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2-08-15罗通彪赵开礼冉茂中
罗通彪,赵开礼,冉茂中,姜 磊
(1.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 637131;2.四川省南充市农牧业局,南充 637000)
1 南充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生产资源丰富
南充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农业人口590万人。科教实力雄厚,有驻市高校6所,涉农科研院所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10万余人。自然及农业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年降雨量1100mm;耕地面积300.7km2;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大体各占1/3;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紫色土约占60%;嘉陵江纵贯全境,另有西河、东河等6条河流;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升钟水库,全市水资源总量为超400亿m3;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近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700余种,全国重点药用植物300多种;森林覆盖率38.6%。
1.2 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南充市启动实施了千万头生猪、百万吨柑橘、百万亩速丰林、百万担蚕茧、百万吨特色优质粮油等五大特色产业工程,编制完成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规划。经过集中布局、连片发展、规模推进等发展方式,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各县(市、区)已基本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一县一品”和“一县多品”的格局。南充已成为四川省第一产粮大市,第二生猪、水产大市和第三蚕茧、水果大市,被四川省列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县的有8个,生猪、柑橘等产业发展进入全省前列。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截止2010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30户,其中省级重点企业23户,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37个,其中部级示范社5个、省级36个,带动农户89.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0%以上。培养各类经营业主5.6万户,其中0.667km2以上的业主大户达138户,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0%。
1.4 农业标准化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已建标准化生产基地7500km2;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达到1371个,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个。“品牌助农”初现成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800件,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4件,省级著名商标32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种。
1.5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明显
2010年8月,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其范围包括3区1县的28个乡镇。示范区围绕“西部一流、国内领先”建设目标,以现代农民产业园为抓手,以“果蔬+畜禽+沼气”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为主推模式,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建成现代蔬菜基地93.3km2、现代水果基地53.3km2、现代粮油基地66.7km2,5000万袋以上现代食用菌基地3个,现代生猪养殖基地12个、年出栏生猪70万头,现代蛋鸡养殖基地两个、年存栏蛋鸡200万只,现代农民产业园200个,打造知名农业知名品牌30个,建设农民专合组织100个,招引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推广名优品种256个。其建设模式与成效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
1.6 区位、政策优势突出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和嘉陵江中游,地处川中交通要冲之地,居“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并与成渝三城鼎立,是川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是正在建设中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成渝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南充作为农业大市和国、省主要的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启动实施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拟将南充建成为区域内粮油、蔬菜、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奶)牛和肉羊、优质柑橘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南充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 南充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2.1 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观念落后
一是思想不解放,对特色农业产业认识不足。“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不在“特”字上下工夫,搞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少农民和企业业主等、靠、要思想较严重,听宣传激动,实际无行动,被动参与。三是诚信意识淡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特色农业利益群体及产业链协作意识不强,诚信差。四是缺乏产业化经营的意识,只有产中,没有产前、产后的链接,致使有产无业。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全市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大,80%旱坡耕地未得到有效治理;骨干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能力弱,部分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抗灾能力弱;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硬化率低,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农资和农产品运输仍然较为困难。
2.3 特色产业稳定性能差,规模化水平低
由于产业规模、产品品质和市场影响等方面原因,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波动较大。一是因短期行为形成波动。个别地方存在换领导就换产业,缺乏一届接着一届干的韧劲。二是内生动力差,政府扶持就一哄而上,政府一断奶就自生自灭。三是因产品品质欠佳导致波动。如南部脆香甜柚因苗木品质不纯而裂果。四是市场拓展不够,因价格起伏而波动。五是规模发展不大,由于龙头带动乏力,市场引导无力,特色农业项目小而全,规模化水平低。
2.4 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目前南充虽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30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大成效,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上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市场经营的拉动作用不足,产业化程度低。
2.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支撑力量较薄弱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必要的支撑体系,如齐全的各类市场主体、健全的行业管理、发达的要素市场、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体系等。南充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极不完善,从而导致有产不特,有特无销,有销无产、想特无技,有技无市等尴尬局面。
3 南充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南充的自然、人文、经济、技术等资源,本着“市场导向,农民主体;优化结构、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技支撑、强化服务;尊重规律、保护生态”的特色农业发展原则,南充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为抓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努力把南充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北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
4 南充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实现“三化”同步发展最艰巨的任务是农业现代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农业农村也尤为急迫。面对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条件和基础,南充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根”是天赋,也就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本”是传统,即种、养、加工之独特传统。发展特色农业必须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因此,必须在搜集、整理、研判特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科学引导、示范、培训和宣传,彻底根除“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意识,以市场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归宿,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4.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1 加快水利及交通设施配套建设
要围绕特色农业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全面启动升钟水库二期建设,完成武引二期南部灌区、亭子口水库南充灌区、上游水库、三元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新建和扩建增容建设任务,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改善灌溉设施。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要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建设园区路、产业路和人行便道。
4.2.2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大力研制和推广适合丘陵地区先进适用的农用小型机械,突出抓好耕、种、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4.2.3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
在推行土地流转改革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筹安排农田和村庄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把“产业取向”原则贯穿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将农业综合开发重心转向重点产业建设。
4.2.4 大力培训新型农民和干部
发展特色农业,农民、干部是主体。要统筹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扶贫培训等项目,提高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质量。健全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全面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校地合作,增强培训师资队伍。转变培训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和农村干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4.3 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规模发展
要按照现有规划,坚持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万亩(头)亿元园区,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农村示范片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重点,持续推动优质生猪、优质柑橘、优质蚕茧、速丰林、特色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扩规模、提水平,全面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要继续实施五大特色产业工程,同时加快商品蔬菜和中药材、优质水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及特种水产养殖。通过努力,把南充市建成成渝经济区最大的生猪、蚕茧、柑橘、速丰林、优质粮油生产供应基地。
4.4 培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4.4.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也是特色农业不断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通过招引新建、技改扩能、上市融资等办法,支持一批带动力强、在省市乃至国内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发展以雨润健民食品、鸿宇食品、润丰食品、张飞牛肉、哈哥兔业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肉食品产业链,以燕京啤酒、保宁醋、汇源果汁、佳美食品、烟山味业、王中王味业等为主的酒饮及调味品产业链,以大山米业、方果粉业、蜀佳油脂、金福源食品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以太极药业、康美药业、元安药业、九威阁药业、木兰郡科技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链,以新希望、通威、通旺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饲料产业链,以中盐银港、国栋林产、天盛竹业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林竹产业链,以六合、依格尔、绮香纱丝业、嘉佳丝绸、金泰纺织、鑫原羽绒等骨干龙头企业为主的茧丝绸及棉纺服装产业链。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和产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业经营格局。
4.4.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农户、市场、龙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体化运作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加快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积极探索业主进退机制;广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加快完善利益分享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等直接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4.5 加强科技创新,构建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5.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农科院等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集成;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独立或合作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推广示范基地和创新应用的主体。建立特色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在良种培育与引进、降耗增效、提质增产、疫病防控等方面研发与推广成套适用技术,开展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与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4.5.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对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新办法,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为核心,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所为桥梁,以科技示范园为纽带,连接农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完善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建立区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示范基地,加快形成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等“四新”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机等“五良”配套。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机制。
4.6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4.6.1 培育流通主体,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扶持壮大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农产品流通协会。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着力培育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并管理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推进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管理,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市场(配送中心)为纽带,大型超市、城乡菜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办好农产品网上展厅。扩大农超对接范围,推进产销衔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展经济,扩大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
4.6.2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公益性主体、经营性补充”的原则,健全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继续支持蚕桑、柑橘等市级基地乡(镇)组建农民技术指导协会开展服务。以“民办公助”方式,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合作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种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完成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推进村级为农服务社建设,建立健全“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流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