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生态家园,创建和谐社会——湖北省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分析与总结

2012-08-15张再起陈可金

绿色科技 2012年7期
关键词:沼气池沼气家园

张再起,陈 杰,陈可金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2.湖北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0)

1 引言

近来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湖北省以农村沼气“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突出的生态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属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广大农民有养猪养禽习惯,农村沼气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经过曲折发展,全省农村沼气已步入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轨道,在“十一五”期间全省筹措21.1亿元补助资金投入农村沼气建设,使全省农村累计建池300万口。另外,湖北省继2005年后又将血吸虫病区“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作为民办实事之一,加大了投入力度。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在血吸虫病重疫区的仙桃、江陵、公安三县市整县推进农村血防沼气40万户,普及率达36%。特别是近几年来,湖北省较好地把握了农业部提出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实质与内涵,率先在恩施兴起了“五改三建两提高”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家、建园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不仅成为该州自建国以来在农村区域实施的最大系统工程,而且被省委评价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农业部称之为“极大丰富生态家园内涵的恩施模式”。

2 5种生态家园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在一些城郊结合村,农村沼气生态家园建设与农家乐开发紧密结合,农民增收显著。宜昌市梅子垭村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形成养殖业、种植业、休闲旅游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局面。沼气建设改变了农村过去“脏、乱、差、臭”的村容村貌,改善了农家生活卫生环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目前,全村经营农家乐餐馆、沼气火锅、生态垂钓、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的农家已发展到近100家,年营业额400多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60多万元。

2.2 特色民居模式

恩施州许多县市将生态家园建设与少数民族的民居改造有机结合,改变了旧山村原始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既保持和发扬了土家山寨苗族村落的优秀建筑文化特色和人文韵味,又透露出现代新农村的气息。项目建设中,从选址挖池到改水改路,从厨房布局到灶台设计,都注重因村因户地进行人文设计,尽量做到项目建设与人文环境、地理风貌相融合。在咸丰小村村、小模村、官坝村、来凤黄柏村、鹤峰四坪村、宣恩封口坝村、恩施灯笼坝村等村庄,隔远遥望,一个个雕檐垛脊的土苗山寨、斗拱飞檐式的土家干栏吊脚楼群坐落在碧水间、绿树掩映中,成为大山别样的风景。走进细看,一户户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家院落里,院坝圈舍干干净净,户用卫生间清清爽爽,厨房灶台灶具的摆放设计整洁合理,开关一拧点火煮饭,开关一按沼气灯就亮,一股股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2.3 生态农业模式

在宜昌、咸宁、黄冈等低山丘陵地区,相对地广人少,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正方兴未艾。这种俗称“猪-沼-果”的南方生态农业模式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利用沼气池前推种植业,后拉养殖业,通过沼气微生物将动物与植物联系为紧密的生态链,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当阳三湾村是一个柑桔生产专业村,其中二组有农户15户,59人,年出栏生猪80头,种植柑桔12.33hm2;通过沼气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年生猪出栏增加86头,增加收入7万多元,柑桔种植面积扩大了3.87hm2,通过沼肥施用于桔园,每亩节约化肥投入约100元,并且提高了柑桔糖度,色正味纯,柑桔销售价格每公斤上涨了5分钱,每亩柑桔增收150元,每户平均通过种养殖业增收达8 000多元。

2.4 文明新村模式

恩施、建始、罗田等山区县(市)在生态家园项目建设中,将“一池三改”内容扩充为“五改三建二提高”,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龙头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乡村道路、饮水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项目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院落、清洁的厨房、卫生的厕所、绿树丛中的蜿蜒小路。

2.5 资源再利用模式

目前农村养猪业正在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发展,集中规模化养殖同时也带来了养殖粪污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荆州、恩施、十堰等地农村的一些农户开展“煮酒+养猪”生产模式的沼气生态家园建设后,建一个20~50m3的沼气池,将污染源转变为优质有机肥料,促进周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同时可以获得优质清洁的沼气能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 农村生态家园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落实组织保障。农村能源建设是一个公益性的弱质行业,其项目的推广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非常重要。生态家园项目建设被列入《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内容,规定了硬性任务和投入措施。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各市、县市区均成立了生态家园建设领导专班和工作专班,层层落实责任制,为项目推广建设给予了组织保障。

(2)争取加大投入力度,落实资金保障。为了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地市和各项目县市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项目引导投入,政府捆绑投入,群众自愿投入”的推动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并管好用活国家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国家投入资金的引导扶持效应;另一方面加大部门资金捆绑力度。各县市都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地区建设等渠道进行资金捆绑,集中投入,增强了资金投入的聚合效应。

(3)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落实技术保障。①各级服务站、技术施工队得到加强。目前,全省有省级服务站1个,县(市)级服务站51个,乡镇级服务站68个,技术施工队243支。②利用农业部远程教育培训班和省“阳光工程”培训班,以及在各地市、项目县市区多层次沼气技术培训班,全省已取得农业部技术培训认证资格的人员超过1万名。各项目县市借助这些技术力量打造专业化的农村能源技术专业施工队伍,在施工实践中采用“师带徒”的办法加强施工队伍技术实力。施工技术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4)加大宣传、示范力度,发动农民群众。在完成沼气池施工后,每户要完成改厕、改圈、改厨还需用投入2 000元以上的现金和30个普工工日,这对一般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缺乏利益驱动,农民群众是不会轻易参与的。因此,一方面,坚持应用典型示范这一农村工作的法宝,指导各地集中力量创建样板,做给群众看,依靠典型示范户、示范组、示范村,让事实说话,让效益说话,提高农民的认识,这样既扩大了影响,又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后续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另一方面,在树立榜样的基础上,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引导更多的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态家园建设,变“要群众办”为“群众自己要办”。

(5)加强项目监管和督导,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和卫生部相关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湖北省制定了各项目规范化管理细则;依据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并结合全省实际,制定了《湖北省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以确保项目的规范化动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技工持证上岗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物资招标采购制、资金使用审计制、项目补助公示制。

以上经验既是对湖北省生态家园建设工作的主要概括,也是今后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

4 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

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与农民群众基本需求最直接,与解决农村其他问题关联性最强。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1)抓好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项目农户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能源效益、肥料效益、“一建三改”带动养殖业发展的效益。一口8m3的沼气池,正常运转后,每年产沼气300m3,可为用户提供10个月左右的炊事用能,替代1.5t原煤或者100kg液化气,直接节约开支350元以上。农户使用沼气后,可用上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25~30t,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肥种菜可使每亩增产30%~40%,改善了蔬菜品质,提高了附加值。另外,开发沼气可带动农民养猪,农民要正常使用沼气池,就要养猪3头以上,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综合算账,一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1 000余元。现在全省常年沼气池利用数300万户以上,年创经济效益共计30亿元以上。可以说,建设生态家园,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增收工程。

(2)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这些年来,城市建设得很漂亮,可农村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农村人猪同室、粪土乱堆、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产质量。改造农家厨房,通过改灶节柴减轻烟尘污染,有效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既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又有利于人们创造舒适的居室环境。十堰等地民间流传的建沼气池“解放了男人、漂亮了女人”,正是对生态家园建设效果的真实写照。改造畜禽栏圈,改建卫生厕所,不仅能够集中管理粪便和垃圾,从外观上保持农户庭院乃至整个村庄的整洁,还可以通过厌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措施,杀灭血吸虫卵、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切断其传播途径,有效减轻部分传染病对人们的侵扰。农户生活在整洁的房屋院落,用上了洁净的厨房、卫生的厕所,喝上了清洁卫生的水,用上了清洁卫生的燃料,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实施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可以说既是治本之策又是迫在眉睫。

(3)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湖北省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发展户用沼气,推动农村节能,对于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①农户使用沼气作为炊事的主要能源,基本杜绝了农户对薪柴林的砍伐破坏,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成果。按每口沼气池年可保护约0.2~0.3hm2薪炭林计算,全省在用沼气池300万口,直接保护了80万hm2左右薪水炭林森林资源。②通过更新省柴灶、提高燃烧效率,可以减少农作物秸秆消耗,为秸秆还田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良土壤。据一般经验,每改造一座省柴灶,年均节约秸秆1 000kg以上,可以满足0.07~0.13hm2地的秸秆还田用量。③通过节能和开发沼气,可以遏止农村用能的“煤炭化”趋势,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32.5亿t,仅次于美国的57亿t。据测算,一口沼气池年产300m3,可每年替代煤炭576kg,由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12.7kg。全省全年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8万t,减排二氧化硫20394t,所以,建设生态家园,开发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繁荣的需要,也是保护地球外层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恩施州最近几年把沼气作为建设“生态示范州”的基础工程来抓,已出现了显著的效益,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来实施,解决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农民不上山砍柴,就达到了巩固退耕还林的效果。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7%。

(4)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而且使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①新生活、新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以“一建”带“多改”,完善水、电、路、通讯、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使农民既能用上效率高、烟尘少的沼气等能源,又能饮用清洁、无菌的自来水,既能安居乐业,又能顺畅地通达外部世界,既能听广播、看电视,接受书刊杂志的各种信息,又能及时地诊病、治病,享受到城镇居民式的现代生活。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走向了新生活,也增强了农民生态观念,爱村护山、保护生态环境已逐步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和自觉行动。②文明新风、新时尚。广大群众主动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增收致富和美化家园上,邻里之间协作共事、互帮互助建设家园,共同整治美化环境,家庭和睦、邻里亲善的文明之风不断涌现。同时,生态家园建设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广大干部、农民积极学习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广大群众自觉学习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自觉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技致富正在成为农村新时尚。③新作风、新气象。各项目县市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中,县市各部门与项目村、干部与贫困农户对口帮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乡村基层组织从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找到了“让党员长期受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5 结语

湖北省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省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初具规模的5种发展模式,同时也要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湖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1]刘淑梅.沼气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接轨[J].新农村,2012(2):100~102.

[2]李宝玉.沼气建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2):26~27.

猜你喜欢

沼气池沼气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沼气发电工艺中沼气干燥设备的应用
寻找失落的家园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
沼气提纯纳管的能源利用
绿家园
河北农民凭沼气专利致富
西山区沼气池建设现状调查
过了冬的沼气池如何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