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现状研究
2012-08-15秦莹,王宁
秦 莹,王 宁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1 引言
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上,或许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给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一片天空,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但这并不等于农民工就能长久地、安心地融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共同心愿,子女教育的无忧是农民工持续融入城市的不竭动力,子女的健康成长则是巩固城乡统筹发展成果的根本保障。相信只有子女的成长、教育等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给农民工一颗真正融入城市的种子,一种真正融入城市的动力,一份真正融入城市的信念。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意义
2.1 为下一代成长创造条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共同心愿
人口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农民工的大量进城,伴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大量进城,他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增长很快。目前,中国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万人增长到了2亿人,他们的子女有7000多万人,其中1400多万人是随迁子女,5800多万人是留守儿童,约1/5的孩子是在城市里成长。4000多万名农民工子女的年龄在14周岁以下,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1]。
无论是老一辈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就业或是创业,除了增加收入,增长见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更重要的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空间,尤其是物质条件。与第一代农民工多数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的情况不同,新生代的农民工更期望能够扎根城市,多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留在城市里接受教育。农民工进城后普遍关注子女的成长问题,即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都希望自己能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城里接受与城里人一样的教育。
2.2 子女教育无忧是农民工持续融入城市的不竭动力
尽管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很多地方至今还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成了阻滞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也成了当前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深层次上是社会二元结构在义务教育上的反映。国家的教育经费更多地偏向于城市的义务教育,在师资的力量方面及学校的设施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政策层面上是教育政策公平性的问题。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要求公共教育资源应该向处境更为不利的儿童群体倾斜,确保各个阶层受教育的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能够相对平等。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公平性并没能完全得以体现。
(3)直接的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流动儿童在没有当地户口的情况下,就无法享受到由当地政府所负担的教育经费。加之各个省市在义务教育的学生经费划拨、师资的配置、学校的设置布点等总体规划上,仍然是以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流动儿童也就被排斥在了总体的规划之外。
农民工的子女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关系到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城里长期的生存,并持续的融入城市。子女是父母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农民工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希望城市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较好地安排子女的教育。子女教育无忧不仅能够坚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决心,也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2.3 子女健康成长是巩固城乡统筹发展成果的根本保障
农民工架起了城市与农村直接沟通的桥梁,他们既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城乡统筹矛盾的一种集中反映,而且是“三农”问题能否持续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民工的子女有的留在了农村,有的留在了城市,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得不面对国家制度安排带来的问题:没有跟随父母来城市的农村留守儿童无法正常的享受家庭温情,要面对亲情的缺失;跟随父母进城的子女无法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要面对制度的缺失。由于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孩子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在一所学校,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造成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这些心理问题极易诱发心理危机,若不及时调控就会出现反社会行为,破坏社会的稳定。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较大,导致其子女也不得不跟着流动,无法避免的会因为缺课、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造成成绩不理想,产生自卑、自我评价低、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由于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若没能够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在走上社会时就很难有效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误入歧途,以致破坏社会和谐。
3 结语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所呈现出的不单单是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关乎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能否提高的问题;其次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能否体现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水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果问题能有效解决,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健康的成长,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能够坚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心,以致巩固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反之,则会带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1]何具成.进城农民工数量超2亿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EO/OL].[2010 - 03 - 28].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0_03/26/40681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