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图书馆“第三空间”——兼论舟山公共馆发展举措
2012-08-15张继敏
张继敏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00)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新形势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诉求和社会需求,推动图书馆从重视业务功能向重视社会功能转变,只有吸引各阶层的读者走入图书馆,学习、休闲、娱乐、解压、沟通,使图书馆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充当人与人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桥梁和精神文化市场的功能,才能助推这个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与图书馆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种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种是社会结构变动,即结构转换和观念转变;一种是社会形态变迁,从传统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1]。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部社会转型的发展史,必然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20世纪末信息技术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下,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但回顾其发展历史,转型主要集中在业务层面,重视业务功能多于重视社会功能,导致图书馆的“公共性”、“教育性”逐渐萎缩,曾经有段时间图书馆门可罗雀,使得图书馆作为处于依赖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中的弱势部门,其价值体系受到质疑[2],图书馆急需寻找新的转型方向。
二、“第三空间”与图书馆转型
“第三空间”,是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在他撰写的《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的。第三空间是一个公共交流的地方,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各业务流程的现代化转型,基础设施从建筑到设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和资源建设也实现了数字化,使得图书馆从里到外、从硬到软来了个彻底的转型和提升。但是,偏重于业务上转型的图书馆和社会转型之间并没有达到最好的契合,通俗的讲图书馆只有从业务转型向功能转型发展,要与服务、共享、参与等社会性民主性的转型相结合,并达到其知识传递、教育平等、民主摇篮的价值体系,在功能上达到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那么图书馆的转型才达到了最佳的社会状态。
国际图书馆协会在2009年年会时就提出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这样一个主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和专业人事的努力,终于越来越成为共识,特别是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更是把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城市的第三空间作为发展的目标。那么图书馆怎样体现第三空间的功能呢?
三、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功能
图书馆从公元前3000年建立以来,一直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功能而存在。过去的30年,“图书馆将走向灭亡”、“图书馆将遭遇遗体解剖说”,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入侵,这些都没有动摇图书馆作为人与图书馆、人与人互动空间存在的价值,反而在20世纪末兴起了一场新馆建设热。这正是图书馆在完成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转型后,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管理知识的传统上向第三空间功能的转型,这些功能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体验功能、知识共享功能、文化共同体的功能、社会创新功能的实现。也正是这些新功能带动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馆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
(一)体验功能
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使图书馆处于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被替代地位;数字出版业、在线图书和智能手机,不仅冲击着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也让人们被数字化隔离。对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的读者来说,他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只局限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质量,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功能。
人性化、和谐舒适的环境,现代化的设备和个性化的服务,给读者以心灵的栖息,一种享受阅读的体验;音视频资料、展览、讲座、网络冲浪,给读者带来一种视听体验;建立实习基地、义工服务、休闲场所,营造一种自由、便利的参与体验;文化沙龙、公益活动、读书日、演讲比赛等创造公共交流氛围,推进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各阶层之间相互沟通和包容,充当社会的交流体验、情绪释放的平台。总之,图书馆在功能和服务上越宽松,越丰富,越享受,就可以给读者带来越多的体验空间。
(二)知识共享功能
现代图书馆不仅要有全开放的图书资料及电子阅览室,全免费的使用门槛,整理有序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咨询师,到位的需求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知识,图书馆不应是一个置身社会之外的公共空间,他要成为本地区人们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共享和交流信息的最好空间。比如:意大利都灵市图书馆为配合城市产业转型,提出了本馆的发展目标——提供适应知识企业成长的信息服务[4]。
所以,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序化共享知识时,还要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结合,特别是与本地区的发展和特色结合,并且不断拓展学习和教育空间,成为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共享空间,成为本地社会文化建设和城市精神的体现者和助推者。
(三)文化共同体的功能
图书馆应该与社会上的各类文教机构合作,如美术馆、博物馆、文艺团体、科协、技协等加强合作,成为文化共同体。现在国内很多大中城市公共馆,像深圳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都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艺术沙龙、音乐电影节、展览、科普长廊、公益性图书交换平台、全民阅读活动等项目,一则聚集了图书馆的人气,二则丰富了市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更重要的是把本来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在图书馆这个空间集中展现出来,成为共同发展的文化空间。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充分展示了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作用。
(四)社会创新功能
图书馆营造城市的第三空间,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获取和利用好知识,并且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便利的知识共享空间创新进取。历史上的很多伟人和文人,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李大钊、沈从文、冼星海、莫言,他们取得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成就都与图书馆分不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内有一个由艺术家策划的表演艺术图书馆,不仅提供与表演相关的资源,而且提供表演空间,邀请社会人士组织相应的活动。它承担了图书馆与社会之间桥梁的角色[5]。图书馆要打破条框,开放、自由才能推动社会创新。
四、公共图书馆打造舟山群岛新区“第三空间”的举措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写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舟山未来的发展要以新加坡、香港等地和几个国家级新区为标杆[6]。城市要发展,文化精神也应成为软实力。新区把城市展览馆、市文化馆(美术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汇成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为新区的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功能集中而完善的公共空间。其中,市图书馆新馆共有四层,将有20万册新书可以24小时自助借阅,舒适的学习阅读环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将成为新区兼容社会职能、公共信息职能、教育职能、公益职能、文化职能的多功能图书馆。
新馆的开放也将是图书馆溶入到城市文化精神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职能的大好时机。而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把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概要的说,对于公共图书馆,舒适的体验空间、丰富的知识产品、优质的服务、结合区域发展的项目创新是公共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的关键。
(一)从软硬件着手,打造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物理环境
在文化氛围上,以宁静典雅吸引读者;在功能布局上,以读者服务需要为先导,同时满足必要的生活和办公需求;在设备设施上,与人体舒适度、便捷性相符合,同时保证采光、通风、照明等物理环境及可变性,充分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体验享受的需要,让读者在一个美丽舒适的空间,平等、自由、便利地缓解工作压力,享受阅读、交流带来的人文享受环境。
几年前,笔者曾被杭州图书馆优美而完善的环境设施所打动,有一种读者在自家书房里的感觉,更被其馆长褚树青的一句话而感动:“我无权拒绝他们(指乞丐和拾荒者)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种人人平等的图书馆精神,正是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
(二)从知识内容着手,打造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共享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平台,也是最应该体现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场所。为此,应缩短文献加工周期,按需调整文献结构,全免费服务;运用现代化手段,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拓展数字化知识共享结构;丰富文化产品,利用多功能厅打造教育和交流互动空间;海洋文化中心四个馆,做到资源共享、联合互动,共同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资源共享环境;结合新区发展,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知识结构,开拓创新图书馆信息知识深加工服务项目产品。
(三)从服务质量着手,打造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社会环境
现代图书馆要有“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公共服务理念,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营造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服务作保障。首先,完善制度,维护图书馆共享环境的正常秩序;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能力;第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第四,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比如可以开设盲人阅读区、儿童阅览室、工友之家;第五,针对高级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如参考咨询、信息专题服务、个人研究室等;第六,营造公益性活动平台,比如开展公益讲座、公益培训、建立图书交换中心、爱心捐书点等。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很多闲置图书,特别是一些孩子的教科辅导书,完全可以利用交换中心或爱心捐献实现轮流使用。通过与义工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联系,很多公益活动并不需要投入多少经费就可以开展。
新区建设蒸蒸日上,我市的精神文化市场也将随着新区海洋文化中心四馆的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区城市文化的内涵和人气也将随之增加。同时,也给图书馆转型带来了契机,而这种转型不能只满足于业务管理和知识管理,不能满足于表象和口号,图书馆转型必须与社会转型相契合,我们必须全力打造图书馆“第三空间”,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走进文化中心,将图书馆精神溶入到城市文化精神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职能的大工程中去,使得图书馆在社会转型和新区建设两大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新区海上花园城,助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社会转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3149.htm.
[2]周佳宁,刘宇.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转型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3):40-43.
[3]牛红艳.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2(3):92-95.
[4]吴建中.拓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功能[J].公共图书馆,2011(1):3-5.
[5]吴小林.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N].人民日报,2009-09-02(13).
[6]庄启旻.“舟山群岛新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草案)[N].舟山日报,2011-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