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2012-08-15叶维寅

绿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舟山市生态农业

方 巍,叶维寅

(1.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2.浙江省舟山市农林局,浙江 舟山 316021)

1 引言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进入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这势必会对当地农业的保供给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之目前国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尤为关键。另一方面,舟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群岛组成的地级市,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现有耕地面积仅1.38万hm2,每年水资源缺口约5000万t,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短缺压力日益加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应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加快舟山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为美丽海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2 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2.1 初步具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

到2011年底,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0.8万hm2,水果种植面积0.7万hm2,生猪饲养量达到40.21万头;渔农业龙头企业121家,联结各类基地0.53hm2,带动农户10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1家,拥有社员9600余户,涉及种植业基地0.42万 hm2,水产养殖基地0.12万hm2。全市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总面积达0.27万hm2左右。“两区”内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综合运用,定海瓜稻轮作区等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初具规模,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2.2 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

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治理任务,有20家规模养殖企业实行干粪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3万hm2(次),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控害面积0.17万hm2,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面积0.33万hm2。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9万m3,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8.5%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50个,面积0.67hm2,47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和19个全国绿色食品完成认证。农业清洁化生产稳步推进,有效地降低了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

2.3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试点

全市各地在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及实施品牌农业的基础上,以试点探索和模式创新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普陀展茅、岱山衢山、嵊泗本岛、定海岑港等地计划形成以“畜粪、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其他如普陀的林地鸡合作社计划实施小型屠宰场污水沼气工程并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果园养鸡模式;普陀南岙农庄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并开展果园、鱼塘“三沼”综合利用模式;定海马岙等地探索实施的“鹅(兔)-草-稻(蔬菜瓜果)”种养结合产业循环模式以及初具规模的瓜稻轮作“千斤稻万元钱”高效生产模式等。这些都为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典范。

3 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观念缺乏

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业农村循环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工业“三废”向农村和农业转移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循环发展的舆论宣传力度小、渠道、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长期存在,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整个循环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初期收益不高,市场运作水平较低,基本上依靠国家和各级财政的投入和扶持。目前,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长效发展机制未建立完善。如全市“811”污染治理工程开展以来,规模生猪养殖场基本上都建立了沼气池,但正常运作的却不多,实施沼气、沼渣、沼液“三沼”利用的就更少。

3.3 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滞后

近年来,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但总体数量不多,应用面不广,技术模式较单一,推广力度不大,与其他地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产业耦合、设施配套、科研攻关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撑。

3.4 生态循环农业参与主体缺少

以渔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不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不多,特别是缺少起关键作用的循环农业中介服务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

4 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可推广模式

4.1 节约型农业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药、节肥、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投入物减少,从而实现减量化的农业生产。如推广农田节约增效技术,采用环保节能型设施工艺,发展设施农业,施用高效高产农作物种子,节约用水、节约用能、减少化肥施用;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4.2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通过林下经济、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在农业产业内部与层次之间物能相互交换,使得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再循环的农业生产。如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以及水旱轮作、粮经饲(草)轮作,充分利用空间、时间,提高土地、光温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种植业产业内部循环,增加农田综合效益;林地养鸡、园地养鹅、养兔、山地养羊、养獐、荒岛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之间循环,实现品质改善、地力培肥、生态改良的共赢效果。

4.3 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通过沼气工程、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经加工或技术处理将农业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从而实现再利用的农业生产。如通过沼气工程将秸杆、加拿大一枝黄花、畜禽粪便、蔬菜残渣、农业污水以及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变成沼气、沼液、沼渣,成为能源和肥料,利用葡萄枝条等生产食用菌再还田,成为原料和肥料,将贝壳、虾壳、蟹壳加工综合利用,制成饲料或肥料,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 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5.1 发挥政府部门引导扶持作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当作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出台扶持政策意见,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扶持,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性,建立多元的农业投入机制。在继续实施“三品”认证、沼气工程、地力培育、农机设施等补助补贴的基础上,设立生态循环农业财政专项资金,优先考虑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扶持,重点培育三沼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农业有机肥生产等中介服务企业,并对通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的给予以奖代补。

5.2 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作用

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规划引导,着眼当前,谋划长远,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作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内容,合理统筹实施。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结合舟山实际,突出重点区域,注重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产业配套,以农业“两区”为实施载体,以一、二、三产业联动促进为目标,增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操作性,确保取得实效。

5.3 加强科研推广支持作用

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引导和推广应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及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努力为突破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科技保障。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循环新型农作制度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治理技术等。加强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三位一体”的基层渔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技术服务队伍,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真正推广到农村和农业生产中提供技术支撑。

5.4 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把生态循环农业摆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位置,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成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建设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模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示范推广,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良好建设氛围。

[1]谢长松.洛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1):52~56.

[2]傅潇霞,程虹湘.萧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1(2):11~13.

[3]郑水明.生态循环农业的浙江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1(11):22~24.

[4]臧峥峥,沈军.东海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86.

猜你喜欢

舟山市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好惨好惨的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是小画家
舟山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