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景观探讨——以双龙风景区鹿田村为例

2012-08-15俞高双

绿色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景观旅游

俞高双

(金华双龙旅游发展总公司,浙江 金华321023)

1 引言

当前,乡村旅游正在各地农村蓬勃发展,但不论哪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般都只注重直接经营与服务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旅游赖以发展的景观。而作为乡村旅游主要的目标对象,旅游景观也是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从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分析入手,以双龙风景区鹿田村区域景观建设策划实例,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探讨。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的产生

综合各类咨询,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并很快在欧美等工业化国家流行。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后,大量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向城市聚集。其中一部份人群不定期地回老家探亲,还有一部分人则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从城市暂时回到农村。这种从城市向农村,短暂的人口逆向流动,在发达国家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刺激了所在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这种“返乡”规模的扩大,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趋势。同时,这种服务于短期“返乡”的相关生产和服务等经营活动也走上了规模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工业革命以后的传统的乡村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但要承受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高强度和压力,同时还要承受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对人们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所以,人们纷纷选择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这就是前往农村的旅游者的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形成了现代乡村旅游。其主要特征是:旅游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经营者也提供更加周全、到位的服务。旅游者则更加充分地享受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同时也给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乡村旅游的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高度关联,吸纳的就业人员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相关产生的拉动作用大,被誉为21世纪“世界第一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贴近自然的体验模式,其发展则更加迅猛。据资料显示2001年意大利有1万多个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2.5%。美国有多达30个州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旅游总体规划中包括了乡村旅游。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多样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乡村旅游近10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城乡间的有效互动,成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以“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为口号的年度旅游主题[1],就是“中国和谐城乡游”。近年各地大力开展的“魅力乡村”建设评比等,也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3亿人次,产生直接旅游收入400亿元。另乡村各种业态的旅游经营生产活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理念、观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 乡村旅游的含意

乡村旅游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西班牙学者 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认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地提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性,如旅游企业规模小,区域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国内也有对乡村旅游含意的不同解释和定义,概括地说,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的自然和人文客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其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已不仅仅是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或依托农村区域优美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基础上的农村观光。休闲和农事体验等传统的游览方式,且进一步拓展了会务度假、文化娱乐和养生保健等许多新兴的旅游內容与形式。

2.4 乡村旅游类型

尽管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概念和含意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具体的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2]。但是,综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基本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以农庄或村域游为主,包括休闲农鱼庄、茶果园、农业教育科普园等,体现休闲和增长知识为主题;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包括民俗、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村游;以康乐养生为主题,包括康体休闲疗养和健身娱乐型的乡村旅游。

3 乡村旅游景观分析

3.1 旅游景观类型

乡村旅游的兴盛,既有旅游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有乡村旅游景观特质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3],即乡村游会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与享受。这是因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仅是指乡村所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简单展示,是在乡村开发旅游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形成了特有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优美的地貌,优良的环境,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多彩的乡情民俗等构成的景观聚合体系。

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从旅游的主体——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就审美或体验(感受)的对象(景观)的空间属性和范围而言,可分为如下四个层面(村域、村落、村貌、院落)。

(1)村域景观。指开展旅游活动乡村所在地及周围区域的地理景观综合体,是一个总体感觉和大尺度的整体评价,可以由山川、河流、森林、草原、农地和村落等斑块构成。它涉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和社会经济与人文历史,是一个大范围和区域的概念。某种意义上是乡村的基础景观或背景,是大多数乡村开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有时甚至是这一区域的特色景观或主景观,成为开展旅游的决定性条件。如罗平梯田、婺源油菜花等著名景观,它一般由不同特质的数个主导性的景观斑块来影响旅游主体,即游客对村域景观的认知(感知、取舍和体验)。

(2)村落景观是指乡村聚落及近旁空间所形成的景观构图,是一个复合型多视角的景观斑块,为村域景观的一个特殊分区,是游客对乡村聚落整体轮廓观赏审美和感知的对象。如浙江武义的俞源阴阳太极景象村景观,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景观,江西婺源的江湾村景观等,是村落的外在形象构图或印象,是中等尺度上的视觉景观概念。

(3)村貌景观是指旅游村庄具体的建筑风貌、街道、广场、标志性设施等公共性、共同性或共有性特色所形成的,让游客具体感知所形成的综合性印象。当前大多数古村庄和风情村游所宣传或向游客展示的,大多属这类景观,其实质是许多具体景观复合、叠加所产生的抽象化了的感知。如安徽的西递村,江苏的瑶里村,浙江青田的洞背村等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意念化了的抽象化的聚合型感知的概念。

(4)院落景观是一个小范围的具体的景观,是对构成村落的具体而又一般性的建筑体单元空间的感知概念。如浙江东阳卢宅的萧雍堂、福建永定的土楼、江西婺源的大夫第院落,是游客对某一院落进行具体游览感知层面的景观尺度,包括院落房舍布局、门栏柱式或建筑构件雕饰等印象。

3.2 旅游景观属性

乡村旅游景观根据其存在形态[4]、构成属性及组成元素等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建筑、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类型。

自然景观是指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非人类作用形成的景象,如山川、河流、天象、森林景观等。建构筑物景观指建筑物本身或其与花草树木等元素相互组合构成的景致。农耕文化景观是指由于人类农耕生产和生活,形成与创造制作的景象和景物等,如生产生活工具,作物果实景象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指特点范围内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和累积,并流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如艺术、语言、风俗、民间技艺、传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现象一但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供游客感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

3.3 旅游景观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却很快。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已有相当的比重,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的模式主要有:A).农家乐。主要以提供住农家屋.吃农家菜为主。B).果园农庄游。主要是开展采摘活动,以及参观了解农耕活动。C).村落观光游。主要是开展古村落和民族村寨观光与风情表演观光。

由于上述乡村游模式的局限性,都较普遍地存在项目单一,游客逗留时间短等缺陷。究其原因,从游客的需求和出游动机层面分析,作为开始旅游活动基础的旅游景观建设存在短板,未能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归纳而言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景观建设规划与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未进行景观建设规划,或有效实施规划。造成直接开展旅游经营可获收益的设施是到位了,但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景观建设则缺位。这以农家乐表现最为突出。

(2)旅游景观原始单调。这主要表现在“村域”和“村落”景观上,村庄周围缺乏必要的景观建设和保护措施。以开展乡村观光游的表现突出。

(3)景观设施粗糙简陋。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和赶时髦,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村貌”和“院落”层面的景观建设,以及“农耕文化”、“建筑”属性的景观打造方面,以乡村观光游类的乡村旅游表现较为突出。

(4)景观设施华而失味。这与设施陋糙正好相反,钢筋水泥代替了原生态的石木材料,与环境融合协调的院落被洋房取代等,其在各类型乡村游中均有表现。

4 鹿田村环境资源

4.1 双龙风景区简介

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北侧,金华山中段南坡,面积80km2。金华山诸峰迤延,山势险峻,绵延180km,主峰大盘尖高1313m,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这里层峦叠嶂,林森树密,水石争奇,温暖宜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

双龙风景区于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务院函4号文件),1996年由北京大学编制完成“总体规划”[6],并于2008年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规确定,双龙风景区是以山岳地貌和森林为背景,赤松祖庭,岩溶奇观为特色,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文化朝圣等为主要旅游活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保护资源与科学利用的原则,划分为六大景区,有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景区、大盘天景区、赤松景区和家园里景区。其中,黄大仙景区以黄大仙(赤松)文化为主题,道教文化为主线,黄大仙祖庭(祖宫)—— 赤松宫为核心,开展大仙朝拜,传统文化游览,休闲避暑和健体养生为主要内容。

4.2 鹿田村概况

鹿田村座落于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黄大仙景区内,全村人口280余人,分属99个家庭户。村落处海拔550~600m,是金华山南坡的第二级平台。域内少农田旱地,计划经济年代由政府提供返销粮,历史上以高山作物和采售薪柴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旅游经营,至目前除少部分村民栽培园林大苖外,主要收入来源于旅游的相关经营活动,包括农家乐(餐馆)和依托“祖宫”从事香烛等祭拜用品售卖,近年有少量农家住宿和旅游休闲食品零售。

双龙风景区不计进入景区休闲避暑(无需购票)的人数 ,近年仅凭票 (含各种优免)游览溶洞和宫观等封闭管理景点的游客,年游客量就达50余万人次。而鹿田村距离双龙风景区核心景点双龙洞仅10min车程,沿游步道步行约30min,且紧邻黄大仙祖宫。故到双龙风景区游览的游客到达率超过60%(双龙)。另外,鹿田村傍有鹿湖(水库)水上乐园,距金华市区中心也仅约20km,故有很多市民专程到鹿田吃农家菜、休闲或消暑。再有,近年来祖宫道教委每年都举办规模不等的道教养生培训班。时间短的一周,长则近月,人数少则几十人,多的达近400人,参培学员一般来至全国各地,甚至有的来至欧美。

4.3 旅游景观资源

鹿田村区域(几乎涵盖黄大仙景区的大部分)其旅游景观资源十分丰富,除有被称为“江南道观之冠”的黄大仙祖官外。还有鹿田水库(鹿湖);是明清贡茶“举岩茶”的发源地和茶叶基地,“举岩茶制作工艺”还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相关史料和文献记载,鹿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大仙传说”中黄大仙入道、修炼、牧羊和得道成仙之地;村中尚存有建于清代的“婺学讲堂”鹿田书院;村庄及村西南侧向与鹿湖间有数百亩的石浪景观;据明清地方志记载,鹿田还曾出产一种叫“蜂儿蜜”的优质香榧,村北有听雨轩;中国游圣徐霞客当年考察金华山时,还曾投宿村傍的西寺庵。

5 鹿田村旅游景观建设

5.1 指导思想

鹿田村旅游景观资源丰富,但鹿田村区域是双龙风景区两大核心景区之一的黄大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建设必须依从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并在景区详规的具体指导下,科学合理开展区域景观建设。根据相关规划和鹿田村的资源情况,结合规划、策划和景观学原理,以及工作体会和经验借鉴,旅游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服从风景区的相关规划;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文化体现为目标;围绕大仙圣地黄大仙祖宫营造仙境氛围(总体景观或景观整体印象);不进行小而全和喧宾夺主的景观布设。

5.2 原则分析

鹿田村旅游景观建设,依照指导思想,结合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现状,从合理、可行、经济的角度,其原则是:利用地形地势、植被、文脉等资源禀赋,构建不同的景观斑块,形成各具特色的分区景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貌,科学地进行仙界环境氛围建设;利用自然生态的材料和手法实施村落及其环境设施的建设;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突出文化积淀,展现古朴、自然、生态的风情和生产场景,以及日常生活风貌,彰显景区规划思想;村舍建设依山就势布局,构建仙境农舍村落。

5.3 旅游景观建设

为了充分吸纳现有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成果经验,结合鹿田村的实际情况,根据拟定的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前述的景观分析方法(范畴层面和构成属性),对鹿田的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规划布局和策划。

鹿田村旅游景观总体格局和风貌,是与景区各类规划和定位相适应,营造“仙山胜景、大仙祖庭”的环境氛围与风貌,让人感觉是一个养生修炼(对道教而言,还可以得道成仙)的风水宝地。具体景观类型(幅度属性范围),结合景观要素分类,景观布局,对区域(视野范围,约1.5km2)内的旅游景观进行建设策划。

5.3.1 鹿田区域景观

区域景观由八个分区景象构成,分区叙述如下。①村落分区——见后村落景观。②稀树坡地区,以村落为中心,南及西南侧为稀树石浪草坡地自然景观,除散落的大小不一的岩石和古樟、枫香、板栗、榆树外,增加附石生长或团簇状分布的茶树。以自然原生态的实景,展现“举岩贡茶”产地和黄大仙牧羊地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风貌。③鹿湖分区,在二区(稀树坡地区)南侧为鹿湖(水库),保持一定水位和良好的水质,并在水位涨落带(消落区)及库尾湖湾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局部,布设自然态的植物,增加区域灵气。④举岩明珠区,鹿湖东侧游道内的三座小山包,其中两座梯阶水平带的举岩贡茶茶叶基地,增植少量独立大树和丛状小乔或灌木,丰富茶园景观构图;南侧的一座小山包,则严格保护,促进形成繁茂的常绿针阔混交林,似一颗点缀在鹿湖的绿色明珠。⑤ 延年益寿区,村落西及西北侧山体坡度小于30°的区域,保持现有散生的松、樟、苦槠和椤木石楠等大树外,栽植香榧树。香榧不仅树形林相优良,且是优质高档干果,并暗喻养生益寿和道教修炼之长生不老的洞天福地意境。香榧树寿命长,且从开花、结果、成熟要三年,故树上呈现三代同堂景象,历来是长寿安康和繁荣兴旺的象征。⑥四季景象区,在五区和村落北侧(山体坡度常大于30°),为次生常绿落叶阔叶天然林,春有烂漫的紫藤、樱花等山花宣柒的灿烂春光,秋有枫香等红、黄色的色叶树种形成的多彩秋色,夏季争荣浓绿,冬时常显素裹银妆,林貌的季相变化明显,通过人工定向促进措施,强化季相变化的显著程度和提升景象的优美度。⑦祖庭圣地区,村落(一区)的东北侧为黄大仙祖庭圣地,祖宫与村落间有大片的毛竹林和园林绿化大苗基地,以营造道教氛围和提升大仙祖庭“气场”为主。⑧自然林相区,四区(三座小山包)外侧山体(游道外侧),为次生天然林,属典型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通过严格的封山育林强化森林景观。

5.3.2 村落景观

村庄整体依山就势向北呈“L”型布局,院落根据具体的地形和地物(如大树、巨石)等高低前后错落布设。并尽量保护村落原地貌,对村傍、路边古木大树进行留植,如香树、马尾松、水杉、榆树、弹子树等,形成村落忽隐略现,仙气缭绕(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其在春夏常出现飘浮的云雾)的恬静山村景观。

5.3.3 村貌景观

总体风貌是恬静、祥和、古朴和自然。除进村路外,道路采用块石铺筑。具体村民庭院和各类公共建构筑物的布置,根据具体的地形,并与其它建构筑物、古树和巨石的位置相协调,力争和谐构图,错落布局。建筑物高度两层,采用类似于徽派建筑的黑瓦白墙形式。

5.3.4 院落景观

在建筑风貌总体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建筑物和庭院的形式根据地形地物确定。但院落的庭院围隔采用栅栏等开放式结构,并尽量利用巨石大树等进行庭院构景。庭院合理布设茶叶制作、品茶和修炼养生元素,构造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仙境文化氛围。

5.4 措施与方法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涉及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故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可行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景观建设前期,应根据区域相关发展规划,如风景区总规、详规等,编制乡村区域的景观规划,指导景观建设。

(2)充分利用既有的地物地貌元素构建目标景观,如地形地势、古树、天然林木、石滩地等,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

(3)通过工程措施,加强保护,定向培育和改造等方法,实现规划的目标景观效果。

(4)景观建设过程尽量使用当地元素,不仅节省投资,总体协调自然,同时更能体现景观效果。

(5)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前提下,景观建设必须为旅游发展服务,且无不良影响,并按计划实施。

(6)景观建设应以大众共享为宗旨,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经营者、游客),同时惠及当地及周边居民,否则将难于实现。

(7)立足于持续和谐发展,量力而行。

6 结语

乡村旅游景观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本文主要是从旅游发展和操作的方面,尝试性地以感知构图和组成元素对景观进行了一些肤浅的分析,并以此为线索,在注重自然环境和文化等资源的理念指导下,对鹿田村的景观建设进行了策划性的探讨,并强调了其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

[1] 张春辉,白 凯.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以场所依赖为中介变量[J].旅游学刊,2011(2):67~68.

[2] 丁妍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N].中国旅游报,2012-09-03(11).

[3] 王寿鹏.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模型及其应用[J].旅游科学,2011(6):112~114.

[4] 蒋三庚.旅游策划[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禾初.双龙风景名胜区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王仰麟.金华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北京:北京大学,1997.

猜你喜欢

景观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自制立体景观贺卡
《景观平面图》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