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园林风格比较研究

2012-08-15章燕玉

绿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造园园林建筑

章燕玉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1 引言

中国园林把自然风景看成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山为骨骼,水为血脉,建筑为眼睛,道路为经络,树木花草为毛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是以自身适应自然,又以自然适应自身。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美学、建筑学、伦理学等于一体,系统性的规划设计理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并获得最大效益[1]。

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和最高艺术追求。陈从周认为意境是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观中的体现,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表达了一种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使情、境交融。中国园林与文学艺术、诗词绘画、音乐等结合,园内诗词歌赋、楹联匾额、水墨丹青、碑林石刻与园林融糅,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有魅力。

而西方园林的人文景观相对单调,主要通过雕塑和喷泉等来描述宗教故事、神话传说。西方园林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强调审美对象的秩序和匀称,认为和谐是一种数量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达斯说:“数为万物的本质。”由此“征服自然”成为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欧洲园林中处处可以见到强迫接受人指挥的喷泉,按人的意志改变成几何样式的树木、刺绣花圃和绿色雕刻。园中的一切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悬书门外,“不通几何学弗入吾门。”一棵棵树木要排列有序,绿色雕刻犹如地毯般规则统一。黑格尔在论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的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在凡尔赛宫苑,无论是宫殿前放射状的林荫道,还是花园中壮观的水池、雕塑,无不规整谨严,井然有序,它们都是“数的美学”的产物。欧洲造园的主流风格就是“自然的建筑化”特点,园林是美妙的“数的伊甸园”。

2 造园要素分析

2.1 山水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在中华先人的自然崇拜中,名山五岳是上帝之下都,又是神仙居住的灵境,远离尘世的山林,成为隐士高人的理想选择。儒家的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中国园林中的山水同时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具有与君子(智者)相同的智、德、勇等品质,而仁者则具有高山般广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美德。“夫水遍而诸生而无为也,似德”(《苟子》)。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点,具有“动”的特征,即儒家“入世”的处世方式。“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像圣人”,品行端正是水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现。水又可以作为时间的“意象”,对人起警示激励的作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人还从水的动静体悟到了养生的精髓,一动一静之间构成了对生命规律的认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从水的意象总结出了处世治国的道理,水之所以可以弱胜强,源于它的以不变应万变。清静无为遂成为老庄学派的核心思想。古人云“真水无香”,水能涤荡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园林无水不园,它寄托着回归江湖之情。

西方园林是以建筑为核心的园林体系,山石本身并不成为独立的景致,因此,园林中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即便是多山的意大利,也只是用当地的石材做成装饰性很强的台阶、栏杆、挡土墙等,成为建筑向花园的延伸。至于水体的营造,地势平坦的法国园林中大多是大面积宁静的水池或水渠。相比之下,意大利园林则利用陡峭的地形,设计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水景,再观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形式,如清泉,溪流,直泻而下的瀑布,沿斜坡而下的水阶梯,当然最活泼生趣的还是各式与雕塑结合的喷泉,其中有音响效果的水风琴,水法喜、水剧场更是让人惊喜连连。总之,无论是从容典雅的法国静水,还是灵动活泼的巴洛克活水,都充分展示了西方造园所追求的形式美以及清晰的秩序感。

2.2 建筑

建筑被黑格尔称为“最早诞生的艺术”,其决定因素是文化观念的差异。作为世界原生型建筑文化之一的中国园林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建筑材料普遍采用温和的木头,这种木构建体系迴异与西方建筑的石结构。究其原因,起支配作用的应该是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木”乃是一种饱含生命的材料,这对具有黄土情结的中华先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国度里,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水乳交融,园中建筑依据环境的特点配合着各种地形地貌,自由组合,穿插错落,灵活应变,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类型:亭、台、楼、阁、廊、轩、水榭、石舫。

西方古典园林中,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园林高度“建筑化”。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统帅整个园林,同时作为整个园林的背景。其建筑特点为:气势磅磗,装璜豪华,装饰工艺精湛,设计典雅精致。柱式是欧洲主流建筑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的建筑遗产,是他们将人体的完美比例引入建筑之中,造就了多立克(Doric)柱式、爱奥尼(Ionic)柱式,继而又有了少女般纤细特质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式建筑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2.3 植物

植物这一造园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是观形、取色、赏花、闻香、听音,有很强的拟人化倾向。而西方园林中植物也是人意志的体现,表现为树丛、树篱、花坛、草坪等,有绿色“雕塑”之称。

中国园林作为“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花草树木既要表现自然美,又是园主人托物言志的重要媒介。其中运用频率最高的要数松、竹、梅、荷。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正义神圣的象征。梅古来就是春的信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美其节操。竹乃“三教”共赏之物,积淀了很深的文化意韵,其潇洒飘逸,如翩翩君子,其虚心不阿,象征为人处事,其生而有节,视为气节,自魏晋以来,竹就成为名士理想的化身。荷也是三教共赏之物,出污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

在中国园林中,植物配置除了必须符合功能上、生态上的科学性,人格情操的表白外,还特别讲究吉祥如意,如紫藤有“紫气东来”之意,玉兰、牡丹、海棠、桂花,谐音“玉堂高贵”等。古树各木,还是门第高贵的旌表,如“中门种槐,三世昌盛”等。

植物材料在西方园林中作为建筑的“折衷与妥协”,它们不能是完全自然状态的。设计师将他们当作建筑材料,代替了砖、石等,起着墙,背景,栏杆等作用。不同高矮、形状各异的修剪绿篱在园林中十分普遍,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景。植物的选择上,西方园林以常绿树为主,常绿的植物与建筑等在色调上形成对比,非常醒目典雅,如高大的丛柏往往种植在大道旁作为建筑、喷泉、雕塑的背景。冬青、月桂、黄杨等则是植物绿篱等雕刻的主要材料,阔叶树运用较多的是悬铃木,除此之外,园林更应用了大量富有色彩的花卉,作为刺绣花坛。

3 中国园林与英国风景园林的比较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中国热”。“重新发现自然”成为一种潮流,受中国造园经验的推动,在英国形成了自然式风景园林。尽管中国园林与英国风景园林同属自然式风格,并确乎受到中国造园的影响,但两者依然截然不同。

(1)写意自然与模仿自然。中国园林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林更多的是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2)曲直兼容与排斥直线。英国最初的自然风景园中将“自然厌恶直线”作为造园原则,摈弃一切规则式设计,应该说过于片面,中国造园家们也布置对称的花池或树木,在一些皇家园林中,也常采用规则式布局手法。

(3)追求意境与堆砌片断。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意境,而西方通常在自然风景园中堆砌一些景观片断,其情调也与中国园林的意象背道而驰。

4 结语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创造了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空间。“诗意的生活”,体现了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中国园林已成为世界山水园的精神渊源。作为园林的专业人士,必须在对世界园林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各种造园技艺才有意义。否则,定然是抄袭与搬砌,雷同的景观与内涵的缺失,成为现代园林的弊病。“不知所以然而为之”。因此,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吸纳异质元素,从现代的人文角度、生态观去创造、去挖掘新材料、新技法、新文化,是人们长期思考的课题。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倪 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夏 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5]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吴 苹.西方景观文化中的残缺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苑 军.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付美云.园林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造园园林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