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工作的发展前景
2012-08-15唐尚林
唐尚林
(长沙市三医院 长沙 41001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思维想法也逐渐深入化,以往的医学模式开始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只有通过人体、生态、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才能有效的解决当代医疗所发生的状况。
急诊工作在新医学模式下充满挑战,通过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服务培养,医疗环境的改善,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服务,稳定患者患病的不安情绪,适应新医学模式,使急诊工作更加蓬勃发展。
1 新医学模式下的急诊医疗体系
以往的急诊医疗体系是由院前急救、急诊室、ICU、观察病房组成,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医疗形势的需要,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出现,开始对急诊医疗体系进行更新:加大对急诊医学的宣传教育,学习相关的卫生法规以及急救法,院前急救,开通绿色通道,建设急诊观察室。
1.1 培养急诊专业人员
缺乏专业急救人员是急诊事业中遇到的最大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倡导我国在部分医学院中开通急诊急救专业,培养此专业人员,并且对在职人员实行此专业方面的进修和培养,巩固急诊急救知识。另外在急诊科的医生应熟知全部医疗科室的基本急诊救治专业知识以及具备专业的抢救能力。因为对于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就诊时难免会发生心理抗拒与不安情绪,与普通患者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对特殊患者进行医疗教育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忙而不乱的状态,并且对人类的心理学以及社会人文要有一定的掌握,方便与患者的沟通以及对患者的治疗。目前急诊就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我国的教育上并不被重视。如今的社会是多变化发展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急诊医生,就要具备对现代信息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学科的横向联系能力。
1.2 建立相关的医疗法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思维想法也逐渐深入,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不断出现医疗纠纷,尤其急诊科最为多见。因此开始期望相关医疗法规的建立,相关医疗法规的建立可以明确各部位的职责,方便管理,提高急救工作效率,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并且可以稳定急诊救治队伍,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且便捷的工作环境,在急诊工作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对院前急救进行完善
目前社会上还是以医护人员救护为主,因此有很多患者因为事故发生地点偏僻或遥远,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等原因失去最佳救护时间,导致病人发生伤残或者死亡等情况。如果事故发生的地方有现场人员了解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能够对病人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抢救措施,将为医护人员的晚来争取时间并且有利于医护人员的抢救,降低患者因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公民急诊急救知识的教育普及是极为重要的。在新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急诊医护人员应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并且深入社会,尤其是学校、社区等地方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使我国的公民深刻体会到自救互救的重要性,提高医疗急诊急救水平。近年来医院派医护人员多次组织专题讲座、制定分发健康教育手册以及开展急诊急救知识的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反响。加强对公民急诊急救知识的教育可以使当代的急诊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
虽然现在急诊科在硬件以及软件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是依然会有急诊不急的情况发生,这些都成为了医院的难题,医疗纠纷也多数是因为此问题。在新医学模式的指导下,针对此问题,不少医院已经开始建立了绿色通道。急诊以优先为主,危重病人进入医院后一切开启绿灯,优先治疗,医院各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救治环境,彻底改变急诊不急的情况发生,提高患者的急诊抢救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在急诊科的建设中很容易被忽略。在急诊护理中要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并且要加强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急救过程中病人很可能会出现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与生理上的护理服务,提高抢救率,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2 正确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
由于急诊病人突发情况很多,病情会出现险恶的情况,所以病人家属在心里上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导致情绪会发生很大改变。若此时急诊的医生在语言方面表达稍有不当,就会引起病人及其家属的不满与愤怒,甚至最后会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而这些纠纷不是因为急救治疗技术的失误,而是因为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恰当。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接诊治疗时要给予安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安与激动情绪,耐心对其讲解。
3 急救网络建设的意义
急救网络的建设有利于为重大事故的提供应对办法与指挥能力,可以为人民对急诊需求的给予满足,进行资源共享。急救网络可以成为急诊救治中的一个信息枢纽,有效的把急救中心与社区、红十字卫生站等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生突发性的重大是事故,通过网络可以尽快了解到最新消息并做出最有效的措施,完成救护伤员的职责。
4 对急诊科建筑进行更改
我国的医院墙壁颜色大多以白色为主,长时间处于白色的状态下,人会出现精神紧张,影响患者的心理并且会造成患者对医院的恐惧,所以适当的对医院颜色进行更改,避免深颜色,选取温暖的浅色调会给患者的心理给予安慰作用,也改善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病人的康复几率,促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
[1] 杨兴易,林兆奋,赵良,等.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07,23(5):333~334.
[2] 杜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J].查与对策研究,2009,23(5):331~332.
[3] 乔义超.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