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迁移现象发展对日语学习的启示
2012-08-15赵永进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赵永进(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早在19世纪,历史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交际环境时就发现了语言间的相互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而语言迁移现象 (language transfer)进人语言教学研究者的视野始于20世纪50年代(Odlin,1989)。母语是否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度颇 有争议(Hammerly,1991)。然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证明了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Ellis,1995;Odlin,1989)。 今天,我们认识到语言迁移的作用不容置疑,母语怎样影响二语习得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在Pica(1994)列出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十大问题中,“母语怎样影响二语习得”位列第一。因此本文,通过回顾近五十年来关于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希望增进对语言迁移的了解、引起研究语言迁移的兴趣,并特别针对日语,提出一系列语言迁移对日语学习的启示。
1 语言迁移概述
语言迁移有很多种,传统意义上对语言迁移这一概念的界定,如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所认为的:语言迁移就是在二语习得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语言迁移包括很多方面的“迁移”,不仅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过去经历和活动以及以往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都可能成为外语学习的出发点。
2 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历史
2.1 对比分析假说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语言迁移现象最早在对比分析领域里展开。20世纪 50年代对比分析开始在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出现并迅速占领一席之地。受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Lado(1957)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而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易犯的错误和学习上的难点。这一时期人们对母语在二语中的作用相当肯定。“两种语言 (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Weinreich,1953)。因此,Lado 等人总结道母语与目的语中相似的成分容易学、相异的成分难学。”这种观点可以简单表述为“距离=难度”,即母语与目的语的距离大小和目的语学习难度成正比。
20世纪70年代随着错误分析的兴起,对比分析受到冷落,但是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并未停止。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从语音、语法、词汇各个方面探讨“距离”与“难度”的关系。在二语语音学习中,母语的干扰十分明显。大多数人说外语时带“口音”便是明证。因此,美国人或英国人一般从别人的英语发音中就能分辨出谁是“老外”(Ioup,1984)。二语中有而母语中没有的音常常给二语发音带来困难。譬如,日语和韩语中/l/、/r/不分,所以日本人和韩国人说英语时容易混淆 ray 和 lay;俄语中 /e/、/æ'/不分,俄国人说英语时辨不清rain和ran(Odlin,1989)。母语中缺乏词末辅音族(final consonant clusters)的人说英语时常将多个辅音减省为一个。他们想说“He likes me”或“He liked me”,而实际上却说“He like me”(Sato, 1984)。
母语对二语语法习得也有一定的影响。大量研究结果(Nagara,1972; Gilson,1985; Bickerton Givon,1976;Meisel et al,1981)显示两种语言(一语、二语)句式相差较大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具体表现在:第一,二语学习者避免使用这些句式,例如,学英语的日本人和中国人较少使用定语从句,因为他们的母语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大多在名词前面(Schachter,1974);第二,二语学习者借用母语句式,例如,日本人说的英语句子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日语特色的SOV结构(Nagara,1972);菲律宾人说的英语常常是VSX(X为其他成分),类似于菲律宾语言VSO结构 (Bickerton&Givon,1976)。相反,当两种语目句式较为相似时,学习难度将减少。
2.2 标记理论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对比分析领域里留下的问题使得人们认到语言迁移不是—种如Lado等人想象得那么简单的现象,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深人的思考。将标记理论引入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就是一个新的探索。
标记理论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之中。最先将标记理论引入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是Kellerman、Zobl、Eckman 等人。 Kellerman (1979)指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会迁移母语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成分。此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有标记成分的迁移会逐渐停止。Zobl(1984)则发现,一般来说,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的所有阶段都会避免迁移有标记成分。例如,法语中 “combien”和它所限制的名词短语分离是一个有标记结构。法国人说法语时用这个结构“Combien voulez-vous d’oranges?”,但他们学英语时并未套用此格式造出“How many do you want oranges?”这样的不符合英语语法的句子。Zobl推断出二语学习者总是避免迁移母语中的有标记成分。因此,Zobl等人作出无标记成分易迁移,有标记成分不易迁移的推理。
2.3 认知理论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产生于心理学领域中的认知概念(cognition)是功能主义对人类智能在大脑中的组织方式和工作原理的一种理论概括。它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两方面。认知结构是对假定的心 理实体的一种表亦;认知过程指以某种方式分析、转化或改变心理事件的一种操作(袁毓林,1996)。与摈弃心灵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的认识过程,研究知识是怎样获 得、贮存、转化、运用的。一些心理语言学家接受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人类普遍的认知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方法的习得(McLaughlin,1987)。因此,运作于语言学领域的认知理论为语言习得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处理(cognitive process)和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认知理论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拓宽了研究领域,人们开始注意到学习方法的迁移。
3 语言迁移对日语学习的启示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比较微妙的时候,学习者往往会依赖母语的一些规则,产生负迁移现象。第一,在语音方面,日语中的特殊发音很容易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例如,长音的“おばあさん(祖母)”容易读成おばさん(阿姨)”等。第二,在词义方面,汉语和日语有部分词形相同但意思相差甚远的单词。 比如 “娘”“丈夫”“人参”“麻雀”“手纸”等,对于汉语和日语是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单词。第三,在词形方面,有些词形看似相近,但是书写起来大相径庭,如:“労”和“劳”,“器”和“器”,“涼”和“凉”,“単”和“单”等。 由于汉语与日语在词形、词义或词音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用汉语去理解和记忆日语单词的习惯带来很大困扰,形成语言的负迁移。
3.1 掌握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
不同语言的共性,本质上在于各自用一套稳定的声音信号和一套稳定的字形符号作为外壳去表示一定的思维内容,其思维的内涵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另外,从语言学习的心理历程来看,都遵循先声后形、先简单后复杂、先散乱后精密、先感性后理性等学习规律。学习者掌握好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这些共性为汉语向日语学习的迁移提供客观基础。
3.2 创造会话环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语法结构的行为。单纯的语法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的环境也应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第二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日语学习中。通过创设日语会话环境,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实际生活中多与日本人接触,更高效地学会日语。
3.3 恰当地使用母语
母语是学习者掌握的第一门语言,需要恰当使用,使其发生正迁移效果,促进日语学习。不能为了避免负迁移,就硬性规定日语课堂不应该出现汉语,或者应尽量不使用汉语。最大限度地使用日语实现交流,并非意味着不管何种情况都要牵强地使用日语,这绝对是一种对日语学习的误解。因此,在考虑学习者的理解水平和语言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运用汉语辅助日语学习,实现语言的正迁移。
4 小结
通过回顾语言迁移现象的发展,说明语言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应该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外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当然,语言迁移问题非常复杂,外语教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方兴未艾,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入探讨语言迁移理论,对指导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Kellerman E.Transfer and non-transfer:where are we now[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9(2):37-35.
[2]Zobl H.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J].Language Learn-ing,1983(33):293-313.
[3][美]奥德林.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姜孟.语义迁移机制的心理认知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于海军.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文学,2009(4):160-161.
[6]罗如新.论日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0(5):96.
[7]王冲.中国日语学习者“必ず”的语义石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35-38.
[8]邱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1(2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