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的临床分析
2012-08-15郑明祥
郑明祥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300
左半结肠癌的患者约15%~20%会同时合并肠梗阻,需要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此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一般较高,一期手术吻合切除是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术式,但对于左半结肠癌患者的应用仍有争议。本文通过观察分析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46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患者,男 27例,女 19例,年龄在 38~71岁,平均年龄为(54.4±2.1)岁,均采取腹部立卧位片皆有明显结肠扩张及多个小肠液气面的特征性影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使用预防性结肠造瘘,对照组不使用预防性结肠造瘘,皆采取常规肿瘤切除联合术中肠道内灌洗治疗合并一期吻合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患者从性别、年龄、影像特点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均采取全麻联合吸入麻醉,常规行结直肠癌切除术,包括肿瘤近及远端10 cm的肠管切除,并对其根部区域的动静脉进行结扎,在肿瘤切除前,给予顺行管式回肠末端预防性造口术,具体步骤如下:选择预造口点为距回肠瓣近端的回肠系膜对缘处,在预造口处的回肠近端使用肠钳把夹闭,以将粪便断流,以4号线进行缝合在预造口处的截口,成一荷包样,然后在回肠将26号的蕈状导尿管放入,将导尿管的头端置入回肠,朝向回盲瓣方向插入,直至导尿管的头端顺利到达回盲瓣的近端(不可穿过回盲瓣),再将导尿管和荷包进行结扎(使其不能活动);最后戳出一孔于右下腹阑尾处,同时将皮下的各层肌肉和腹膜分开,将导尿管从阑尾处的戳孔处自腹内向外牵出,然后将造口处的回肠浆膜和腹膜间断进行缝闭并固定,将引出导尿管连接尿袋[1]。
1.2.2 对照组 方法同上,但不给予预防性造瘘。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以下疗效评价,显效:术后结直肠癌病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患者排气后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术后结直肠癌病灶消失,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腹部体征明显好转,患者排气后消化系统功能有改善;无效:患术后结直肠癌病灶依然存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腹部体征无明显改善,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感染,或二次手术。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并发症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 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数据经SPSS 13.0软件处理,以(s)作为计量单位,期间采取 t检验,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依次为(331.52±41.87)min、(7.23±0.91)d;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依次为(306.87±35.20)min、(8.67±1.78)d,2 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存在一定差异(t=18.3346,9.782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文统计发现,采取预防性造瘘的患者对比无采取预防性造瘘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主要是在常规肿瘤切除前加预防性造瘘,增加了手术的步骤,但采取预防性造瘘的患者普遍并发症发生率低,感染较少,因此,住院时间缩短。同时,本文还统计发现,采取预防性造瘘的患者对比无采取预防性造瘘患者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显示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中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并发症上,其中以吻合口瘘和术后感染是并发症中最为严重和常见,也是影响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往往在梗阻的近端会积聚有大量的液态或固态的粪便,加之术前营养不良、近端肠壁发生扩张水肿及肠梗阻的一系列合并症等,皆会增加急诊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临床认为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2]。
综上所述,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安全可行,但不作为必需的手术内容。
[1]杨平,彭翔,邓建中,等.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12):68-70.
[2]刘捷,乌日图,陈凌波,等.预防性结肠造瘘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一期手术的临床意义[J].消化肿瘤杂志,2010,2(4):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