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生态经济发展探讨
2012-08-15马艳芹黄国勤
马艳芹,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 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45)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地加快,城市的边界开始不断地向周边蔓延,并与城市周边的农村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半城市半乡村的区域,即城乡结合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可以把一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看作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在空间分布上的过渡地域[1],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已经开始城市化但尚未完全融入城市体系的农村地区,是城市增长潜在的新生地带,对整个城市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部分城乡结合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为其周边城市提供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崛起并逐步向城乡结合部转移一些重要产业,使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始渐渐融入城市经济的系统中。但经济的发展使城乡结合部也随之出现犹如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通病”,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人口膨胀、管理缺失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市今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城乡结合部应当力争把生态经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使发展生态经济成为今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也将是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城乡结合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政府以后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2 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是由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这种过渡地带的特殊性,使得城乡结合部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在管理上出现很多盲点,因此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比较集中的地区。
2.1 自然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淘汰或污染严重的大中小企业纷纷向城乡结合部转移,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甚至可以逃避经济责任的追究。这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进行非法生产或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直接向大自然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众多小企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区中,由于管理难度较大,这些小企业产生的大量生产垃圾以及由于基础设施的贫乏和环境清理工作的缺失,造成日常居民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更是加重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压力。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必然会影响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长此以往将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一方面,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包括原有居民和大量的流动人口,原有居民主要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而流动人口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总体来说,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保护公共环境的意识普遍不高,随意丢弃垃圾,使得居民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处在城市的边缘,具有由城市到乡村的过渡性,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制度和环境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行政能力的交叉性,更是使该区社会环境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环境状况相对较差。若这些“软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3 经济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处在城市化的边缘,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但仍摆脱不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通病”,使得经济发展自身就存在众多问题。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大部分为农村小规模家庭式小工厂或土地经营(如种一些瓜果蔬菜等),主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小规模的家庭式小工厂难免缺乏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经济产品单一。现阶段,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工业园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产业集群集聚,主要表现为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经营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许多服务产品和零配件供给也主要是在地理上集中(园区中或园区附近),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也不都是共生关系。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 城乡结合部发展生态经济的策略
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将是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生态经济能很好地体现“生态”本意,它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并重、共赢的经济形态,发展这一经济,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围绕经济制度化,完善政策法规
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制度的约束。现阶段,城乡结合部存在众多问题,这就需要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制度,确定经济发展原则、基本方针和制度等,使得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各执法监督部门要做好执法监督管理工作,使得各项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3.2 围绕宣传扩大化,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群众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城乡结合部环境状况的改善和提升具有重大作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首先,新闻媒体方面,可通过在环保宣传节目广告等,对群众进行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其次,互联网方面,对于一些环境违规违法、企业大量污染物排放现象进行曝光,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予以剖析,并将这些后果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在群众面前,让公众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使得公众在自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去;最后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让人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素养[5]。
3.3 围绕经济生态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生态化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经济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城乡结合部围绕经济生态化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从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4 围绕生态产业化,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可以通过产业化方式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主要措施包括:政府要加大对已经污染的环境治理的投入,如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环卫方面的投入等;对于一些违规建筑进行拆除,实行拆旧建绿、街景绿化、房顶绿化、小区绿化,增加城乡结合部绿化面积;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建设纳入到城市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来,对于尚未污染的河流进行保护,对要进行开发的土地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于后备土地做好相关的绿化工作等。
4 结语
城乡结合部发展生态经济,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切合实际,而且也是可行的。在现代条件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没有发达的经济作基础,单纯提保护环境是难以实现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既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追求生态美,又追求经济繁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这是未来城乡结合部发展所应达到的目标。
[1]朱昌廉,张兴国.城乡结合部住宅规划与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2]杨长福,王殿成.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6(12):13~16.
[3]曾 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俊鹏,金国栋.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的对策[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6(2):20~21.
[5]石秀琼.浅谈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及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