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工程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王浙梅方为红
王浙梅,方为红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6
0 引言
根据档案管理要求,数码照片是工程竣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创优、夺杯的必备支撑材料。数码照片的采集和整理是数码照片归档的首要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数码照片质量和日后归档利用。虽然数码照片已受到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的日益重视,但由于项目管理者长期以来注重工程实体,忽略工程资料归档重要性的历史原因和当前送电线路工程多为抢建工程及数码照片不允许后期补拍等现实原因,它的采集与整理也很快成为项目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的现状
结合送电工程的特点,国家电网公司陆续下发了《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等文件。文件也对数码照片采集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我们对数码照片采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较为明确认识,并采取一些控制数码照片数量和质量的措施,如将其作为月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也加强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的策划和交底。经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数码照片的数量有了改观,质量有了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2 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存在问题
2.1 “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依然存在
我国法律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1]。但这种传统绝非是法律界独有,而是我国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思想当中。在送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抢建工程或抢建阶段,我们不知不觉就陷入“重实体轻程序”的状态。这里“实体”指的是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等,“程序”指的是工程施工过程及过程中应该留下的记录性文件,也包含数码照片。正是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至今,大多项目、施工班组负责人及一线员工始终认为完成工程实体工作就完成一切。
2.2 人力物力资源不足
自从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利用数码照片加强工程安全质量控制要求后,虽然数码照片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日益重视,但这种重视只停留在制度制定和完善的层面上,执行力度不够。在数码照片管理上侧重创优、夺杯工程,忽略一般基建工程。在一般工程上没有配备一定的人力物力,或者说是配置不充分。
2.3 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费时费工
客观的说,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工作的确会降低劳动效率,浪费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故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很难得到一线生产员工的理解,采集者与作业人员配合有些时候不是很默契。
2.4 数码照片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码照片能够最真实、直观的反应现场安全质量状况。而一个不符合安全文明施工规范要求的施工现场,一个不安全的行为,一个不到位的措施都让拍摄者束手无策。这无疑提高了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增加工作量。
2.5 送电工程施工点多线长,场地分散
与房屋建筑、变电所施工现场不同,送电线路工程突出特点就是点多线长、场地分散。送电线路工程大多是野外分散施工,多的话一天可能有十几个施工点,且相隔较远。假如配置人力物力不足,采集者“单枪匹马”是无法每天奔赴各个施工点采集照片,同时施工班组也不可能因为拍摄一张照片而停工等待。此外,送电工程每个施工点的时间一般都较短,多则十余天,少则一两天,从成本角度考虑,加工多套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和反复搬运都是不划算。
2.6 数码照片采集要求与拍摄者业务能力不协调
《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对数码照片采集提出基本要求为“现场实物的拍摄主体右下角应设置标识牌,标识牌应占整体画面面积1/16-1/9,标识牌应包含工程名称、施工部位、拍摄时间等要素”。这些要求可能对水平拍摄、局部拍摄不难,可对从高处往低处、从低处往高处及高空拍摄等很是困难,往往无法达到照片内容全面、丰富,标识牌位置准确、端正等要求。
目前,数码照片质量高低主要表现在图像质量上,图像质量表现在画面是否精彩,信息量是否丰富,清晰度是否高、曝光是否准确、色彩是否饱满和谐等技术指标上,而这些主要是有拍摄者水平决定的[2]。查看以往采集的部分照片,经常会发现存在画面漆黑、主体不明显、内容不丰富和隐藏在画面背景中的一些不理想行为等缺陷。这就要求采集者不仅掌握数码照相机的基本功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程管理知识。
3 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的对策
3.1 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
“重实体轻程序”并不是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必须要让“重实体轻程序”思想向“实体程序并重”方向转变,做到两者兼顾。随着将数码照片作为安全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做好这项工作也势在必行。项目管理者,特别是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要提高对数码照片管理的认识,逐步引导员工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只有项目管理者和员工都认识到数码照片在控制安全质量方面的重要作业,认识到采集数码照片的必要性,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工作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3.2 配置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解决场地分散的现实问题
人力物力是采集与整理数码照片的基础。目前各个项目都配置了一定量的数码相机,但送电工程的数码照片采集者主要以施工班组中的员工为主,因为他们身处各个具体的施工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便利。为切实做好数码照片的采集工作,需在每个施工班组配置一只照相机,各班组设一至二名兼职采集者,由各班组长负责协调。
3.3 积极做好数码照片采集策划,形成常态管理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不断提高,承包范围越来越窄,施工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项目成本管理压力越来越大。搞好数码照片的采集与整理工作无疑增加项目管理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仅是采集与整理所需人力物力,而且包含现场安全文明设置配置、搬运、布置等引起的成本。在要求数码照片完整和降低成本这对矛盾中,我们都不能有失偏颇,需要在工程开工前做好策划,充分理解相关文件对数码照片量和质的要求。在满足量和质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数码照片采集点,逐步形成一个内容明显、形式简单的管理模式。
3.4 建立网络,落实责任,全员参与
送电工程项目数码照片管理可建立管理网络,明确分工,及时交流沟通,指导和督促网络成员做好采集、整理及上交工作。同时,数码照片采集者无法独自承担采集重任,关键还要依靠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只有相互配合,拍摄的照片才会更好。
3.5 加强数码照片采集技巧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由于数码照片采集过程中会受到拍摄者业务能力的影响,所以开展数码照片采集技巧和相关知识培训也非常必要。首先,他们应该掌握数码照片采集的要求和数码照相机基本功能及设置;其次,他们应该掌握画面构图、清晰度控制、拍摄角度等技巧,提高照片质量;然后,他们还应该掌握工程管理基本常识,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施工现场严禁穿拖鞋、背心、赤膊等,以便在构图时提醒拍摄范围内人员,避免照片画面内有违章行为、场地脏乱等现象,培训过程中可以展现一些案例,并进行讲解;并要加强责任心教育,避免该采集的照片少拍、漏拍。
3.6 数码照片采集的其他建议
1)根据规定要求,采集的数码照片必须有人物,但除有需要外,不建议拍摄画面中人员的正面肖像,但应该突出画面里人员其他特征,如所在单位、职务等;
2)为避免最后归档人员对照片画面的理解错误,应要求拍摄者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筛选、命名。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送电工程数码照片采集与整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借此抛砖引玉。
[1]汤晶颖.我国行政解释问题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09(7).
[2]王凤刚.高校数码照片收集归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河学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