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厚重的小说史创新之作——简评《英国小说发展史》
2012-08-15项晓敏
项晓敏
(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杭州310036)
丰富厚重的小说史创新之作
——简评《英国小说发展史》
项晓敏
(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杭州310036)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虽后出于诗歌和戏剧,但自文艺复兴以来,其迅速的发展与创作,在短短的五六百年中,获得了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就小说而言,思潮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名著浩瀚,为英国文学带来了世界性声誉。随着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达到创作成熟和高潮,对英国小说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成为了英国文学和英国小说研究的重点。近十年中,随着我国对国外国别文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英国小说也有了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英国小说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蒋承勇教授主持撰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4万字专著《英国小说发展史》(2006年第一版,2010年第二版,以下简称《发展史》),无论是从英国小说史实的丰富性、体例的完整性,还是从论述的系统性、理论思辨的创新性来看,都是一部国内英国小说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消息,《英国小说发展史》入选“外国文学”类“国内最具学术影响力”的54种图书之一。这54种图书中有鲁迅、朱光潜、钱钟书、伍蠡甫、蒋孔阳、杨周翰等名家著作。
一、理念新颖,思辨性强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发展的历史,离不开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诗学理念。《发展史》的作者,在对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作家和作品论述中,注重将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并重,对英国小说发展中的一些学术研究或争鸣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具有突破性的阐述,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论述,不仅仅局限于表面,而是深入作品的审美内涵,人物的主体意识,多层次多视角多手法的进行全新的系统阐释,填补了我国英国小说研究中的许多空白,使得对英国小说的研究更具学术性和理论性。在对一些重点作家经典作品的研究中,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学层面的分析,而是在吸收对小说批评的传统定论的同时,运用全新的诗学理念展开分析阐释。作者在研究阐释中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神话学、伦理学、阐释学等方法,吸收叙事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使得对英国小说的研究阐释给人耳目一新、论述到位的阅读感受,其评论的思辨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如对小说内容的论述中,在运用了社会学历史学方法,从作家的创作动因及其作品的形成与作家生活的关系角度进行详尽的阐述之外,还运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小说形成的读者文化因素、阅读心理因素,以及对经典的生成及其演变等,进行系统论述阐释,使得对英国小说的研究,有一个更为新颖而全面的理论维度。如对约翰·福尔斯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评价中,从社会历史学角度指出小说站在20世纪的高度,对英国“19世纪社会现实的表现更为真实,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看成是一部历史小说,作品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上层人物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剪影”。同时又从伦理学角度指出“小说从当代思维和现代价值观念去审视历史,使得维多利亚时代道德、传统的伪善昭然若揭”。对人物的分析,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读解人物事件,用存在主义的价值观揭示人物的本质,用女性主义理论评析人际关系,指出福尔斯“使得作品具有了后现代实验小说和解构小说的特征。也正是在这种过去和现代的交融性描写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存在主义观念”。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评价作品的结构,指出“作者将人物放在开往伦敦的火车上,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去完成结局。在凸现故事的虚构性和叙述的虚假性的同时,充分尊重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主题在不同审美心理体验下去自由参与对故事的揣摩与想象。”
二、体例完整,内容丰富
就国内现在能见到的英国小说史及其小说研究的成果来看,《发展史》可以说是体例最完整、史料最充盈、论述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英国小说史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丰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以60多万字的篇幅详细介绍和阐述了英国小说家多达300余位,并从众多的小说家中重点选取了70位作家以及数百篇作品,一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无论从对英国小说通史意义上的完备研究、对作家作品的深度论述来看,还是从入选的数量与专著的篇幅丰富度来看,《发展史》都是国内值得一读的英国小说研究的优秀之作。书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达五十多本,作者论证中旁征博引,言必有据,论述丰富,治学严谨。使得专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奠定了其在国内英国小说史和英国小说研究方面的权威地位。
就体例结构的完整、论述内容的丰富而言,《发展史》是国内英国小说史专著中最完备最详实的一本专论书籍。全书纵贯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发展历史。作为一部通史性的专题研究著作,作者具有高度的史学观。书中根据英国小说的创作实践,将英国小说发展演变历程分为七章来论述:17世纪和18世纪各为一章,19世纪三章,20世纪两章。作者在各章作家作品的论述之前,对形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从英国的社会政治、时代经济、社会心态、文化环境以及哲学宗教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形成英国小说发展嬗变进行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多方位考证,系统而全面的阐述英国小说的生成及其发展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中作者将整个英国小说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后期的发展演变历程看作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命体,分为“发生雏形期”“发展成型期”“成熟繁荣期”和“创新变革期”四个时期展开论述。不同的时期的文学发生演变以及不同的文学流派的生成,都是英国小说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同的作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是这个有机生命体中的闪光点。
《发展史》对英国小说的发生、发展及其嬗变的历史轨迹的描述是正确合理的,客观准确的指明了英国小说发展实质。如作者指出英国小说从“文艺复兴至17世纪,是小说这种样式的雏形阶段,也可以说是韵文叙事文学向散文叙事文学转型的时期”,《坎特伯需故事集》等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以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圣经》等改编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描写的同时,融入了浓郁的宗教和道德说教色彩。“18世纪是英国小说的发展成型期或崛起期”,指出丹尼尔·笛福及其《鲁滨孙漂流记》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强调指出感伤主义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为18世纪英国小说的‘崛起’与‘成型’做出了贡献”。进而阐述18世纪英国小说整体上强调社会现实与生活真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同时明确指出,“19世纪是英国小说成熟繁荣期”,“经过18世纪小说家的‘助跑’,到了19世纪,英国的小说‘腾空而起’,成了叱咤文坛的雄鹰”“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是19世纪英国小说的高峰,也是英国小说‘成熟繁荣’的标志”,代表作家有狄更斯、萨科雷、勃朗特姐妹、哈代等。这一时期的英国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更为广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典型,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叙述的形式也更趋成熟。特别强调“20世纪是英国小说的创新变革时期”“20世纪的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则促使作家们对19世纪之真实观不满与反叛,并追求新的创作规则。”书中将现代小说作为重点论述,概括其特征为“反传统、图变革、求创新”,收入了继承传统现实会主义小说的威尔斯、毛姆、艾米斯等,也有伦理道德层面的小说家如劳伦斯、戈尔丁、格林等,有意识流大师伍尔夫、乔伊斯,也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作家福尔斯、奈保尔、陶丽丝·莱辛等。《发展史》在体例完整、史料全面的同时,力求史论统一,既有对小说史现象全面而详尽的考证,也有对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入的论述,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学理的严谨性,对作品内容的阐释,既有对小说价值意义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同时也从叙事学、艺术审美、结构模式、艺术风格、写作手法等层面的丰富而深入的阐释。同时我们也在《发展史》中可喜地看到,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入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站在对英国小说研究的学术前沿,站在在21世纪的视野中来关照英国小说及其英国小说史,使得《发展史》成为了国内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沟通与学术对话的平台。
三、重点突出,彰显现代
《发展史》在英国小说史的研究中,重点突出,在断代史中突出与时代紧密相连,对文学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展开专论。同时《发展史》的作者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站在现代诗学和美学观的高度进行小说的艺术价值分析论述。作者站21世纪当代文化视野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对英国小说史的阐述论证,使得对英国小说的重新解读中,在融入现代意识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的创新与突破,彰显了较强的现代意识。
20世纪是英国小说史上一个不断变革创新和发展的时代,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纷繁复杂,小说的审美内涵、叙述艺术和创作技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创新。《发展史》在写作中,充分认识到我国学术界对20世纪英国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的状况,研究尚待深入,国内读者对其了解也相对较少。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正是由于我国对20世纪现当代英国小说研究较少,资料相对匮乏,而且,这一时期的小说流派众多,思想复杂,较难梳理和把握,因此,20世纪英国小说的论析与阐释,既是本书撰写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此作者将英国小说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放在了20世纪,篇幅的安排上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偏多。在一部英国小说史的论述中,以如此大的篇幅容量来论述20世纪的英国小说,在国内的英国小说史研究中可谓是绝无仅有,形成了《发展史》的一大特色。这种比例编排方式,既凸显了既突出了重点,体现了作者的现代意识,同时也是英国小说史的研究上的一种创新。书中20世纪英国小说创作中蔚为壮观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哲理小说、言情小说、道德小说、女性小说、解构小说、后殖民小说、实验小说等,读来让人目不暇接。不但有读者较为熟悉的小说家,如威廉·戈尔丁、格雷厄姆·格林、陶丽丝·莱辛、安东尼·伯吉斯、玛格丽特·德莱布尔等,有热点小说家约翰·福尔斯、萨曼·拉什迪等,也有在英国文坛上十分活跃而多数中国读者尚不熟悉的一批小说家,如维·苏·奈保尔、布鲁克·罗斯等。对20世纪作家作品选择准确、研究论述深入而全面,如对当时文坛还声誉不大的陶丽丝·莱辛,作者就用了11个页面来展开论述,相比较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的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和哈代,也仅用了8到10个页面的论析。比较其他英国小说的研究,有的论著中莱辛甚至会被忽略或一笔带过。《英国小说发展史》作者在论述莱辛一节中,对包括其代表作《青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本》等在内的十多部作品进行了全面而重点突出的论证阐释,当《发展史》发表后的一年,传来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读者欣慰的在自己的书架上通过《发展史》看到了对莱辛及其创作完整而系统的介绍阐释,并得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莱辛及其小说创作的深入研究。
《发展史》为阅读者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英国小说的历史图略,让我们领略了英国小说家的创作风范与艺术成就,领略到了英国小说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通过作品的分析阐释,认识和了解了英国社会及其文化,对具有普世价值和道德文化的英国小说,具有了全面而立体的审美体验。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厚重的小说史实与理论思辨的创新之作《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价值所在。《英国小说发展史》将成为关注英国小说发展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幅艺术审美的导游图,成为英国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研究学者的学术参考书,同时也将为中国作家在小说创作思路和艺术技巧方面提供启发。《英国小说发展史》作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书面成果和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标志着国内英国小说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有理由相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对国内英国小说的研究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2012-03-05
项晓敏,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彭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