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2-08-15程磊
程 磊
(项城市农业局,河南 项城 466200)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小麦的一种土传病害,近几年在项城市偏重发生,2012年在项城南部的新桥镇、高寺镇、秣陵镇、三店乡等乡镇发生面积较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北部乡镇部分地块已零星发生。一般新病田有一至多个发病中心,2~3年即可扩大至全田和邻近麦田。老病田一般无发病中心,严重时全田表现一片枯黄。一般病田小麦减产10%~30%,重病田减产可高达50% ~70%。
1 危害症状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从三叶期以后,新生叶片始见症状,最初出现断续不清的褪绿条纹,继而发展为与叶脉平行的宽窄不一的条斑,叶片由淡绿逐渐黄化,以至枯黄坏死,此时老叶不表现症状。随着植株的生长,新抽叶片不断产生,气温适宜时可以发展到小麦的顶叶,一般病株叶片由下向上发黄,老叶逐渐枯死,株形纤弱松散,根系发育差。一般发病较轻的麦田,病株因感染时间较晚,随着后期气温升高,田间病害症状逐渐减轻。重病田块麦苗初期黄化,严重的病株矮化、病叶枯死、有效分蘖明显减少,并可出现死苗。抽穗后,发病田恢复生长较快,但仍比健株矮小,且植株高矮参差不齐,穗小,多畸形。
2 传播途径
梭条斑花叶病毒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触传播,不经种子、昆虫传播。传播媒介是禾谷多粘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是一种小麦根部的专性弱寄生菌,本身不会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冬麦播种后,禾谷多粘菌产生游动孢子,侵染麦苗根部,在根细胞内发育成原质团,病毒随之侵入根部进行增殖,并向上扩展。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3 发病条件
病毒能随其休眠孢子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温15℃左右,气温18℃,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气温高于20℃或干旱,侵染很少发生。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流行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据调查,在项城市推广的小麦品种如百农矮抗58、济麦22等品种发病较轻。
4.2 轮作倒茬
连作感病小麦品种会导致该类病害的流行,并且病症加重,应与非寄主作物如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
4.3 加强管理
耕种时先作业无病田,避免病害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以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结合中耕增施速效氮肥。
4.4 药剂防治
耕地时,每667m2可撒施生石灰15kg,也可用40%的五氯硝基苯粉剂5kg进行土壤处理。返青期用0.3%磷酸二氢钾+0.01%芸薹素内酯溶液喷雾,每5~7d喷一次,连喷2~3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