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6例诊治体会

2012-08-15王俊辉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收治肛管黑色素瘤

王俊辉

(河南偃师市中医院 河南偃师 471900)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RMM)在临床较为罕见,加之该病恶性程度高,而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均不敏感[1],因此,给临床的诊治造成很大的困惑。临床上极易被忽视、容易被经验不足的医师误诊误治。目前,对AMM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01至2010年收治的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至2010年共收治ARMM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5~68岁,平均52.3岁,占我科同期收治全部肛管直肠恶性肿瘤213例的2.8%。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便血症状,另外2例有肛门或突出肛门肿物、肛口疼痛等症状。

1.2 诊断情况

瘤灶位于直肠下段的2例,位于肛管部的4例。按Parks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例。色素性的恶性黑色素瘤4例,2例为非色素性。就诊时合并肝、肺转移的2例,1例瘤体直径>5cm,其余大小约2~4cm左右,平均3.2cm。

1.3 治疗方法

本组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其余2例因广泛转移而行化疗加免疫和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措施。

1.4 预后

按正规的随防方法,在前2年中应该每3个月复查1次。2年后可以每半年随防访复查1次,满5年后改为每年1次。

讨论

肛管直肠恶黑起源于良性黑色素细胞。有资料报道,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肛管直肠恶黑)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0.25%~2.5%[1]。本院收治的6例患者,占同期直肠肛管恶性肿瘤2.8%。该病预后差,本组5年生存率仅7.7%。目前认为该病系黑色素细胞反复刺激损伤而恶变。本组病例中位于肛管部4例,直肠下段2例,提示也可能系直肠下段直接起源。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多以便血和肛门突出物为首发症状,确诊几乎全靠病理学,其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仅为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原发灶常常没有色素沉着出现,而转移灶则均呈黑色[2]。本组6例患者,也是在术后将切片送往省医院进行了病理会诊后确诊的。

目前,ARMM的治疗均主张在外科手术的基础上,辅以放疗、化疗和免疫学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3]。但通过本组病例术后的情况及随访发现,扩大手术范围并没有让患者受。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广泛转移和局部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惟一有效的措施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这样才能在早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目前ARMM的治疗水平[4]。由于本病病死率高且极易误诊,所以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上卷)消化道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6~777.

[2] 张森,高枫,陈利生,等.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309~311.

[3] 李晓霞,郭杰,王辉.手术方式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4):211~213.

[4] 吉,李玉坤,尉继伟.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3):214~216.

猜你喜欢

收治肛管黑色素瘤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 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SOX2/GLI1-ST3GAL1-AXL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转移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澳大利亚的“国民癌”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