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建设探讨

2012-08-15李忠民

绿色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李忠民

(吉林大学 环 境与资源学院,吉林 长 春130000)

1 引言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对野生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土地沙化、森林资源锐减、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等已成为当前重大的环境问题。目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1],是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资源、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施的6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2],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3]。

2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1)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一些生物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生境,受自然地理的影响很大,生境一旦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该种生物的灭绝,因此,为了保护某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需要在其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这种意义上说,划定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例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丹顶鹤等珍稀禽类;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福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文昌鱼。

(2)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往往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的最优结构,对其所在的区域或流域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用,它的保护具有广泛的区域性和宏观的数量性。因此,在一些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例如,长白山是全球范围内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最明显的生态系统之一,长白山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全国、东北亚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又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甘肃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湖泊生态系统。

(3)以保护某些特殊景观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一些景观由于具有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重要意义,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这些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里、草原和荒漠区域,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台湾玉山国家公园等。

(4)以保护特殊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在一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温泉等自然遗迹区域也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例如,湖南张家界森里公园,保护对象是砂岩峰岭风景区;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火山地质地貌[3]。

3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也是重要手段,通过限制人类的干扰,保护某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储备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3.2 保留自然本底

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建设,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自然本底,以供利用和改造。

3.3 科研教育基地

生态学、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物学等学科常常需要长期、连续、定位地进行试验。自然保护区内保存有大量的生物和特殊地质地貌等,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研教育基地。

3.4 重要的旅游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原始感、神秘感,都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吸引无数人前来观光,是重要的旅游地。

4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分为核心区,核心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定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3]。

分区制度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不同的区段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时为游客提供行为指导。有效、可行、科学的分区是建立在对保护区各部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敏感度等信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1956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2 53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5 188 100万h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总面积为9 365 160万hm2,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和61.7%。2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33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0多个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4]。

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方面,我国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内的20多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5]。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并“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保护水平”;2004年全国人大也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的起草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区,并不断扩大,相关法律法规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形成,管理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素质稳步提高[6]。

5 存在的问题

5.1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由于其所处的角色地位、目标任务不同,其需求取向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这是导致不同利益者之间冲突的直接原因[7]。在我国,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长期存在,《自然保护区条例》只强调了保护区的建设,却没有谈到人的因素,对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缺少相应阐述。自然保护区的居民与环境已经和谐地共处了几千年,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并不会危害到保护区。一味地排斥他们,反而会造成关系的紧张,不利于进行管理。

5.2 强调保护,弱化旅游开发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来看,我国对自然保护区采取的是较严格的封闭型管理模式,一般禁止游人进入保护区内部游玩观赏,但是,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由于资金原因,允许保护区内发展旅游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多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遭到了严重毁坏[8]。应当在保护制度中把旅游开发的因素考虑进去,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

5.3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徐基良等对我国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约占9.45%,而本科以下的人员约占90.55%[9]。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更是长期处于缺乏管理人员的状态。在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同教师一样,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能够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目前,我国在保护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研究工作做得少之又少。我国未来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将从简单的看守向科学的管理转化,需要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因此需要有较高学历的人员参与。

5.4 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都有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要求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工资和运行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只负担国家级保护区的部分基建费用和部分专项资金。但是,自然保护区大多经济结构单一,木材等原材料往往是这些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保护区限制这些资源的开发,地方财政更是受到了很大影响,造成保护区巨大的资金缺口。

6 对策与建议

6.1 寻求经济替代,实现社区共管

为了消除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区建设中,应当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保护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在保护区外,积极尝试可行的经济替代,以减轻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经济依赖,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随着生态保护意识普及,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10],可以充分发动保护区社区人民,让他们参与到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的队伍中,达到社区共管,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6.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应当在实际建设保护过程中,将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不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对于在保护区内进行试验或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并用来建设保护区。

6.3 坚持分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应当分区管理,有效的分区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同时为管理者和游客提供指导。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常常不能够严格按照此三类的功能进行管理游客的活动。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按照功能区划和生态脆弱性,绿渊潭以上的苔原带和天池应归为核心区[11],但是为游客方便而修建的水泥栈道可以直达天池。不仅有碍观赏,更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

6.4 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业

我国的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存在旅游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逐年增加,给保护区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应大力发展旅游区的民族文化建设,以分散游客。另一方面,应当大力提倡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观赏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与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型旅游。努力提高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游客的观念,降低自然成本。

6.5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才能。可以通过招考的方式,从高等院校招聘一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进行保护区资源环境等的调查研究。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委托培养、技术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管理队伍。

6.6 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

应加强同国内外相关单位的技术经验交流,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1]黄建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76~180.

[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野生动植物保护五十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

[5]谢建强,王超.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若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47~150.

[6]李振荣,刘海军,刘云强.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浅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62~63.

[7]谢屹,李伟,温亚利.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2~63.

[8]王晓丽.中国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世界环境,2004(7):31~37.

[9]徐基良,宋维明.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3~16.

[10]黄文娟,杨道德,张国珍.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9,31(1):46~49.

[11]包国章.长白山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11(9):19~21.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