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

2012-08-15刘燕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理念人类

刘燕

(贵阳学院教务处,贵州 贵阳 550005)

1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更新,环境教育在高等院校中不仅仅是充当以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专门学科领域完成对专门从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作用,而且,高校的环境教育还必须是针对全体的学生,通过高校的环境教育,使他们在价值理念、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贯穿一种环境友善、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促进他们环境意识的树立,以保证他们注意减少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永续发展的关系得以良好维持,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和谐共进。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全世界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在这个时期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无知和不关心造成的,因此,环境教育仅局限于环境知识教育和污染治理的技术层面。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指出了环境教育就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才从只针对专门人才的专业化教育阶段进入普及型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环境教育的这种发展,完全顺应了时代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着更新的发展。

2 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

2.1 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环境经济学的库茨尼兹曲线显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发展中,环境质量退化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的关系,其发展轨迹有三个:第一,发展以环境质量退化为代价,在突破环境安全警戒线后,由于治理不及时而引起环境经济系统最终的崩溃;第二,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经济成本和环境风险都很大,往往发展的成果抵不上环境的破坏;第三,通过技术进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在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增长,设法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最佳动态关系的发展通道,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在经历了第一种毁灭式的发展和第二种阵痛式发展的各种灾难后,在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的消亡,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现代环境问题频现和环境灾难频发所引发的人类灾难的面前,终于意识到可持续环境保护的理念应植根于每一个地球人的心中。

高校环境教育无论是作为对精英人才的教育,还是作为对普通大众的教育,都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加强了环境教育的力度,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强调了环境效益是长远的经济效益这一理念,以期通过全人类的努力,使我们与地球这个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能更加和谐美好地相处。

2.2 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首次作为国家建设要求提出,标志着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志。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它将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品质。十七大报告提出,“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充分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意义所在。生态文明作为目前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以生态建设促生产发展,以良好生态保幸福生活,从文明的高度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这就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生产、生活中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良好状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首先是育人的,其次才是专业的”,高等教育肩负着服务社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手段的实施,才能培养具备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专业人才,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

2.3 环境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通过环境教育,能够构架良好的生态道德伦理观,

使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学会爱护并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树立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加强自我的约束能力、管理能力、调控能力和监督能力,自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 环境教育是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地方发展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无,对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接受了良好的环境教育,树立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决策和行动上才能做到对环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通过环境管理的转型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保证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5 环境教育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素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高端引领作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和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在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同的认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高校环境教育课程不再是只针对相关专业学生设置,而是作为一类基础素质类课程存在,并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和变化。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晚、针对面窄,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拓展课程进行开设,并通过绿色校园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使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得以确立。

2.6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从专业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到非专业的环境理念树立、环境行为养成,都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和创新高校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2.7 环境教育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

环境教育的过程能够不断地重构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使他们树立起生态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提升生态素养。生态素养是较高层次的哲学素养表现,它基于人们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态行为实践,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思考生态问题。学生生态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生态知识,使环境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不断地延伸,成为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7-10-25].http://cpc.people.com.cn.

[2]左玉辉.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7.

[4]田 青.中国环境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130~134.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理念人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