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兽医理论为基础发扬光大动物针灸技术

2012-08-15董君艳

中兽医学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施术中兽医手法

董君艳

(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江苏南京雨花区安德门小行路18号 210012)

针灸起源于远古时代,针灸疗法治病有独到之处,其神奇魅力在于小小银针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古医书《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奇经八脉考》、《针灸逢源》等记载了我国中医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当今学者的研究著作《中国兽医针灸学》、《比较针灸学》、《中兽医学》及《犬病针灸疗法》、《犬猫按摩与针灸》、《小动物针灸技法手册》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小动物针灸技术的内容。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以中医的基本特色辨证论治为基础,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八纲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性质、疾病表里经络脏腑的位置,确定证候名称,建立诊断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出疾病的根源——阴阳失衡。

1 针灸的理论依据及应用范围

针灸是根据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的基本理论,确定病变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的类型论治,其独特点在于直接作用腧穴。我们遵照辨证施治和补虚泻实的原则,运用针具对穴位进行物理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和反应,调整机体营卫气血和脏腑功能,以此恢复体内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1958年我国首创针刺麻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被中国针刺麻醉所叹服,再次掀起针灸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人的43种疾病采用针灸治疗,美国80%的兽医学习针灸。香港、澳大利亚、台湾等地的兽医,用针灸治疗皮肤病及减轻肿瘤的痛苦。1988年笔者首次将针灸用于警犬蜱致麻痹的治疗并获得成效。国内学者积累了85种犬的病症可施针灸术。我们在多年的犬病临床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病案客观表述了针灸的有效疗效和适应症,开发了犬体针灸穴位模型和多功能针灸床,可以说针灸技术因其适应症广、疗效独特,在国际医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实施辨证诊治,掌握虚实转换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和中兽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纲领是辨证分类最基本的方法。在没有明确病名诊断的情况下施以治疗,正是运用八纲,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八纲”诠释了病变位置的浅深离不开表或里,病情的基本性质分为寒与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关系反映着实或虚,病证类别归属于阳或阴。八纲辨证的特点是以阴阳为总纲,表、热、实为阳证,多见正气旺、抗病力强或疾病初期,如突发的产后低钙。里、寒、虚为阴证,多见正气衰、抗病力低或疾病后期,如子宫积脓。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的发烧、表实里虚的肾结石尿血,正虚邪实的肺水肿。八纲病证是可以转化的,阴证转阳,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八纲的病理特点表明,阴证说明了机体各脏腑、系统和新陈代谢机能处于抑制、衰减的情况;阳证提示上述机能处于异常亢进的状态。表和里说明病证部位深浅和病势轻重,表证病情较轻,皮肤苍白缺血,可视黏膜的炎症反应;里证病情较重,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寒和热指疾病性质,寒证多为生理机能衰退,抗邪反应能力低下,贫血、缺血、瘀血及水肿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热证反应能力旺盛,急性炎症,表现出动脉充血、出血的血液循环障碍。虚和实反映机体与致病因子互争状态,虚证为正气不足,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实证为邪气有余,病症表现急剧。如应激性急性腹泻的病案,中兽医辨证为寒湿秽浊、阻滞中焦,治宜除湿散寒、升清降浊。针灸治疗取后三里、内关、中脘,伴体温升高加曲池,平补平泻。慢性腹泻取后三里、太白穴,每10分钟行针1次,施以补法。

虚实两纲中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证多为正气虚弱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疾病耗损,治疗宜用补益法。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各脏腑虚证表现不同,很难以症状全面概括。西兽医的虚证诸如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实质器官组织细胞萎缩或变性、慢性炎症、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中兽医的虚证诸如久病、势缓者、耗损过多者、体质弱者、老年犬患病。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阳虚多兼有寒象,这是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阴虚多兼有热象,这是虚热证。实证是病邪过盛治疗宜用泻下法,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热”属机能代谢亢盛,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这叫实热证,如新病或青年犬患病多为实证。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的情况,如肝硬化腹水,因病久体虚(正气虚),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的方法。虚实可以相互转化,实证转虚是病情转变的一般规律,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高热退却,不欲饮食。经治疗和护理正气渐恢复,此时虚证转实,机体与邪气相争,致食、血、水等凝结阻滞,如腹痛加剧。

3 依案施术,有效运用补泻手法

针灸效果与针术及补泻手法关系密切,从进针到出针的系列操作过程,是促进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白针针刺后不出血、有针感反应,分切穴、持针、进针、运针、留针、退针6个步骤。水针实施针灸和药物的双重治疗,结合经络穴位触诊选择反应阳性点,软组织损伤选择最明显的压痛点注入药物。电针是根据病性选择不同的脉动波形实现电刺激效果。血针分点刺、散刺和泻血法,以挤出血为度,常用于体表浅静脉或末梢器官血管丛上的穴位,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气针是利用空气进入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占位”性缓和刺激,适于软组织损伤、神经麻痹、肌肉萎缩等慢性疾病。磁针有热、酶效应和神经系统效应。激光针对机体组织的刺激性能良好,穿透力强,有温热效应和电磁效应,激光有刺激、消炎、镇痛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腧穴埋线是利用缝线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对机体产生持久性刺激。

针刺补泻是根据《黄帝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施治原则确立的。凡有助于振奋机体正气,使减弱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手法(逆时针转动)为补法;凡能够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转向平和的手法(顺时针转动)为泻法。中兽医古籍记载“出气为虚,入气为实;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后世兽医家提出插针为补,提针为泻;慢进针、快出针为补,快进针、慢出针为泻。出针迅速,即按其穴,勿使气外泄为补;出针时摇动针体,勿按其穴,任其气外出为泻。顺其气(顺着经脉的方向)为随是补,逆其气为迎是泻。热补适于寒证和虚证。我们将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单向捻转120度同时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进入人部,再进入地部同法施术,毕后针提到天部,重复此针法3次。凉泻适于热证和实证,由深层地部开始,拇指向后单向捻转140度,同时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将针退到人部和天部,同法施术,毕后针进入地部重复操作。通经能够使沿循经络的针感上下传导达到病所。先针刺到病所,得气后拇指向前捻转提插,使针感往上传得气。拇指向后捻转提插,使针感往下传得气,重复操作可提高治疗效果。补泻不可误用,“补泻反则病益笃”依据病情,掌握疾病虚实转化的规律,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机体处于虚脱状态,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机体处于实、热、闭的情况,针刺又可以起到泄热、启闭的作用。针刺时机体状态是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

同一腧穴处方中,施术不同作用相反。如丰隆穴,泻法通便,补法止泻。补泻施术按先后顺序才能提高疗效“若阳盛阴虚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如胃肠痉挛,针刺可解痉、止痛;胃肠弛缓,针刺可使胃肠蠕动增强。不同的针刺手法、腧穴的特异性、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效应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针刺手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机制与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密切相关,要借助系统生物学进行研究。不同针刺手法作用机理的系统性、规律性,针刺手法的规范化、标准化都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 针灸的治疗作用及原则

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疏通经络,通过经络、腧穴、针刺手法使经络通畅,气血正常运行。通过具有补泻性能的穴位和补泻手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致病因素,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源于阴阳偏盛或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通过针灸调解阴阳,使之平衡。针灸以标本缓急为原则,辩证地寻找证型的立法处方,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运用针灸补的手法治虚证,泻的手法治实证。根据虚实的轻重缓急决定补泻多少和补泻先后。要因时、因地、因个体而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补泻要准确,补泻施术不同,疗效截然相反,补泻先后顺序不同,大大影响疗效。针刺有深浅,病有浮沉、表里之分,刺有深浅。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疾深针浅疾不除。施术有先后,针灸施术顺序通常先前后后,先阳后阴。如针刺对膀胱的病案,长毫针深、斜刺关元腧穴,治疗尿潴留症。给予膀胱壁较强、较短的针刺激后,逼尿肌的肌细胞发生即时性膜电位变化,促使平滑肌收缩及黏膜皱襞形成而排尿。在此基础上持久地刺激 (或电针),平滑肌能产生较大的短缩性及频率较大的慢波节律,则不利于膀胱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及内膜皱襞形成,所以不利于排尿。如针刺对胃肠的病案,针刺后三里、中脘穴,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的释放。同时刺激胃窦运动,加速胃排空,促进溃疡的修复。胃肠胀气,取中脘、关元、天枢穴,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作用。腹水取灵台、肝俞、命门、曲池穴。如粘液囊炎的病案,粘液囊炎属中兽医“腕筋病”的范畴,由局部气血凝聚而成,或局部胶样变性。局部取穴围刺,囊正中垂直进针达囊底部,在囊肿边缘斜刺5针,深达囊肿直径2/3处,留针30分钟。局部围针刺法可以破坏囊肿组织,达到软坚、散结之效,根据囊肿大小,针刺3~5天,囊肿向四周扩散而变软至平复。

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有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渗透到针灸临床研究的各个方面。几千年来,针灸疗法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针灸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大有作为。继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针法,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相互渗透和交融,进一步搞清中兽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以此发扬光大针灸技术。

猜你喜欢

施术中兽医手法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以石养腧
层递手法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针刺施术时长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校园妖怪录,你能逃出手掌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