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2012-08-15沈莉娟曹玉英闫海红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沙化宁夏水资源

沈莉娟,曹玉英,宋 智,闫海红

(宁夏吴忠市环境监测站,宁夏 吴忠 751100)

1 宁夏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口增加和资源开发对宁夏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包括土地侵蚀风蚀和水蚀两大类,宁夏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6849 km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71.1%。其中水蚀面积占40.3%,风蚀面积占30.8%。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地处黄土丘陵地带,是宁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发生水蚀面积占宁夏水蚀面积的76%。根据不同时期调查,宁夏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为39175 km2,90年代初为38873 km2,1999年为37086 km2,目前仍有36849 km2。

1.2 土地沙质荒漠化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土地沙质荒漠化集中分布于宁夏中北部的盐池、灵武、中卫、同心等县市。目前,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1826 km2,其中:流动沙地(沙丘)1285 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10.9%;半固定沙地(沙丘)942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8.0%;固定沙地(沙丘)6807 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57.6%;沙化耕地1626 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13.8%;风蚀劣地15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0.04%;戈壁1151 km2,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9.7%。

据宁夏林业勘察设计院多年调查资料得知,1949年宁夏沙化面积12840 km2,1960年为12960 km2,1970年为13260 km2,1990年为12690 km2,1995年为12570 km2,目前为11826 km2,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宁夏土地沙漠化呈加重趋势,70年代以后呈减轻趋势,是中国唯一的沙化逆转省区,但土地沙化问题仍十分严重。

1.3 土壤盐渍化

宁夏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宁夏平原灌溉农田区,但南部山区清水河流域苦水灌区也有盐渍化土地分布。

1.4 自然灾害频发

宁夏地跨3个气候带,气象要素变化常引起多种自然灾害,如低温、霜冻、冰雹、干旱、洪涝、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对作物的危害都很大。宁夏地处内陆,大面积暴雨机会不多,大的洪涝灾害相对较少,但局部的、历时较短的强暴雨时有发生,会产生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宁夏3/4以上属于干旱区,旱灾的发生频次最多,而且影响范围又极为广阔,往往几个县乃至整个宁夏同时发生,造成农业损失极为严重,同时,干旱还导致沙尘暴频发。

1.5 水资源匮乏

宁夏当地地表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水资源少,区域分布不均;矿化度高,含沙量大,天然水质差;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加重了干旱缺水程度,开发利用难度大,天然地表水资源量9.71亿m3,平均年径流深18.7mm。地表水资源是全国最少的省(区),平均年降水292mm,比黄河流域平均值476mm偏少39%,不足全国平均值650mm的一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是黄河流域平均值87.6mm的1/5,是全国平均值276mm的1/15。按每亩占有水量计,宁夏为52m3/亩,是黄河流域平均336m3/亩的1/6,是全国平均1800 m3/亩的1/35。按人均水资源量计,是黄河流域平均785m3/人的近1/4,是全国平均2630 m3/人的1/13。因此,宁夏的降水及地表水资源量,与全国及黄河流域相比,无论从水资源的绝对数量,还是从单位面积产水量及人均、亩均占有水量,都属全国最少。

2 影响宁夏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

2.1 地质构造

宁夏地域不大,只有5.18万km2,但因处于温带内陆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国自然区划中,跨西北干旱区域和东部季风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处在我国3大自然区域的结合部位,在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地层区划中,又分别属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区内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综合交织,构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形成多种生态类型,有草原、森林、荒漠、水域、农田和城市6类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中又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组合。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下,以草地比重最大,占宁夏土地面积的近50%,农田也大多是开垦草地而成。在草地中,以旱生、覆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分别占天然草地的55.1%和24.0%。

2.2 气候条件

宁夏雨量稀少,平均年降水量292mm,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47%;综合水资源量11.7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0.042%;水资源模数2.26万 m3/km2,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1%,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的末位。水分条件和光热的组合不够协调,宁夏北部和中部光热多而水分少,宁南山区光、热、水则均少,水土资源严重不平衡。耕地亩均水量仅50m3,为全国平均值的4.2%,在水分条件不足的制约下,大部分地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限制了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和强度。多数自然生态结构单一,外部输入少,导致系统功能整体偏低。该区草原、森林、水域、旱作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状况对天然植被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水是决定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及演变的制约因素,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水又是最敏感和最小限制因子,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构建的基础和变化的动力因子。

2.3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宁夏位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之间,又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带是我国北方的环境脆弱带,对气候反应波动敏感,属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多灾易灾的地带,宁夏多数地区正处在这个带上。由于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植被稀疏、水蚀风蚀活跃,决定了其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大气、水、土壤的自然净化功能低,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偏低。稀疏的自然植被对降尘、工业废气的净化作用很小,环境极易受到污染和破坏,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能力薄弱,多数地区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十分困难。

对此,可以清楚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不是短期或者简单的人为活动能改变的,因此改善宁夏生态环境明显只有通过控制另一个条件——人为活动。

3 影响宁夏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

宁夏土地开发历史悠久,自然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下了人类生活的烙印。原本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由于千百年来人为干扰不断累积,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比重日趋减小,自我恢复能力下降。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沿用历史上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养蓄,导致继续滥垦、过放、乱采,引起植被退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法控制,原已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4 改善宁夏生态环境的控制对策

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一般”水平,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为实现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局部小气候,为逐步实现良性生态环境奠定基础,营造区域良好环境。

(2)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达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实现“三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3)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合理选择物种,充分应用沙生植被分布的规律性,逐步营建起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系统。同时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治沙经验。

(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为原则,重点是25°以上的坡耕地,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管理、政府控制”的原则,搞好种苗基地建设,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5)理顺思路,调整结构,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6)加强管理,保护资源,针对目前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相对薄弱的现状,进一步落实保护措施,防止掠夺式开发利用,确保自然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7)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8)对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沙-水-土-人”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提供防治沙漠化的建议方案,对建设宁夏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承载进行预测。

[1]毛德华,夏 军,黄友波.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4):55~61.

[2]韩 娜.浅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6~28.

[3]高红梅.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381~384.

[4]丁 睿.宁夏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宁夏省委党校学报,2007(3):86~87.

猜你喜欢

沙化宁夏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2009-2014年吉木乃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宁夏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宁夏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王佩:为半干旱地区集聚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