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文化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2012-08-15卢文静廖新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卢文静,廖新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上接第10期132页)
4)大伦庄猪。泰州、泰兴、如皋等县的大伦庄猪,是我国优良猪种之一。泰州新庄三号汉墓出土的滑石猪,具有大伦庄猪的特征。从外形看,头嘴短小,颈短,腿短而小,背宽微凹,腹部下垂,臀部发达。
5)贵州猪。今年贵州出土的汉代陶猪,从外形看,体形小而丰圆,嘴尖细而短,为脂肪型猪种。这种猪为少数民族精心选育的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猪种。
汉代文献中有不少“牧猪”的记载,但这不是欧洲中世纪森林牧猪的野放方式,而是以圈养为主,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明显的证据是各地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圈养模型。为了便于积肥,猪圈往往与厕所连接在一起。这种情况表明了养畜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我国农区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圈养必须人工喂饲。汉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利用某些农副产品喂猪的宝贵经验。《!胜之书》总结的以瓠5瓤6喂猪致肥;《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用梓叶和桐花饲猪,“肥大易养三倍”或“肥大三倍”,就是这些宝贵经验之一。
汉代还创造了“麻盐肥豚法”。据《淮南万毕术》记载:“取麻子三升,挑千余杵,煮为羹,以盐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则肥也。”麻子含油率很高,猪容易吸收这种油脂而致肥。所以麻子是催肥的精料。
但是那时猪却被人作为不学无术、庸碌无能的象征。西汉时陈!、旬彘等人名、新莽时“猪突!勇”的名号都十分常见,甚至有以“圂”为名字,如汉高祖时雁门太守孟圂(参见《汉书》卷四十周勃传)。此后逐渐减少,至迟在三国时,曹操评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话中用猪比喻庸碌无能之辈。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倍受鄙夷的猪
魏晋以来,不断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农业区。十六国以后更有大量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迁入中原,从而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也就带入中原地带。到魏晋时,由于畜牧业的生产比重大,食物构成中,动物食品所占比重也相应地增高。《隋书·地理志》提到汉中地区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但是淮河流域则因常年战乱,生活困苦,牧业凋敝,肉食量小。
肉食品有家养的牛、羊、猪、鸡、鸭、鹅等。在家畜的饲养管理技术方面,《齐民要术》总结了北魏以前畜牧生产的实践经验,提出“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十六字总原则,并指出按照这原则指导畜牧生产。
南北朝时,猪已有点受鄙夷。《南史·张敬儿传》:“已而有娠,而生敬儿,故初名狗儿。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狗儿名鄙,改为敬儿,故猪儿亦改名恭儿。”由此可知南朝时已将猪狗视为贱名,但在民间,直至唐末,仍有人以猪为名,如盛唐时安禄山有宠幸的侍从名为“李猪儿”,《通鉴》卷二四三“僖宗纪”及《太平广记》都载当时有优人名“石野猪”。到后世,猪狗已是常用骂词,如《水浒传》二十六回:“被我骂那老猪狗,那婆子便来打我。”在这一转变中,佛教的印度思想可能也起到过作用,因为按印度“业力”的转世说,作恶者将再生为“猪、狗、旃陀罗(不可接触者)”。
3 畜牧文献的出现和猪社会地位的变化
3.1 唐宋期间猪的地位变化和养猪业的迅速发展
据传自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间的人在今后任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既红笔题名于雁塔。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所以猪成了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后来,这种习惯逐渐扩大,人们在新年时互赠火腿,因为火腿是用猪蹄烤制而成的。民间还认为“肥猪拱门”吉祥,肥猪俨然成为一个传送福气的使者,所以有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
宋元时代,南方农区的养猪业相当发达。《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卷二记载北宋末年首都开封每天从南熏门赶猪进城的情况:“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梦梁录·肉铺》卷十六记载过南宋都城临安每日宰猪的情况:“坝比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载数百日”,这样大的屠宰量必然是以更大的存栏量为基础的。说明当时南方农区猪的饲养量相当可观。
宋元时代养猪业的发达,以当时粮食生产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也是和这一时期的养猪技术,特别是在肥育技术和饲料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利用阉割肥育和改善肉的品质,在《齐民要术》上已有记载,这时在具体措施上又有改进。《四时类要》说:“阉猪了,待疮口干平复后,取巴豆两粒,去壳,烂梼,和麻杋糟糠之类饲之。半日后,当大泻。其后,日见肥大。”
在《农桑辑要》上,还记载了当时使用的一种速肥法:“肥豕法:麻子三升,梼千余杵,盐一升,同煮后,和糠三斗饲之,立肥。”
关于饲料的来源,当时更积累了重要的经验。王祯《农书》说:“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在山区,“凡占山皆用橡食(实),或食药苗,谓之山猪,其肉为上。”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辟饲料来源的做法,是解决猪饲料的一条重要经验。当时又出现了发酵饲料的技术,可以提高猪饲料的适口性。王祯《农书》说:“江北陆地,可种马齿苋,约量多寡,计其亩数种之,易活耐旱,割之,比终一亩,其初已茂。用之铡切,以泔漕等水浸于大栏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特为省力,易得肥腯。”这在我国饲料发展史上,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
3.2 明清时期猪的饲养法则和象征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猪的饲养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饲料来源出现了广泛性和多样性。明清时期在开辟饲料来源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大凡水陆草叶根皮无毒者,猪皆食”。据《三农纪》和《幽风广义》的记载,猪饲料已有青饲料、水生饲料、枝叶饲料、发酵饲料、干草、块根块茎和瓜类藁秕饲料、糟糠麸饲料、籽实饲料、矿物饲料以及泔水、糟水、豆粉水等类。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广辟饲料来源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说明利用人类自身难于利用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作饲料已成为明清时期解决猪饲料问题的主要方向。
其次,出现了圈干食饱和少喂勤添的饲养原则。《三农纪》说:“喂猪莫巧,圈干食饱。”又说:“豢人持糟立圈外,每一槽着一杓,轮而复始,令极饱,若剩糟,复加麸糠,散于槽上,令食极净方止。善豢者六十日而肥。”这种饲养原则,一是使猪吃饱睡好,促其快长快肥;二是利用少喂勤添,边喂边添和精料引饲的方法,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这也是我国农民善喂猪,巧喂猪的具体体现。
另外,还出现了“六宜八忌”的饲养方法。《幽风广义》总结农家养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六宜八忌”的饲养方法。“六宜”是:一宜“冬暖夏凉”。“冬暖”即卧处向阳,严冬宜有遮蔽以御寒;“夏凉”即夏日圈中常积水满池以降低温度,圈旁多栽树木以遮阴。二宜“窝棚小厂”,“小避风雨”,棚圈小,猪不得闹转,能量消耗少,饲料利用率高,使猪易长易肥。三宜“饮食臭浊”。按原注,“和食不可用生水,清水常宜盫,令酸臭”。又苜蓿青饲料发酵须用“米泔水或酒糟、豆粉水浸,……令酸黄”。这是利用饲料发酵的方法,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加猪的食欲,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四宜“细筛拣柴”。凡草木糠秕等饲料须经细筛,拣去柴梗杂物,粗者宜碾令细。五宜“除虱去贼牙”。猪身生虱者,用烟筋或烟干泡水刷之即除;有“贼牙者,即打去之”。六宜“药饵避瘟”,即采用苍术、贯众,捣为细末,三五日和入食中饲之,可以避瘟。“八忌”是:一忌“牝7牡8同圈”,因为“牝牡则乱闹,喜聚不食。豚子六十日,即可择出雄者另饲”;二忌“圈内泥泞”,“泥泞”则潮湿,猪易致病;三忌“猛惊挠乱”,四忌“急骤驱奔”;五忌“饲喂失时”;六忌“重击鞭打”;七忌“狼犬入圈”;八忌“误饲酒毒”。
明清时代,江南地区许多地方已把养鱼与养猪羊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收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据《常昭合志稿》记载,明嘉靖间江苏常熟县谭晓、谭照兄弟曾凿最低洼的地方为池,“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笼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农政全书》在谈到养鱼时也主张“作羊圈于塘岸上安羊。每早扫其粪于塘中,以饲草鱼,而草鱼之粪,又可饲鲢鱼,如是可以省人打草。”这种把畜禽饲养与池塘养鱼密切结合起来的经验,对于今天如何解决畜禽粪便处理和养鱼饵料来源问题,是很值得借鉴的。
但是,清代之初,猪是贪婪残酷的象征。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将两个兄弟削去宗籍,八阿哥允禩改名为“阿其那”,九阿歌允禟改名为“塞思黑”。“阿其那”、“塞思黑”都是满洲俗语,分别为“猪”、“狗”之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娶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这项记载里也认为猪是“贪婪无厌,忿类无期”的。
《左传》庄公八年记:“齐侯游在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俱坠于车,伤足丧屦。”不久被弑。《宋书·五行志·豕祸》记:“吴孙皓宝鼎元年,野豕人右司马丁奉营,此豕祸也。奉见遣攻谷阳无功,孙皓斩其导军。及举大众北出”,又无功而还。他死后,“孙皓追逃谷阳事,杀其子温,家属皆远徙。”这两件事中,前者是豕出现预兆齐襄公将被弑,后者是野豕入军营预兆丁奉有祸,豕的出现皆为不祥之兆。猪正史的“五行志”、“灵异志”、“灾异志”中皆有“豕祸”记载,猪为祸害不祥之征。
4 猪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和世人对猪的看法
4.1 现代饮食文化——烧猪
广东人吃烧乳猪十分讲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饮食文化。例如,逢年过节或娶嫁日子吃的“麻皮乳猪”,是由厨师按一定程序把皮片成32块,覆盖在猪肉上,以全猪上席,供客人先吃皮。客人通常夹起猪皮先蘸甜酱,再点细砂糖,这样烧猪皮才能借助甜酱粘上细砂糖,食来口感特别甘香脆化,还可解腻。
注释:5 瓠:hù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
6 瓤:ráng瓜、柑橘等内部包着种子的部分。
7 牝:pìn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
8 牡:mǔ雄性的鸟或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与“牝”相对。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