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测定在晚发性佝偻病的应用
2012-08-15丘冰青杨鸣欧琳华
丘冰青 杨鸣 欧琳华
儿童期晚发性佝偻病是发生在婴幼儿之后成人之前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近年来对晚发性佝偻病的报道已逐渐增多,但对该病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在血清中的变化报道并不多,为了解血清中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变化对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1年9月对80例晚发性佝偻病的患儿进行了血清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碱性磷酸酶、钙、磷水平测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病例8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64例,女16例,年龄为4~14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报道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治与预防[1,2]。主要症状为多汗,肌肉痉挛、活动后易跌倒,双下肢无力,间歇性膝关节痛,双下肢疼痛等症状,对照组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共80例,年龄4~14岁,男56例,女24例。
1.2 方法 病例组与对照组要求在清晨空腹抽血,抽血后在离心机上进行分离血清,采用罗氏201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的方法是罗氏电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正常值为骨钙素:24~70 ng/ml、β-1型胶原羧基前肽:0.3~0.58nl/ml;同时采用日立系列化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SAKP,SFBC速率法)及偶氮砷Ⅳ终点法)、血清钙(Ca)、磷离子浓度(P、紫外终点法)、。试剂盒均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正常值分别为:血清碱性磷酸酶 <200u/L、钙:2.2~2.6 mmol/L,磷0.8~1.5 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异常情况分析,其中病例组血清骨钙素异常增高的病例有72例,异常率为90.0%;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异常增高的病例有76例,异常率95%,对照组血清骨钙素增高的病例有4例、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增高的病例有6例,异常检出率分别5%及7.5%,治疗组: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分别为治疗组75%、2.5及2.5%。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分别为对照组27.3%、0及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 血钙异常为2.5%,磷5%,碱性磷酸酶5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的血清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异常情况与碱性磷酸酶、钙离子、磷离子的检测结果的异常情况进行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
2.3 72例佝偻病患儿治疗情况对晚发性佝偻病病例组中抽出72例检测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异常增高的患儿,给予胆维丁乳15 mg/次,每月一次,同时服糖钙片,0.15 g/次.3次/d,连续服用30 d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后,对患儿抽血进行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复查,结果发现治疗组患儿的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活性明显下降,54例(75%)降至正常范围,而且晚发性佝偻病患儿相应的临床表现已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该研究通过对80例晚发性维生性佝偻病的患儿进行血清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检测,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检测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在晚发性佝偻病患儿中骨钙素与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测定方法比其他的传统检验的方法更加敏感和更具有特异性。这项研究病例组的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离子以及磷离子检测出现的异常率与对照组无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可能与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在发病的早期机体内血清钙离子和磷离子的自身调节有一定的关系。本组病例中血清钙离子及磷离子在晚发性佝偻病的早期检测其均明显变化,由此可见,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在反映儿童骨转换以及骨骼发育时较钙离子、磷离子及血清碱性磷酸酶、的诊断价值更高,本研究表明通过检测患儿血清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水平是晚发性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一个灵敏、而且具有特异性的生化指标,对观察药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章殷捷.苍南县2426名中小学生迟发型佝偻病调查.临床儿科杂志,1992.
[2]郑惠连.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治与预防.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