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治疗复杂性肾囊肿14例报告
2012-08-15瞿连喜顾建军黎力平
瞿连喜 顾建军 黎力平 龚 旻 胡 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泌尿外科,上海 200040)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目前已成为泌尿外科常规手术。复杂性肾囊肿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是区别于单纯性肾囊肿的一系列的肾囊性疾病的总称,包括钙化性囊肿、囊肿合并感染、出血性囊肿、钙化性囊肿、分隔性囊肿、肾盂旁囊肿以及诊断不明的肾囊肿。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治疗复杂性肾囊肿1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32~65岁,平均54岁。病程5~48个月,平均22.5月。患者均以腰腹不适就诊。囊肿位于左侧8例,右侧6例;肾上极5例,中下极9例;囊肿直径6~11.5 cm,平均8 cm。1例合并发热、血尿,B超检查报告为混合性包块;2例CT提示分隔性肾囊肿合并感染;4例中下极囊肿,B超报告为肾盂积水,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显示肾盂出现弧形压迹,CT显示囊肿位于肾盂旁,延伸肾窦内,与肾盂仅有菲薄的间隔。术前诊断:肾盂旁囊肿8例,分隔性肾囊肿2例,钙化性囊肿3例,出血性囊肿1例。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病例选择标准:通过 KUB+IVP、B超、CT或MRI联合检查,术前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排除标准: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如出血性疾病、心肺严重疾病等,肾恶性肿瘤可能,年龄>80岁。
1.2 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后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常规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腋前线肋缘下做穿刺点,建立工作通道。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寻找并游离出囊肿。用电刀切开囊壁,吸净囊内液体并观察其形状,扩大囊壁口,检查囊腔内病变,距肾实质边缘约0.5 cm处切除囊壁,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置负压引流管。囊壁常规送病理检查。8例肾盂旁囊肿术中证实囊肿位于肾盂旁,延伸至肾窦内,小心切开囊壁,缓慢吸净囊内液体,避免减压太快。
2 结果
1例肾上极旁囊肿与膈肌粘连明显,术中损伤膈肌致气胸,改开放性膈肌缝合术;余13例后腹腔镜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60~180 ml平均75 ml。2例因粘连而导致腹膜轻微损伤,未做特殊处理。1例囊内液体呈血性,术中囊壁冷冻切片检查为良性。术后24~48 h下床活动。术后2~4 d拔除引流管和导尿管。住院3~10 d,平均6 d。14例术后病理均为肾囊肿。14例随访6~12个月,平均9.5月,症状缓解,无复发。
3 讨论
3.1 诊断
单纯性肾囊肿的诊断并不困难,而复杂性肾囊肿因其表现多样而不易确诊。近年来,随着超声、IVP、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复杂性肾囊肿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对复杂性肾囊肿,B超表现为透声不均匀性;CT能帮助分清钙化、分隔、高密度囊液和紧密相邻重叠的复发囊肿等特殊征象;IVP能显示囊肿对肾盂、肾盏的压迫征象,同时可了解双侧肾功能以及囊肿是否与集合系统相通;MRI能清楚显示囊肿的位置及其与肾组织的关系,又可与肾肿瘤相鉴别。
本组1例出血性肾囊肿CT平扫能显示囊肿密度高于肾实质,CT值为70 Hu,密度不均匀,增强后病灶为低密度但无强化。出血性肾囊肿CT平扫能显示囊肿密度高于或等于肾实质,CT值多在60~70 Hu,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增强后病灶为低密度但无强化,有助于和肾癌相鉴别。本组3例钙化性囊肿中,2例呈点状细小钙化,量少,位于囊壁分隔,造影后无强化;1例呈环形钙化,量少,3例CT值均为100 Hu以上,增强后囊肿无强化。钙化性肾囊肿B超检查囊内无回声,底部回声无声影;CT平扫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时可见液平面,CT值较高,常在100 Hu以上,但仍较肾结石低(肾结石CT值多在328~1345 Hu),增强后囊肿无强化。一般认为钙化是肾脏病变中的恶性征象,但也可见于良性囊肿。钙化的量和形态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良性囊肿的钙化多呈弧线形、点状或环形,量少而细小,位于囊壁分隔上,不伴有软组织肿块,造影后无强化;恶性病变的钙化,量多,厚而不规则,常伴有软组织肿块。本组2例分隔性囊肿CT示囊肿的间隔薄而光滑,连接于囊壁上,无强化,整个囊壁无结节也无强化,可区别于囊性肾癌,一般囊性肾癌的分隔厚而不均,在囊壁处有增厚或有小结节,并出现增强效应[1]。彩色多普勒在前者探不到血流表现,而后者可见肾囊肿合并感染,CT值升高,但不如出血时明显,囊壁增厚,呈环形强化,厚薄均匀,囊壁无结节。肾盂旁囊肿由于囊肿位于肾盂旁,延伸至肾窦内,与肾盂仅有菲薄额间隔,B超易误诊为肾盂积水;CT可清晰显示肾实质、肾盂、肾盏,囊肿边界清楚,密度低,均匀,CT值在20 Hu以下,增强后无强化。本组8例肾盂旁囊肿B超示肾盂积水通过CT确诊。
IVP、B 超、CT、或(和)MRI联合检查可诊断大多数复杂性肾囊肿,但仍有部分复杂性肾囊肿需要手术探查并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本组肾盂旁囊肿和分隔性肾囊肿术前术后诊断相符,但出血性肾囊肿主要靠术后病理确诊。
3.2 治疗
几乎各种类型的肾囊肿均可采用腹腔镜手术[2,3],但对肾内型囊肿合并巨大肾肿瘤者,则不宜采用此种手术。如果囊肿较大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易造成局部解剖位置变化,术中容易损伤肾实质、肾盂、腹膜,甚至肾血管,在采用腹腔镜手术时应慎重。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肾囊肿对术者技术要求更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囊壁切除边缘以距肾实质0.5~1.0 cm为宜,否则易损伤肾实质而致较大的出血;切缘电灼一圈,但不应电灼囊底部,以防止损伤集合系统而导致漏尿[4]。囊壁可用碘酊涂抹后冲洗或用石碳酸、酒精、生理盐水依次涂抹以减少其分泌。本组病人均于囊壁切缘电灼一圈。术后应常规留置引流管于囊肿残腔周围,避免液体积聚,减少假性囊肿发生。②囊肿并发感染时,囊肿切开后不要马上扩大切口,应尽可能吸净囊液,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腔后再扩大切口,切除囊壁,以防感染扩散。③对于肾盂旁囊肿,因其常位于肾窦内,有较厚肾实质覆盖,并邻近肾蒂血管,要求分隔时操作轻柔、仔细。此类囊肿去顶的体积占囊肿体积的比例较少,由于残留的囊腔过大并深陷于肾组织内,容易复发。因此,在手术中将带蒂的肾周脂肪填塞于囊腔内并用钛夹固定,可以减少复发。④钙化性肾囊肿的囊壁较厚,外观上难与肾实质相鉴别,需要反复阅读术前B超、CT等相关资料,准确确定囊肿所在部位,避免损伤肾实质而造成大出血。⑤肾囊肿并发癌的发生率为1%,如果囊内液体为血性,癌的并发率可高达25% ~30%。因此,术中应仔细观察囊液的性质及囊壁是否光滑,必要时取可疑组织术中快速病检。
本组2例发生腹膜轻微损伤,术中未做特殊处理,术后也未发现不良反应。1例肾上极房肾囊肿与膈肌粘连,术中损伤膈肌,致气胸,而改开放行膈肌缝合术,此例系早期技术不成熟,对后腹膜腔结构辨认不清所致。我们认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肾囊肿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复发率低等优点,但对于术前诊断不明,特别是有恶变倾向的肾囊肿,仍以开放手术为宜。
1 施裕新,周康荣,杨国华.囊性肾癌的CT诊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462.
2 Pear MS,Traxer O,Cadeddu JA.Renal cystic disease:Laparoscopic management.Urol Clin North Am,2000,27:661 -673.
3 Ashok K,Hemal MS.Laparosopic management of venal Cystic.Urol Clin North Am,2007,28:115 -126.
4 冯照晗,刘乃波,张 冠,等.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囊肿开窗术100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3):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