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中的中国景观本土化研究
2012-08-15叶岚
叶岚
(上海中星志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1 引言
查阅景观发展史料发现:“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最早见于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当时被用来描述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宫和庙宇。西方的造园史起源于埃及(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初是以树木园和蔬菜园的形式表现,历经千年的发展,直到17世纪,造园师勒诺特设计和建造了凡尔赛宫,这是将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伟大作品,笔者认为这是由单一“造园”设计到“景观”设计的转换。到了18世纪,由英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雷普顿将单纯的“造园”形成系统性设计工作,对设计图和设计说明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西方“景观”设计体系由此真正诞生了。189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设了景观建筑学专业课程,宣告景观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
而“景观”这个词汇在中国的发展是建立于近10多年来的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其实,中国的造园历史也历经千年的发展。在殷周时期,以畜养禽兽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这就是中国园林的雏形。“园林”随着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在明清达到了巅峰;同时也由皇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种有民众性基础的艺术。16世纪,明末造园家计成写就了《园冶》,这是世界造园史上最早的名著。园林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诗人画家的赏玩余兴,工艺技术也只是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未能有职业化发展的导向。
但从中西方的造景的发展历史上看,无论中国的园林和西方“景观”的发展起源都有一个共同的范本——绘画,源于艺术家对自然情态中的山、水、植物进行丰富想象,进行艺术加工后的现实产物;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人文美景。
2 园林景观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在简单对比中西造景艺术的发展后,会发现“西方景观”和“中国园林”的殊途同归。随着经济发展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中国掀起的景观设计热潮后,在疯狂崇拜模仿国外景观设计的案列后。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思考——“中国景观”的路在何方?同时中国的很多的景观作品中,常常会发现和众多国外景观作品极其类似。但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可以“借鉴”国外的景观设计,却无法模拟出一个在我国存在了几百年的中国园林,如拙政园等。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山、水、植物,如同哲学第一课上讲的——世界没有同一片树叶,那么中国园林中讲没有同一块石头、同一池水、同一颗草木。正是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实现了中国园林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理想目标。
“西方景观”将造园和建筑学融合,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将微观艺术向宏观艺术发展。不再局限于私人花园的设计,将“景观美学”向居住的社区,甚至城市整体的诉求发展。但仅仅依靠“拿来主义”是不行的,要在中国这片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背景的土壤上,“Landscape”或许能开花,却一定无法结果。因此“中国景观”的发展道路必须着眼于新的本土化。
3 中国景观的本土化研究
3.1 从生态出发,做可持续景观
莱尔(Lyle)指出,“生物与非生物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而持续生存”。由人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景观应当具有在当地能量流和物质流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只有可再生的景观才可以持续发展,即景观具有生命力。在所有的景观施工材料中,唯有植物是具有这种可持续的生命力,是可再生的资源,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物质与能量循环运动的设计方式。中国的经济加速发展是以巨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云南的大旱,长江的严重干涸,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加速,中国人开始反思一味地城市化发展的长远影响,开始审视可持续的景观效益的重要性。现在国人都将目光聚焦于园林绿化的建设中,开始欣赏和推崇植物生态景观。可以预见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3.2 因地制宜,应用本土化植物品种
植物品种的匮乏,求新求异,设计师忽略地域限制,在北方大做热带景观,在旱区大做水景观,这种以主观意识忽略客观实际的设计作品鲜有成功,即使有一二特例,也将为这种违背自然生长环境因素的设计,付出高额的代价。因此,笔者植物景观的配置必须以乡土树种为主。
3.3 植物群落多样性,实现生态群落的稳定性
植物配置要模拟自然生长的情态,增加植物生长的品种,提高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不提倡违背了自然生长规律的,单一的大规格的乔木和单一的整形灌木相结合的植物配置形式。我国城市绿地中乔草,灌草的双层结构,纯林和纯草地单层结构的比例很高。特别是受英式疏林草地,法式宫廷模纹的一些模糊景观设计概念影响,为了追求开敞和气派,盲目追求大草坪的设计。其实大草地存在绿量小,生态效果差,后期养护成本高的缺点,长期的防病害杀虫剂对土壤和周围环境严重破坏。在这方面,上海的园林绿化部门早已经提前意识到。多年前,上海市就出台了《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明确对不同规模绿地面积的楼盘提出了植物品种的数量要求。对植物配置中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指导和约束的意义,对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创造了萌动的温床。从横向性发展看,这不是对景观设计的守旧和约束,而是在以现实条件的依托下进行的稳健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以新引进品种为创新。据了解,上海的“春景秋色”示范工程自2004年启动,就应用新优色叶、观花乔灌木259种。从纵向性发展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带动了整个生态群落的迅速恢复。以上海“月湖山庄”为例,该项目就以植物品种的丰富多样为特色,在建造2年后再次考察,竟然发现了上海地区不多见的黄鼠狼、野兔等动物,这说明周围环境已经从简单的植物种群上升到了自然的稳定生态群落,环境改善得到了最鲜明的印证。景观设计追求的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与场地的结构和功能相依存,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营养物、土壤以及能量等将得以保存,物种的多样性将得以保护和发展。
3.4 植物群落的建设与破坏
笔者一直在强调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合理植物配置营造优美的绿化景观,模拟自然生态。为了避免矫枉过正,必须指出,景观绿化的建设绝不是“先破坏,后建设”。关于古树名木的保护,早有明确的条例。目前国内很多景观中的绿化设计为了追求即时的绿化效果,大批量的种植超大规格的乔木,或密植灌木。应思考如此大量大规格的乔木的来源,多以森林中的长成树木为主,不仅破坏森林植被,而且存活率极低。密植不仅是经济效益差,更严重的是压缩了植物的生长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设计师要有足够的远期预见性。
4 结语
中国的景观设计之路才刚刚开始,得益于中国璀璨艺术文化的沉淀,中国年轻的景观设计师有条件综合中西方在“景观”发展的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之路。植物配置作为中国景观本土化进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
[1]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61~62.
[2]王国宏.再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生物科学,2002(1):126~134.
[3]Serge Salat.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高环境质量的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