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救赎·献祭·立约——《圣经》中的“血”意象
2012-08-15蒋栋元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生命·救赎·献祭·立约
——《圣经》中的“血”意象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生命;救赎;献祭;立约;血;意象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号称西方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作为“上帝话语”所具有的权威是其他资源不可媲美的,被著名的加拿大原型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誉为“伟大的代码”(the Great Code),因为《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达,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圣经》提供了双重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象和表达的原型基础。在弥漫于全部经文的代码中,“血”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据统计,《圣经》共有四百六十次直接提及“血”,另外还有“立约”、“献祭”等与血有关的词语。血的观念如同一条血绳把整部《圣经》串连在一起,具有属灵的重要地位,被赋予了生命、救赎、献祭、立约等意象。
一、生命的象征
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来讲,血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有血才有生命,血就是生命。血在人体中每分钟经过两次循环,从心脏到动脉,从动脉到静脉,再到毛细血管,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个部位,提供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同时清除身体细胞中的废物。人身上的某些部位即使切除也无碍于生命的继续,唯有血则不然。若失血过多或血液停止循环,生命就不复存在。血即生命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在宗教神学观念中,血同样被赋予生命意义。在现实社会中,血库里储藏着不同类型的血,到需要时取出来使用。在基督徒眼里,十字架上的血库——基督血库里也储存着不朽的、无限的、富有生命的“血”。这种基督在十字架上“圣死”而献出的“宝血”可以无偿提供给信主者,并赐予生命。所以,无论从生物学、医学,还是神学的角度来看,血都具有生命这一特性。《圣经》中多处彰显了这一理念,譬如,“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利17:11)“论到一切活物的生命,就在血中。”(利17:14)“因为血就是生命”(申12:23)如同生命之水一样,“生命之血”也具有生命寓意。
正因为血具有生命性质,所以在《旧约》中,早在摩西律法以前就禁止吃动物的血,因为血就是生命,吃血即杀生。经文中有许多禁止吃血的诫命。“唯独带着生命的肉,就是带着血的肉,你们却不可吃。”(创9:3-4)“不可吃血,因为血就是生命;你不可把生命和肉一起吃。”(申12:23)“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利17:14)
除了禁止食血以外,《圣经》也禁止流人血,即不可杀人。这也是在摩西律法以前就有的诫命,最早出现在《创世记》里。“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创9:6)这个诫命开启了“摩西十诫”中的一系列条例。如“不可杀人。”(出20:13)“打人以致打死的,必要把他治死。”(出21:12)“暗中杀人的,必受咒诅!”(申27:24)“收刀入鞘罢,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即使自杀也不行,因为生命是神圣的。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不吃血”和“不流血”的真正含义是要尊重生命,反对暴力,渴望和平。古代以色列历史是通过争战夺回圣地的圣战史,于是,仅在《旧约》中希伯来文“战争”一词就出现过300多次[1],人们向往的“和平”一词在《旧约》中据说有25个含义[2]。血代表生命,吃血和流血实际上就是杀人犯罪。不吃血和不杀人代表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吃血和杀人则是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任何侵犯生命的行为都应当受到谴责。生命是宝贵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生命人将死亡,乃至整个人类将会毁灭。这样,基督的“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圣经》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伦理[3],通过禁止吃血、禁止流血杀生,极力宣扬生命的宝贵,提倡尊重生命,呼唤和平[4]。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基督教漠视生命的诸多事例对其宣扬的尊重生命、崇尚和平的教义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在基督教发展史上,所设立的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和所谓的异教徒进行了残酷无情的迫害和屠戮。如法国科学家帕利西、比利时生理学家维萨留斯、埃及女天文学家伊巴蒂、西班牙科学家盖尔·塞尔维特、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古罗马数学家希柏提亚、希腊女数学家海帕西娅、巴黎大学教授西克尔等,因为坚持科学真理,揭穿了上帝创造并主宰万物的谎言,被教会烧死或打死;1096-1291年,基督教发动了八次侵略东方国家的“十字军东征”,还有20世纪的两次造成人类灾难的世界大战均爆发于基督教信仰的欧洲。这些事例充分论证了基督教教义的虚伪性。
二、救赎的代价
《圣经》就是一部人类救赎史,记载了人类从创造到犯罪再到获得拯救的历史。救赎是《圣经》的核心内容。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教义方面存在分歧,只有基督教的《新约》才承认人类的救赎已经完成,是由耶稣基督实现的。基督的一切工作可以概括为替人类赎罪。没有救恩的福音不是真福音,没有拯救教义的基督教就毫无存在价值。假如删除关于基督流血救赎的章节,《圣经》就成了没有心脏、没有拯救能力的一纸空文。
《圣经》反复提到“血”代表生命,而流血则表示死亡。当人类堕落以后,死亡成为唯一的结局,但死亡不是神当初造人的初衷。神是为人的,所以他要把人从死亡中救赎出来,也就是说,必须有血替人而流。“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希9:22)《圣经》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血线:伊典园被杀取皮的动物,代替以撒(Isaac)献祭的山羊,逾越节的羔羊,以色列的献祭制度,都是围绕这条血线展开的。一直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兑现自己的话:“这是我的血,为你们流的。”(路22:20)他用自己的血为这条红线划上了句号。
基督教讲,耶稣是使人与神和睦的唯一中保,唯有他的血才能使神的震怒永远消散。“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从创世以来,除了耶稣基督,没有人具备赎罪的资格。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自己的死都免不了,怎么还能有替别人付罪的工价呢?罪人无法救罪人,就像一个落水将死的人不能拯救另一个落水者一样。唯有无罪的人才能为人们赎罪。
罪的赎价是死亡。对于耶稣之死,《圣经》提及175次之多,可以说《圣经》是以耶稣之死来载满全书的,尤其四福音书中更甚。基督放弃天上的荣耀来到世上替人们赎罪,让人们得“永生”。要死亡就要流血,耶稣基督的血是得救的唯一方法。“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罗3:25)要想洗清罪,唯靠耶稣宝血。没有这赎罪的血,人类的罪和恶是无法洗净的。“你虽用碱,多用肥皂洗濯,你罪孽的痕迹仍然在我面前显出。”(耶2:22)
神一方面禁止杀生、吃血,另一方面又鼓励吃耶稣的肉,喝耶稣血而得永生。耶稣说:“吃我肉,喝我的血的人,就有永生。”(约6:54)在末日人们复活,要饮耶稣在十字架上使人重新得生命的血,吸收于心灵中,接受神的恩典。“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利17:11)“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使他复活。”(约6:53-54)这种吃肉喝血的诫命在宗教仪式中的体现就是圣餐。无酵面包代表耶酥的身体,水或葡萄酒代表耶酥的血。当信徒领受基督的身体和宝血时,同时领受罪的赦免。
从基督教角度来看,流血的救赎的宗教意义在于:首先,信主者能通过基督的“圣死”使罪得以赦免。人们过去的罪,现在的罪,乃至将来的罪都永远地赦免了,达成了与神的和睦。基督十字架上所流之血作为赎价,因此十字架成了敬拜的基础,基督的“宝血”成了敬拜的中心。其次,靠着救赎的血人们得到复活,并获得永生。“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15:22)“救赎似乎给了人们诠释有目的的、在上帝活动范围内发生的——包括生命的死亡,因为毁灭的目的只是为了重建和更新——所有事件的自由。”[5]第三,信主称义者能成为神的儿女。称义是比罪的赦免更宝贵的“恩典”。赦免是单纯地免罪,而称义是使人们成为义人,成为神的儿女,能进入天国,与神永远生活在一起。因为罪,人类失去了神的爱;又因基督的血,寻回了神的爱。基督用血换来了神与人之间的和睦。但是,从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讲,这些所谓的赎罪、复活继而成为神的儿女无非都是精神鸦片,是虚无缥缈而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三、献祭的祭品
献祭是古代宗教崇拜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古代,人们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于是希望得到一种超自然力量的保护。通过献祭,达到了与神沟通的目的,获得神灵的庇佑。《圣经》里提到的献祭有许多种。按祭品类型,可分为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等;若按用途来分,主要有献礼和赎罪祭。
如前所述,血代表生命,不可吃血和杀生。但献祭时,却要用血来献祭,象征虔诚的崇拜和力量的获取。因此,献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牺牲流血。牺牲在任何时候都看成是更为有力、对上天的神恩更有影响、更适用于涤罪的,因为它们有助于更强烈地证明对上天意志的无限制的臣服[6]。在许多古老祭祀活动中,都要饮牺牲者的血来获取力量。古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有日崇拜信仰,相信人血可以增加太阳的力量,于是要杀死大批的俘虏作为牺牲;有时还用活人献祭,称作“灿烂的死亡”。在米特拉神和西布莉的祭祀中,作为牺牲的公牛的血要泼在虔诚者身上,据说就具有了这种动物的力量[7]。所以,血与献祭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献祭的目的是通过牺牲自己的一些或全部利益来对神表达忠诚、感激、忏悔和信赖等感情。《圣经》中的献祭是赎罪祭(atonement),表示罪的赦免。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在过逾越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献上羊羔,或者牛、鸽子、斑鸠等。用绳把祭牲绑在祭坛角上,使祭牲的血流尽,表示信徒摒弃一切,远离罪恶,归向神。把血淋在祭坛上,牲畜肉身的生命融于血中,为人们预备了灵魂得救的方法。神吩咐必须用最好最合宜的毫无瑕疵的羊羔来献祭,绝不接受任何违背神所吩咐的献祭。献祭者必须带着真诚的爱心,神才悦纳。
几乎所有旧约时代的献祭都是以洁净的血为赎罪祭的。祭坛上的血神圣而宝贵,表示神接纳供献,也是神救人的方法。神创造人类,希望受造之物能与之沟通。这样,他的圣洁、公义和爱于两者之间得以协调联合。献祭由神命定,让以色列人明白敬拜的真正意义,使献祭成为人对神的最高敬拜形式。
到了新约时代,献祭制度由耶稣基督完成。他将自己亲自献祭在十字架上,代替旧约时代的牛羊献祭。他用自己的血洗净了人们的一切罪,不再以动物的血来提醒人们:“我们得罪上帝的代价是生命”。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达三小时之久,他的血如同泉源涌流而出。这样,一切旧约时代所代表的礼仪,在十字架上得以完全应验。旧约的预表,耶稣基督至此全都经历了。藉着他的血,信徒能够站在神的祭坛前成为祭司;藉着他的血,可以来到神的面前,并归向他。
对于基督教来讲,耶稣献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基督的血与山羊和公牛的血一样,都是以血来象征牺牲,为别人付出生命,代罪而死。然而,虽然山羊和公牛的血可以代表属灵的生命,但不能提供属灵的生命,因为它们不能除罪,只有基督的血才能消解罪责。第二,基督献祭采取主动形式,自愿将自己献给神。因此,献祭的最深含义是“爱的奉献”,表示心里真正与祭坛上的血认同,愿意除去罪。流血所蕴含的意义不只是付出生命,还有流血所产生的效果——救赎。第三,旧约时代牛羊的血是为以色列百姓赎罪,而新约时代无瑕疵的羔羊耶稣的宝血赎了全人类的罪,不分地域、语言和种族[8]。旧约时代用牲畜的血献祭,是将来耶稣基督的影儿,耶稣的宝血是原来旧约的羊的预表的真像。耶稣基督救赎的宝血使旧约不完全的赎罪得以完全,不完全的祭祀也得以完全了。从本质上来讲,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神秘庄严的献祭仪式,表达与神沟通,祈求庇护,基督教的献祭也不例外。
四、立约的凭证
在人类早期,人们遵循一种习俗,彼此将手放在一起,然后割破手腕流出血来。这种血的盟誓表示两者之间的盟约不可违背,友谊牢不可破。据说这就是握手礼俗的起源,正如经文所说,“神说我将你铭刻在我手掌上。”(赛49:16)血使人们想到生命,从生命再想到死亡;基督守约献出了生命表示信实,使人与神和好。《圣经》中的神与人之间立约,以血代表盟约关系。
纵观《旧约》,它就是以血立约的见证。当以色列人在埃及受难为奴时,神许诺拯救他们。在拯救过程中充满血雨腥风。每家要杀无瑕疵的羊羔,把血涂在门上,表示对神和对神救赎的约的信心和一心归主的强烈愿望。当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的诫命并颁发之后,牺牲献祭的血就流出来。摩西将血洒到书卷上,又洒在百姓身上,说:“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出24:8)所有以色列人答应凡神所教导的都要遵行。这样,双方正式形成了律法契约关系,而且这种强烈的律法意识直至今日一直影响着以色列人。将血洒在书上和众百姓身上,血就成为神与人立约的凭据。
当初上帝选召亚伯拉罕及其子孙为他的选民时,通过割礼立约。“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创17:10-11)“不受割礼的男子,必从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约。”(创17:14)于是,所有以色列男子在生下来的第八天都要受割礼,表示人一出生就与罪隔绝,同时它也成为神选子民身份的标志。
割礼之约(亚伯拉罕之约)以血定可。它是建立在神的名字耶和华之上的,意即“永恒不变”。通过流血的割礼,神人之间的约定就更加深刻牢固,双方都要严格遵守。所以,割礼之约是世代的永约,强调神的应许直到永远,人类守约也要直到永远。“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创17:9)割礼之约也是带血的约,是有凭证的约,这一凭证就是割礼的血。
到了新约时代,基督降临之后,神与人再次重新立约,此为新约,也称基督之约。该约用血封住,血所代表的一切及其一切意义,在十字架上达到顶峰。当耶稣的宝血从十字架流下之时,就是神藉着耶稣基督表达自己的爱和成全其旨意之时;神向人们宣告他的救赎现在已完成;神守住了他的约,血留在天上作为见证。基督藉着血进入至圣所,代表人类归向神,他的血为地上完成的使命作见证。耶稣的血是永约的血。“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使罪得赦。”(太26:28)基督之约废除了过去旧约里所有的约,代之以用自己的血所立的新约。耶稣的宝血就是新约,它是对永恒生命的应许,对未来的期盼的证据。
不管是摩西之约,还是亚伯拉罕之约,或者基督之约,血都成为神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在这些契约订立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血约”是由鲜血凝固而成,铭刻于心,为神人之约的凭据,体现了神人之间的一种密切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血的意象——生命、救赎、献祭、立约——全面展示了《圣经》里血的观念的完整画面和意义。在这些意象中,又以救赎为中心。生命是救赎的基础和目的,献祭和立约是救赎的条件和途径。为了实现救赎这一终极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解读血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圣经》及其西方文化。不可否认,《圣经》传播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和神学思想,如救赎观念、献祭观念、有神论思想等,因此应加以批判。但有些思想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珍视生命、遵守律法、崇尚和平等主张,对提升社会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所包含的关于上帝、人、善与恶的本性的基本道理和基本世界观,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代的各方面的知识,也指出了一些道德努力的基本方向。若果我们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获得一些启迪。
[1]Musto,Ronald G.,Catholic Peacemakers:A Documentary History[M].New York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3:28.
[2]Carmondy &Carmody,Christian Ethic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Inc.,1993:130.
[3]Shannon,Thomas A.,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Peace and War?[M].Ramsey,NJ:Paulist Press,1983:121-122.
[4]Ellingsen,Mark,The Cutting Edge,How Churches Speak on Social Issues[M].Geneva:WCC Publications and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93:56-57.
[5]Ottati,Douglas F.,The Reformed Tradition in Theological Ethics[M]//Christian Ethics,Problems and Prospects.ed.by Lisa S.Cahill and James F.Childress,Cleveland,OH:The Pilgrim Press,1996.
[6](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德)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词典[M],刘玉红,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8]Colaw,Emerson S.,Social Issues:A Bishop’s Perspective[M].Nashville,TN:Discipleship Resources,1991.
I12.99
A
1009-105X(2012)01-0126-04
2011-12-14
2012-01-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PA1150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W110754)
蒋栋元(1966-),男,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