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高校贫困学生就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2-08-15杨海明

科技视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毕业生大学生

杨海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 北京 102249)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多。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达400多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殊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开展了绿色通道,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有了较大改观。然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艰辛,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 贫困生的求职特点

贫困毕业生多来自农村或者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他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求职的选择方向

大多数学生在求职时倾向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而是选择较为艰苦的工作单位。当考研正成为一种趋势和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选择时,贫困生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能否支付他们读研的费用,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直接就业。

1.2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就活跃在招聘会中推销自己;而另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雄厚资金支持,加之求职中遇到一些挫折,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不积极参加招聘会。

2 贫困生求职困境分析

2.1 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平均每年50多万的数量猛增,已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然而社会需求却相对缓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就业尤为困难。

2.2 贫困的制约和影响

在求职阶段,收集信息、制作和投递自荐书、购买学习资料以及自身形象包装都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这些支出对于贫困生来说是一种困扰和负担,加大了他们的求职难度。同时,由于经济上的贫乏,贫困生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贫困”。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因自身的胆怯、应变能力差等不良表现,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2.3 社会资源的匮乏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社会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各种人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同等条件下,家庭背景、亲友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是社会资源匮乏的贫困生在求职时不得不面临的现状。

2.4 自主创业资源稀少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主要用功于书本学习,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也很难取得其他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2.5 综合素质的局限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教育经费有限,教育观念落后,培养目标单一,除应试科目外,计算机、个人爱好、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欠缺。虽然在大学阶段有所弥补,但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综合素质的欠缺使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 促进贫困生就业的意义

3.1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2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和化解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问及其内部的矛盾,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贫困生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期盼着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如果就业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结果是经济、资源、心理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就业率偏低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贫困生群体的就业得不到保障,利益格局就会失控,社会矛盾就会加剧,危及社会的安全问题就必然会出现,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4 高校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措施

4.1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必须将贫困生就业的突破口选定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面。高校应组建一支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就业指导课。另外,还可以开展求职方法技巧的培训、求职面试模拟等训练,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针对个别贫困生因经济和心理压力,缺乏交际的情形,引导他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锻炼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4.2 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

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想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

4.3 以就业为导向,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

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一方面,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4 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可以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等活动,设立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施援助。学校应继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增加更多的社会资助。

4.5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办好校园招聘会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总的原则。学校要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建立就业基地;建立校园就业网站,进行网上求职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加大投入,与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开通网上求职系统,实行远程招聘、竞聘。

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扶贫工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现在与将来。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的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猜你喜欢

贫困生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