文学丛书这样巨大的出版工程,显然力不从心。
4、用于购买高端技术设备投入原创、制作活动的资金匮乏。云南省社科院主办的《华夏地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与海外杂志有版权合作的期刊,每期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提供30%的稿件。在《华夏地理》杂志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稿件和美国稿件所表现出的明显的质量差异。上世纪30年代,他们就以最先进的照相设备为新闻摄影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到60年代,其领域拓展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美国《时代周刊》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向国外派驻记者。这些出版公司为记者提供最好的设备和最高的薪酬,当然,记者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这“三个最”的合力,为杂志在本国或国际上拓展市场奠定了基础。而在云南省,一些人文地理的强势资源形成版权产品时原创乏力,有潜质的选题做不到位,其部分原因也是资金的制约。类似的问题在动漫制作方面同样存在。先进的动漫绘制,已经逐渐摆脱手工,大型感应板的应用为动漫制品的产业化制作提供了便捷,而省内的动漫制作单位几乎没有跟上这样的步伐。
二、版权业发展中的几种融资方式
版权业是以原创支撑的内容产业,在这个产业的最前端,不仅创作活动多为独立的个体行为,无形资产比重大,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产业链上也是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的信用额度不高,导致融资困难;版权产品处于开放状态,其市场效益有赖法制的保障,在盗版现状没有较大改观的当下,收益处于模糊状态。此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分流了消费群,单一产品的回报周期不确定,这些都是制约其融资的瓶颈。但正像英国著名文化产业专家霍金斯所说,版权是文化产业可流通的货币。版权具有财富属性、产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属性。因此,充分认识版权的这一属性,对突破版权业的融资瓶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版权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业和其他资金也在积极探索扶持其发展的多条途径,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目前,版权业可以广泛运用的融资方式主要是:
1、版权质押融资。版权质押融资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由于版权业缺乏可供担保抵押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在质押方面,整体版权和版权的分项使用权质押融资、企业自有版权附加无限连带责任质押融资、单个企业的多个版权集合打包质押和多个企业版权的集合质押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方式的应用不仅更为灵活,而且适用性强。
2、版权信托融资。版权信托融资为版权业提供了另外一种获取资金的途径。企业通过将作品版权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以这部分信托资产作抵押物,协助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资金出现问题的时候,信托公司对信托财产有全权的处置权,这样,就降低了银行的借贷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门槛。
3、保险。作品投入生产后,其投资回报率以及版权价值能否实现预期的增值目标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大型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超支、生产环节出现盗版、生产完成后无法通过相关的审查、在销售环节散失发行的最佳时效等,都会影响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大贷款银行的风险。好莱坞的做法是保险公司根据每位导演、演员、编剧等相应的身价数据确定某部电影的票房指数,再根据其级别确定保险额和保险费率,一旦剧组发生意外,或者票房收益没有达到收益额度,保险公司将按照差额给予理赔。这样,不仅化解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增强了企业的信贷能力和融资的成功率。
4、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我国版权业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且整个产业均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大多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企业融资的,操作上风险基金作为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担保人,向银行提供担保;而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股权质押给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反担保。当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则由风险投资基金代偿,同时风险投资基金获得企业的股权。
5、担保贷款。目前,担保公司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中最主要的增信方。由于版权业多为中小企业,因此,担保公司是它们最主要的贷款参与主体。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方式是版权担保贷款。
三、金融在扶持版权业发展时要注意的问题
云南作为经济、文化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的省,要实现版权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跨越式的创作、制作体制,并保障其快速形成高品质、大容量的版权核心财富,除了其他方面的努力外,金融应发挥引导产业机制变革的功能。
1、必须考虑创作、制作活动的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向版权业投资,特别是向创作环节投资,要考虑创作结果对产业发展的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就此,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版权经纪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促进文化中介机构的发育,一方面促使个体的创作活动集聚,便于集中无形资产,形成融资实力;同时,在公司麾下有利于发挥作品的扩展能力,保障创作、制作活动的可持续性——对市场潜力较好的作者,由经纪公司培养、为其量身定制选题并进行开发和包装,为高端作品的生产创造条件,在为作品占有市场并形成品牌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投资的风险。
2、投资应促进聚合型和团队型创作群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版权制度以作者权益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美国电影业,投资人的权益逐渐提升,作者受雇或委托创作作品的做法得到普遍认可,并快速形成了聚合型创作方式。即便到上世纪90年代末,自由剧作者的剧本赢得了最大机会的时候,但也只占到全年总份额的43%,且这类剧本的被使用情况还要看具体的时机才能确定。聚合型创作主要表现为剧本依据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整合创作队伍,发展到今天,不仅编剧,而且,导演、演员都可能参与创作,其间还可能有涉及剧本内容的自然科学专家、社会学家参与,这就从整个制作过程保证了“大片”的质量。这类剧本也为投资人最大限度地减小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险”。因此,应通过资本的纽带作用,整合创作资源,使投资尽可能向聚合型创作活动倾斜。
3、投资应关注世界最先进技术设备在版权业各领域的应用。在创作者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技术、设备的投入对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其市场占有的能力无疑具有最现实的意义。向版权业投资应关注现代科技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应重点投向取代需要高投资才能发挥效益的硬件建设的数字技术项目,投向制作成本更低,科技含量更高,艺术效果更好的软件研发和应用领域;投向提高创作者综合能力、形成多产品形态的技术设备,确保一项投入,多重获益。
4、投资应关注国际版权贸易的需求。2006年,《中华读书报》评选出100种国内优秀畅销书中,有51种是引进版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的图书版权贸易一直实行零关税,但也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逆差达到15:1。虽在2007年有了较大改观,但贸易逆差仍为1:4.28。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1年共输出版权19项,输出码洋50万元;引进版权48项,总量在全国微乎其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国内作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选择购买国外版权无疑是明智的,通过版权贸易获得的作品,一般都是经过国际市场检验的,费用虽高但风险较小,市场前景普遍看好。金融业应参照国际贸易的做法,关注版权贸易的资金需求,扶持潜质较好的文化企业,以贸易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行业增加值衡量,中国全部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在已开展同类研究的国家中位居前列,但核心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尚处于中游地位,低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说明中国的版权业在创作环节能力偏低,而云南省版权业的现状在全国位置靠后。要改变这种状况,确实有赖于金融的扶持,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版权业自身的成熟和发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在促进版权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核心版权产业领域,不断创新手段,以此保证版权业的快速及可持续发展。
(本文数字来源:云南出版集团编辑出版部年度总结)
①柳斌杰主编:《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②(美)克利斯汀著:《好莱坞怎样讲故事》,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③叶朗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王海英:《文化创意产业版权融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⑤郑军、余恺:《影视制作融资机制创新研究》,《财务与会计》,2011年第7期。
⑥于孝建、任兆璋:《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分析》,《上海金融》,2011年第6期。
G114
A
1671-2994(2012)01-0149-03
2011-12-21
刘婷婷(1988-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