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产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2-08-15李建伟
李建伟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北京 100025)
按照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里开展“学习之年”活动安排,经作处在曾衍德巡视员的带领下,总结了蔬菜生产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1 蔬菜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1 蔬菜的定义
蔬菜,人人要吃,天天要吃。蔬菜的定义,最早出自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草之可食者曰蔬”。1990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把蔬菜定义为可供佐餐的草本植物的总称,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盐、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实际上,香椿芽作为蔬菜食用历史悠久,“草之可食者曰蔬”的界限早已打破。近几年、香椿、花椒、枸杞等木本植物芽苗菜,深受欢迎、发展迅速。今后,人们对蔬菜新、奇、特的追求,将使蔬菜的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来越多。
1.2 蔬菜的分类
目前,我国对蔬菜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3种:一是植物学分类法:分50科300种。二是食用器官分类法:分根菜、茎菜、叶菜、花菜和果菜等5类。三是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分白菜、甘蓝、根菜、叶菜、葱蒜、茄果、瓜、豆、薯芋、水生、芽苗菜、食用菌、香草、多年生及杂类等14类。2008年,南方冰雪灾后恢复生产,提出了速生叶菜的概念,后被广泛采用。速生叶菜,就是生长较快的叶菜,一般夏秋生长期30~40天、冬春50~60天。速生叶菜是一种应急、补缺、堵淡效果明显的蔬菜。
1.3 蔬菜的特点
蔬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其显著特点是鲜嫩易腐、不耐贮运,基本矛盾是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均衡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普遍的,也是永恒的。这就决定了蔬菜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难以做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满意,蔬菜生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2 蔬菜生产发展的现状及形势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已迈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数量看,供给充足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0.19亿hm2、总产量6.51亿t,占全世界的近50%;人均占有量485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0kg。蔬菜是我国第一大农产品,总产量比第二位的粮食多1亿t。
2.2 从质量看,安全放心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已连续4年稳定在96%以上,比2000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
2.3 从品种看,丰富多彩
常年生产的蔬菜约14大类150多种,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2.4 从供应看,基本均衡
过去,北京黄瓜生产、供应期只有5个月,而且8、9两个月产量低、价格高。随着南菜北运、西菜东调优势区域及设施蔬菜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缓解了冬春、夏秋淡季供求矛盾。36种主要蔬菜淡旺季平均价差,由2006年前的100%左右降到最近几年的60%左右。
2.5 从出口看,优势明显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比第二位的水产品多1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340多亿美元。蔬菜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越来越明显。
2.6 从增收看,地位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蔬菜总产值1.2569万亿元,超过粮食,居农产品之首,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4%。据测算,2010年蔬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3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4%。
综上所述,蔬菜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产品和农民增收产业,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蔬菜已从昔日的副食品逐步成为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已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已从昔日的“一碟小菜”逐步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
3 蔬菜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蔬菜生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3.1 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多年来,我国蔬菜的有效供应主要是靠规模扩张来实现的,产业素质和集约化水平比较低。蔬菜产量由1990年的1.95亿t增加到2010年的6.51亿t,面积增加的贡献占90%,单产提高仅占10%。
3.2 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012年第一季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蔬菜质量总体是安全的、放心的,但是个别地区、个别品种质量问题仍然很严重。
3.3 价格波动仍然较大
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虽然淡旺季平均价差缩小,但是价格波动仍然较大,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蔬菜年均价格涨幅呈加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2010年,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10.7%、15.4%、18.7%。二是品种间价差呈加大趋势。36种蔬菜中,最高最低价差由2000年的6.9倍 (最高是红辣椒,4.28元/kg;最低是大白菜,0.54元/kg)加大到2011年的10.1倍 (最高是韭黄,10.89元/kg;最低是大白菜,0.98元/kg)。三是个别品种年际间价格波动呈加大趋势。2010年大蒜价格同比上涨1.8倍,2011年同比下跌32%。
3.4 蔬菜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菜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如2010、2011年,海南省连续两年遭受涝灾,定植期和上市期推迟15~20天。第二,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差,容易受大风、暴雪灾害影响。如2008年、2009年大雪分别损毁温室大棚4万hm2、5.87万hm2,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第三,田头预冷等冷链设施不健全,难以适应蔬菜新鲜易腐的特点,腐损率很高。据有关部门测算,蔬菜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第四,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生产盲目发展,容易滞销卖难,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
二是技术创新与推广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育种创新能力不强,进口种子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进口蔬菜种子近1万t,占用种量的10%,销售额的25%,尤其是春夏大白菜、萝卜及设施栽培的彩色甜椒、红果番茄、茄子、水果型黄瓜、青花菜等种子主要依赖进口,影响蔬菜产业安全。第二,病虫害防控不力,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第三,设施生产过量施用化肥,加上连作,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据上海调查,大棚土壤含盐量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年提高,第3年就超过黄瓜正常生长临界值,造成危害。第四,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机械化生产和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亟待加强。据调查,蔬菜生产人工费,由2000年的480元上涨至2010年1334元,年均上涨18%。
三是生产信息缺失。最近几年个别蔬菜价格波动加剧,2010年5月,全国大蒜市场平均批发价高达9.5元/kg,同比上涨6倍;2011年4月中下旬,河南和陕西的芹菜、山东和上海的甘蓝收购价不到0.2元/kg,只有2010年同期的1/10。蔬菜价格涨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缺失导致生产盲目发展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据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调查,20世纪90年代,菜农减少16%,21世纪前10年又减少43%。减少的菜农中,外出务工占44.9%,是菜农减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3,素质较低。相对其他大田作物,蔬菜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失,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更为突出。
五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我国蔬菜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为主。据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调查,我国菜农户均生产规模在667m2以下的占88.8%。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蔬菜生产发展。第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第二,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第三,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提高。
4 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蔬菜生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均衡供应的目标,下一步重点抓六项工作,即“一优化两推进三加强”。
4.1 优化区域布局
区域布局优化是均衡市场供应的重要措施。世界上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主要有两大途径,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适地生产长途调运为主、就地生产供应为辅,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就地生产供应为主、适地生产长途调运为辅。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完全具备适地生产的条件。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蔬菜的需求量大,目前运力不足、贮运保鲜设施和技术落后,靠适地生产长途调运为主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难度很大,就地生产供应为主、适地生产长途调运为辅较为现实可行。可是,我国多数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温显著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又显著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严重影响蔬菜生长发育,就地露地生产保障冬春和夏秋供应难度也很大。要实行就地生产供应为主、适地生产长途调运为辅,还必须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另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菜田面积不足,就地生产供应难度较大。因此,我国应该按照“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相结合,就近生产为主,优势区域调剂”的方针,优化全国蔬菜生产布局。2009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实施,对构建蔬菜六大优势区域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2012年,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六大优势区域主栽品种、上市档期、目标市场等功能定位。下一步,推进规划实施,要注意抓好“两个统筹”、“两个重点”。“两个统筹”,一个是统筹大中城市与优势区域,另一个是统筹各优势区域。通过两个统筹,逐步形成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两个重点”,一个是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另一个是大中城市。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重点是蔬菜生产基地田间工程、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和田头预冷等基础设施,发展重点是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品,发展目标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大中城市,建设重点是温室大棚,发展重点是不耐贮运的叶类蔬菜,发展目标是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
4.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对最近几年蔬菜生产受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3个规律:一是受灾最重的地区是湖南、湖北、江西。湖南3年受灾都最重,湖北两年第二、一年第五,江西一年第二、两年第三。二是影响最大的灾害是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夏季洪涝。三是受灾程度与投入成负相关。湖南、湖北、江西3省,长期没有蔬菜生产扶持专项,2010年国务院出台3个文件之后才设立专项。江苏、上海两省市,一直非常重视扶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2011年蔬菜生产扶持专项资金分别达到7.4亿元、3.3亿元。这两个省市,每次灾害损失轻、价格波动小。这说明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当然,高投入不一定能打造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布局在近郊,不考虑城市建设,结果被占了;建设温室大棚,不考虑菜地工程,结果塌了;建设菜地工程,不考虑预冷处理,结果烂了;建设所谓的现代化温室,不考虑国情,结果亏了。今后,要认真吸取教训,科学建设生产基地,注意把握三点原则,第一,布局要科学,布局在中远郊区、优势区域;第二,分工要科学,应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建设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园区,政府负责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如水电路等菜地工程、集约化育苗场。企业负责生产性设施建设,如温室大棚、采后处理设施,政府应在贴息贷款方面给予扶持;第三,建设内容要科学,菜地工程、温室大棚和采后处理设施配套,尤其要控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亏损的所谓现代化温室建设。
4.3 加强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目前,50%左右的瓜菜需要育苗。但育苗主体大多是分散的农户,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育苗设施简陋,抗灾能力弱。生产中,经常看见“小老苗”、“僵苗”,经常听见“今年我又播了几次种、损失惨重”,都是设施简陋、防寒保温性差造成的。二是育苗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当前,育苗基质以营养土为主,配方难以掌握,配制费工费时,且容易引发土传病害。2008年,南方早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了很好的启示:蔬菜集约化育苗,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不仅冻害轻,而且抢育秧苗快,在灾后恢复生产中,对保面积、保进度、保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2008年部里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2008年以来,部里扶持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100多个,带动地方投资、加快建设,提高了抗灾能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成效显著。下一步,针对蔬菜集约化育苗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3项工作,一是针对贪大求洋的问题,因地制宜确定育苗设施和建设规模。南方重点发展大棚育苗设施,北方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育苗设施。二是针对秧苗大调大运带来检疫病虫害传播蔓延的问题,加强植物检疫,确保生产安全。三是针对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危害重的问题,加强灾害性天气对策研究,促进蔬菜育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4 推进标准园创建
近几年,我国在农药等投入品监管和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标准化生产进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这是农药残留时常超标的重要原因。对此,有关专家和媒体多次警醒: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为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农业部于2009年先后启动了水果、茶叶、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标准园创建的工作任务是推进“五化”,工作目标是实现“六个百分之百”,工作措施是做到“八个落实”。3年来,标准园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形成了一批标准化技术模式。江苏、浙江等省采用防虫网全程覆盖栽培小青菜,每茬只需在播种前对土壤和设施进行一次消毒,30~40天生长期内一般不用喷洒农药,比常规栽培少用药7~8次,控制农残污染效果十分明显。山东省沂源县采用冬春灌水+扒土晒根+光、色、性、糖醋诱杀等韭菜生态栽培模式,产品质量达到有机食品标准,价格高达120元/kg,而且供不应求。二是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各地在标准园创建中,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提升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浙江省萧山区蔬菜标准园采取“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管理”模式,联合50户菜农发展大棚芦笋,产品占杭州市同类产品份额的30%。三是创建了一批品牌。标准园创建注重品牌培育,扩大了产品影响。辽宁海城市蔬菜标准园“金万家”牌蔬菜,在省内外多家超市开设专柜,全年销量10万t,同比增长67%;平均售价8元/kg,同比增长26%。四是提高了质量安全水平。开展标准园创建,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安全意识,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2010~2011年两年,农业部3次抽检标准园产品农残,蔬菜合格率达到99.8%、100%、99.9%。下一步,重点是充分发挥标准园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增加创建园数,覆盖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每个县至少一个标准园。二是扩大创建规模,推进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采取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模式,输出放心的农资、成熟的标准、周到的服务,收回优质的产品,带动更大范围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4.5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包括良种、良法两个方面。首先,应加强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重点抓好3项工作。第一,加快育种创新。过去,育种目标没有超前性,重视高产品种选育,忽视了耐贮运、设施、出口、加工、耐逆等专用品种培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下一步要做的,不仅要加快这些品种的选育、替代部分进口品种,而且要超前思维,确定今后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育种目标,并启动育种工作,如适合机械化生产、轻简栽培的品种等等。第二,加强市场开发。推动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第三,加强售后服务。提供育苗、栽培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关于良法,应根据生产实际,重点加强设施连作障碍治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轻简栽培等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据调查,一般1人只能管理667m2日光温室,每667m2日光温室的生产成本 (含折旧和用工)约1万~1.2万元,其中仅用工成本就占50%以上。经营日光温室的菜农,在正常年份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能挣点微薄的工资,若扣除工资,利润为负值。因此,企业从事蔬菜生产,要实现盈利,必须把用工成本降下来,关键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和轻简化栽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轻简栽培技术不少,效果也十分明显。如,膜下滴灌与传统的挑水浇地比,每667m2蔬菜年省工30~45个;覆盖黑色地膜与不覆盖地膜相比,免除草,每茬省工4~6个;机械卷帘代替人工卷帘,揭盖时间由各1小时缩短到各5分钟,光照时间延长近两个小时,每人管理温室面积由667m2扩大到1334m2,规模效益成倍提高。另外,耕地、整地、覆膜、定植机械已开发成功,开始示范推广,效果也十分明显。下一步,重点抓好3项工作,一是研制适合我国蔬菜生产的小型机械和设施设备。如小型耕整机械、滴 (喷)灌系统、施肥器、保温被和遮阳网及其卷放设备、放闭风设备等。二是促进农业农艺结合,加快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轻简栽培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步伐。三是开发设施蔬菜生产管理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
4.6 加强生产信息监测预警
针对蔬菜生产信息缺失的问题,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2012年又将信息监测范围由200个县扩大到《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580个县。主要做了3项工作。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并发布了《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月历》和《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二是建立信息员队伍,培训了蔬菜生产信息员。三是建立监测发布体系,形成了信息双向通道。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初见成效,一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形成蔬菜信息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为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定期发布蔬菜生产面积、产量、上市档次等信息,为部门科学指导生产、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提供依据。三是引导产品有序流通。如2011年10月,作出北方秋季气候总体有利于生产、大白菜供应量增加的研判,提醒各地加大大白菜冬贮和促销力度,对缓解销售压力起到了防患未然、未雨绸缪的作用。下一步,重点抓好3项工作,一是在时效性上下工夫。按照《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月历》,定时采集,及时报送。二是在准确性上下工夫。完善信息采集标准,提高信息员业务水平,严把审核关。三是在指导服务上下工夫。农业部对各地上报的信息,及时汇总,适时发布,指导各地合理安排蔬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