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树溃疡病的致病机理及防治对策

2012-08-15李素艳

绿色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溃疡病树皮抗病性

李素艳

(辽宁省凌源市凌北街道林业站,辽宁 凌源 122500)

1 引言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又称杨树溃疡病,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枝干病害之一。由于病害发展速度快,分布广,在所有杨树栽植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进而成为一些地区发展杨树的障碍。杨树溃疡作为一种杨树常发病,危害越来越严重,除为害杨属树种外,还可以侵染柳树、刺槐、油桐等多种树林和多种果木。

杨树溃疡病病原是一种腐生型弱寄生性病原真菌,病菌主要以力丝体(也可以未成熟的子实体)在树木病组织内或自然界中越冬。病菌主要借雨水、风、昆虫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带菌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病害主要发生于主干上,发病初期通常以病斑为主。病斑的形成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水泡型,另一种是枯斑型。水泡型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cm左右,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干缩下陷,病斑处皮层变褐色,中央有裂缝,腐烂成溃疡斑。病害严重时,水泡密集,可导致树皮全部腐烂。水泡型病斑仅发生于幼树树干和光皮树种的枝干上。在光皮杨树上,第2年会继续扩大,后期出现黑色针头状分生孢子器,影响疏导组织的养分输入,致使植株枯死。而枯斑型病斑是先在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水泡型病斑是杨溃疡病的重要特征。

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1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常发生在弱树主干的中下部,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和移栽的大苗上,10月以后停止。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子囊腔和子囊孢子。

杨树溃疡病的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在不同地区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春季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1~2个月,潜育期约1个月左右。

病原菌孢子飞散高峰常与降雨量相对应,孢子飞散高峰之后1个月左右就发病,这是因为病菌潜育期约为1个月。病害的发生发展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凡是在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出现高峰的时间或其不久后,必然出现发病高峰。在18~25℃的范围内,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多少对病害的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

2.2 病原菌的致病和潜伏侵染

杨树溃疡病有性阶段的寄主范围广,可侵染50种以上阔叶树。对杨树不同派别的树种及派间杂交种的大部分进行人工接种及发病调查,均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但同一树种在不同地区溃疡病的感病性表现出不一致性。主要因为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凡是致使树木衰弱的种种原因,均是发病的原因,如树苗移植、春旱、春寒、风沙多、管理粗放、盐碱土等环境条件不同均易致病。不同杨树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树种不同龄期感病指数不相同,树龄的增大抗病性逐渐增强。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溃疡病菌进入树皮后,如果树木生长旺盛,抗病性强,病菌便停止发展,处于潜伏状态。当不良环境(逆境)因素造成树势衰弱后,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菌开始活动造成危害。

潜伏侵染的时期与病菌孢子飞散密切相关:其潜伏侵染率的高低与苗木附近有无大量的病菌来源有关,病源丰富,侵染较高。潜伏侵染率高低与否这与杨树品种对溃疡的抗性有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又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3 环境因子与溃疡病的关系

3.1 树皮膨胀与抗病性

杨树树皮相对膨胀度与溃疡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当树皮相对膨胀度在66%~68%范围内病斑逐渐增多,并达到高峰,以后病斑急剧减少。在阴雨连绵的秋季,空气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杨树枝条放在室内,失水到一定程度出现溃疡病斑,相反在炎热夏季,空气相对干燥的情况下,枝条很快干缩,难以产生溃疡病斑。

3.2 树皮组织结构与抗病性

树皮结构是决定水泡能否形成的关键因子。树皮粗糙、树皮厚、周皮细胞大、抗性强,即使粗皮杨树皮下感病也不呈水泡状病斑;树皮光滑、树皮薄、抗病性越弱,水泡也明显。溃疡病菌为一种兼性寄生菌,在自然状况下,孢子主要通过树皮表面的机械伤口入侵,也可以从皮孔或表皮直接入侵。

3.3 化学成份与抗病性

纤维和营养元素是构成植物的骨架,加强植物机械强度对病害的防线。溃疡病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菌丝生长量与氮、硫、磷、钙、镁含量成负相关;与钾含量呈正相关(因为钾在植物寄主体内既可调节水分代谢,又能提高光合作用,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植物机械抗性增强,降低病害严重度),其中以氮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且不同杨树之间6种常量元素含量及对溃疡病抗性的差异十分明显;杨树溃疡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及菌丝生长量与树皮中的总酚、其它酚类,综合单宁类等12种酚类物质的含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不同派杨树品种之间,同一派不同杨树品种之间树皮中总酚、综合单宁类、其它酚类含量及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十分明显;树皮膨胀度大,邻苯二酚含量就高,对溃疡病的抗性就强。

3.4 水分与抗病性

树皮中水分含量影响着PAL的活性,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树木的抗病性,水分含量是影响植物抗病性的重要因子。树皮含水量的变化影响至PAL活性的变化,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树皮相对膨胀度高,酶活性就强,反之则弱。

3.5 树龄及形态特征与抗病性

不同树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同一树种不同龄期感病指数也不相同,大多随树龄的增大抗病性逐渐增加。枝下高、冠幅与发病程度之间在成片的幼龄林中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枝下高低,冠幅大,发病高度和病斑集中区就低。不同树种间或派内杂交种的感病程度与其亲本的感病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同一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中,抗病程度也存在着分化。

3.6 土壤养分、水分与溃疡病流行的关系

土壤是影响杨树溃疡病流行的环境因素之一,从综合影响看:40~60cm深层土壤中的速效P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病情数呈负相关。全N、速效K对病情指数产生负效应,速效P、pH值对病情指数具有正效应。土壤养分确实影响着杨树溃疡病的流行。N过量会降低植物机械抗性,适量的施N肥,不仅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对植物体本身能否生产较多的抑制性氨基酸,植物搧毒素、酚类等生理抗性物质起决定作用。

4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对策

4.1 培育抗性树种

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养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来提高树势,是控制杨树造林初期溃疡病发生的关键措施。杨树育苗应选择在无溃疡病区苗圃,至少在苗圃附近无杨树溃疡病株,从无病区采取扦插条。

4.2 栽培技术及管理

加强栽植前管理,早春苗木出圃后,栽植前要放入水中,浸泡48~72h,使苗木充分吸水。有条件的地方,植树苗应在坑内浇灌底水或打泥浆。起苗,打包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运输和假植时间,尽量保护苗木,以免苗木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栽后及时灌水,提高苗木生长势。同时要注重适时造林,适地适树,严把苗木质量关。

4.3 营林措施

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加寄主的抗病能力,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传播的环境。如土壤条件非常差,严重干旱缺雨,多风沙,灌木困难地区,造林时采用截头法造林,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保护树体内水份,可明显提高幼苗成活率,增加生长量,减少发病率。

注意林内和苗圃内的卫生。及时清除苗圃、林内周围重病树,烧毁病残枝株,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减少病害传播。重视苗源,防止病区苗木流入健康区。

4.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以秋防为主,春秋防治结合。4~5月或8月上旬喷洒10倍的食用碱液或50%代森铵100倍液,或40%福美砷1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倍液以及稀释焦油等,可有抑制病害的作用。另外,菌根孢子粉,防病促生剂,诱导剂也可应用于杨树溃疡病。

5 结语

杨树资源丰富,有性杂交和无性繁殖都很容易,但其病害防治是多学科综合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在实践中首先应选用抗病树种,如白杨派,黑杨派。另外,要从乔、灌、草多种植物合理配置入手,提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环境植物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在增加,也是溃疡病日益严重的因素之一。在环境允许条件下采用有效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

[1]兰海一,姚章军,高美英.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2):21~22.

[2]杜松桂.杨树烂皮病的研究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09(6):167~168.

[3]高瑞岐.杨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J].农技服务,2010(7):17~18.

猜你喜欢

溃疡病树皮抗病性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窗下的树皮小屋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澳大利亚:拟利用狗检测柑桔溃疡病
四川认定两个抗溃疡病猕猴桃新品种
树皮的秘密
气象因子对秭归柑橘潜叶蛾及溃疡病发生的影响分析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夏季嫁接猕猴桃注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